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43篇
  免费   501篇
  国内免费   740篇
林业   1387篇
农学   975篇
基础科学   2100篇
  1019篇
综合类   6963篇
农作物   623篇
水产渔业   1082篇
畜牧兽医   2344篇
园艺   840篇
植物保护   351篇
  2024年   183篇
  2023年   526篇
  2022年   609篇
  2021年   571篇
  2020年   555篇
  2019年   643篇
  2018年   306篇
  2017年   538篇
  2016年   630篇
  2015年   720篇
  2014年   999篇
  2013年   893篇
  2012年   1144篇
  2011年   1028篇
  2010年   913篇
  2009年   823篇
  2008年   929篇
  2007年   807篇
  2006年   618篇
  2005年   682篇
  2004年   531篇
  2003年   463篇
  2002年   369篇
  2001年   388篇
  2000年   279篇
  1999年   164篇
  1998年   181篇
  1997年   162篇
  1996年   156篇
  1995年   139篇
  1994年   129篇
  1993年   91篇
  1992年   99篇
  1991年   90篇
  1990年   100篇
  1989年   75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3篇
  1965年   3篇
  1957年   6篇
  195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准确评价临沧市普洱生茶的滋味品质,本试验系统分析比较了临沧市10份普洱生茶的主要滋味成分含量及其Dot值,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滋味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临沧市普洱生茶中与苦涩味相关的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和没食子酸含量依次为21.99%±0.58% ~29.74%±0.84%、3.76%±0.08% ~4.59%±0.03%、48.13%±1.09% ~54.23%±0.42%和0.08%±0.01% ~0.25±0.01%;与鲜甜味相关的氨基酸、水溶性蛋白和水溶性糖含量依次为2.82%±0.03% ~3.86%±0.11%、1.54%±0.04% ~2.21%±0.11%和6.09%±0.46% ~7.55%±0.38%.ECG与EGCG是所测样品涩味的主要贡献物质,EGCG、ECG和咖啡碱是所测样品苦味的主要贡献物质,高含量ECG可能是形成普洱生茶口感浓厚与强烈的重要因素.临沧市西南地区普洱生茶滋味相对浓厚、饱满,苦涩味重,回甘较好;东北地区的普洱生茶在鲜爽味上要优于西南茶区.  相似文献   
2.
李盛 《花卉》2020,(10):238-239
为了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越来越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其中森林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森林抚育工作就成为了重中之重,针对森林进行抚育经营不仅可以保护整体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事业的发展,还可以提高林业经济整体水平。目前,我国森林资源有限,森林抚育经营技术也存在较多问题,如在管理体系、森林抚育经营技术、环保意识以及物种多样性上都存在不足。为了提高我国森林抚育经营水平,本文就森林抚育存在的问题,森林抚育技术的原则、发展方向以及完善措施进行进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3.
太原市五种园林地被植物抗旱性评价及抗旱指标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种地被植物为试材,采用盆栽控水模拟干旱胁迫(连续干旱0、5、10、15、20 d),分别测定5种地被植物的叶片相对含水量(RWC)、电导率(REC)、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质含量(SPC),并利用隶属函数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对其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及抗旱指标筛选,以期为太原市园林地被植物的合理养护和筛选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干旱条件下,不同生理指标所反映供试植物的抗旱性不同,且部分指标之间呈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将12个单项指标归纳成3个综合因子,分别为伤害程度因子、叶绿素因子、水分状况和光化学效率因子,代表了抗旱性97.422%的数据信息,"金冠"玉簪和德国鸢尾分别在3个主因子上抗旱性最强.通过聚类分析,将5种地被植物分为3类,其中"金冠"玉簪、德国鸢尾和八宝景天归为抗旱型类群.逐步回归分析表明,RWC、离体叶片失水速率(RWL)、SPC和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可作为评价参试地被植物抗旱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油菜在B、Cu胁迫下的生理响应机制,找出最佳的B、Cu浓度配比,采用5种不同浓度的Cu溶液和3种不同浓度的B溶液交叉处理盆栽油菜幼苗,胁迫20 d后测定油菜的叶绿素含量、蛋白质含量、硝态氮含量、淀粉酶活性、丙二醛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活性。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不同处理下各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T_(200)B_1组合时综合权重最高,即B 0.5 mg/L、Cu 200 mg/L配施时对各项综合指标最好,其次是Cu 100 mg/L、B 0.5 mg/L,说明0.5 mg/L的B对高浓度的Cu胁迫有较好的缓解作用,适量的B、Cu施用对油菜生长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各项指标在主成分中的权重排序得出,不同B、Cu处理对叶绿素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5.
