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1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52篇
林业   25篇
农学   66篇
基础科学   1篇
  27篇
综合类   412篇
农作物   58篇
水产渔业   21篇
畜牧兽医   51篇
园艺   32篇
植物保护   11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选以CO39为背景的水稻抗稻瘟病近等基因系,与稻瘟菌生理小种ZC13(菌株97-151a)组成的3类典型非亲和性互作,以亲和性互作为对照,对各互作中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几丁质酶及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完全非亲和性互作C101A51/97-151a、高度非亲和性互作C101L AC/97-151a及中度非亲和性互作C104 PKT/97-151a,POD比活性接种后即开始明显升高,48h前达到高峰,升高趋势一直持续到7d完全显症时,幅度基本与各互作非亲和程度呈正相关;亲和性互作CO39/97-151a接种后40 h POD比活性才开始升高,4~6 d达到高峰,峰值也较大。3类非亲和性互作PAL比活性在接种后0 h或16 h开始较明显升高,整个互作中形成3~4个较明显的峰;亲和性互作中PAL比活性一直明显下降。3类非亲和性互作外切几丁质酶比活性接种后即开始升高,基本一直保持升高趋势,在40 h前幅度较大,并形成1~3个较高的峰;亲和性互作外切几丁质酶比活性接种后即开始大幅度升高直至完全显症,48h后幅度远高于非亲和性互作。3类非亲和性互作β-1,3-葡聚糖酶比活性在24 h内开始较明显升高,在48h前形成2~3个较明显的峰;亲和性互作在接种后β-1,3-葡聚糖酶比活性即开始升高,在48h后显著高于非亲和性互作。讨论了POD、PAL、几丁质酶及β-1,3-葡聚糖酶参与水稻抗稻瘟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几丁质酶在植物保护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越来越多的几丁质酶基因被克隆 ,目前几丁质酶在植物保护上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利用几丁质酶基因培育抗真菌基因工程植物新品种正逐渐成为植物防御真菌病害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概括了几丁质酶的抗菌活性、诱导表达特性及其在植物抗真菌病害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转基因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苗期初筛、复筛、抗谱测定和田间自然诱发试验等不同鉴定方法,对经分子检测证明已整合有碱性几丁质酶基因和β-1,3-葡聚精酶基因的22个转化系的转基因水稻植株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研究,筛选出对稻瘟病的抗性比原种对照七丝软占有明显提高的一系列转基因水稻品系,其中表现高抗的有来自F4-9转化株系的7个品系。高抗材料的R7代品系,经室内抗谱测定及田间病圃试验结果,仍然表现高抗稻瘟病。本研究通过转基因技术,成功地将优质感病品种改良成高抗品系,研究结果证明了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抗病水稻新品种是一个非常有希望的育种途径。  相似文献   
4.
哈茨木霉几丁质酶诱导及其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以几丁质和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细胞壁作唯一碳源诱导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菌株NF9、TC3和P1产生几丁质酶,用硫酸铵沉淀法制备几丁质酶粗提液。上述木霉菌株内切几丁质酶活性(对胶体几丁质浑浊度的减少率)分别为79.8%、74.4%和76.0%,均显著高于非诱导的阳性对照。培养第5 d几丁质诱导的木霉菌株NF9和TC3内切几丁质酶活性显著高于由水稻纹枯病菌细胞壁诱导的酶活性。体外测定表明,通过诱导的木霉菌株TC3、NF9和P1几丁质酶粗提液对水稻纹枯病病菌的拮抗圈直径可达38、21和23 mm,与非诱导的阳性对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对木霉几丁质酶拮抗作用的特点及生防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淡紫拟青霉几丁质酶对南方根结线虫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表明淡紫拟青霉产生的几丁质酶能显著增加南方根结线虫卵的孵化率。线虫卵用酶液浸泡后,其孵化率与酶的纯度呈正相关。经DEAE-22和SephcrylS-300两步纯化的几丁质酶处理卵2天和4天,分别使卵的孵化率增加222.3%和242.6%。淡紫拟青霉几丁质酶对南方根结线虫幼虫有一定的致死作用,纯化后酶液浸泡2天,卵中孵出的幼虫存活率下降53.5%。  相似文献   
6.
枯草芽孢杆菌G3菌株的抗菌物质及其特性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产几丁质酶枯草芽孢杆菌G3菌株的固体培养物在黄瓜灰霉病菌和番茄叶霉病菌抑菌试验中证实,抑菌活性物质存在于过滤上清液中,它们是从酸沉淀物中提取出的伊枯草菌素、生物表面活性素和存在于盐析粗蛋白中的几丁质酶。在