土壤作为农作物生长的主要营养来源,氮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元素,有效评价土壤氮素含量可以促进配方施肥的发展。提出主成分分析、注意力机制和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模型(PCA-Attention-LSTM)来监测土壤的氮素含量。采用PCA(主成分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影响土壤氮含量的关键影响因子,降低模型向量输入的维数,利用注意机制突出预测中的关键输入特征。在Keras深度学习框架的基础上搭建PCA-Attention-LSTM的网络模型,实现对未来2 h土壤氮含量的精监测。最后,以黑龙江省依安甜菜养植基地的数据对土壤氮含量进行训练和验证。结果表明,与RNN等其它网络模型相比,该模型的效果更好,基于PCA-Attenlion-LSTM网络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百分误差分别为0.119、0.020、0.156。该模型预测精度高,泛化能力强,可以应用于土壤氮含量的监测。  相似文献   
6.
草鱼是我国主养的四大家鱼之一,特别是大规格的鲜活鱼供不应求。近年来,由于养殖环境的恶化和养殖密度的增加,病害越来越多,特别是每年早春(3-5月)二龄大草鱼的大量死亡,给养殖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笔者结合近几年的养殖和病害服务心得,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7.
IGF2、MUC13、PHKG1、RYR1和VRTN基因是应用于实践生产的影响猪抗病、肉质及生长性能的基因。利用PCR扩增、Sanger测序和RFLP技术在姜曲海猪和苏姜猪核心群中检测了这5个基因的基因型。结果表明:姜曲海猪中的IGF2、VRTN基因和苏姜猪中的VRTN基因的有利等位基因频率相对较低。RYR1基因的检测结果显示姜曲海猪混有外来血缘,需要进行提纯复壮。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常规育种技术,苏姜猪需要经过多世代选育才能将这5个基因的有利等位基因纯合。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不同小麦品种萌发期的耐盐性,为小麦萌发期耐盐性鉴定提供快速、准确的鉴定方法和理论依据。本研究以40个冬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与神经网络自组织映射(SOM)聚类分析法,研究盐胁迫对40个小麦品种萌发期各项形态指标的影响。主成分分析法结果表明,发芽势、发芽率、最长根长、第一片叶长及胚芽鞘长在PCA下载荷量最大;根据SOM聚类分析结果,‘德抗961’等4个小麦品种属于高度耐盐品种,‘济麦22’等14个小麦品种属于耐盐性品种,‘济麦20’等16个品种属于中等耐盐性品种,‘鲁麦21’等6个小麦品种属于盐敏感性品种。发芽势、发芽率、最长根长、第一片叶长、胚芽鞘长能够作为萌发期小麦耐盐性筛选的主要评价指标,并且结合主成分、SOM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小麦萌发期耐盐性鉴定更为科学、方便。  相似文献   
9.
《农技服务》2018,(5):81-84
为贵州发展有机农业提供参考,阐述了有机农业是农业产业革命演进的必然趋势,分析了有机农业引领贵州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在于有机农业是对贵州农业现存状况的扬弃,能够把贵州青山绿水的生态优势变成生产和经济优势,能够有助于带动农民脱贫奔小康。同时介绍了贵州发展有机农业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0.
选取贵州省为典型代表分析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水平,构建了贵州省教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贵州省2006-2018年教育发展水平进行全面评价分析,发现贵州省近年来教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同时本文揭示了贵州省目前教育发展存在的不足,并对贵州省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教育发展水平的建议,以期促进欠发达地区教育综合协调发展,带动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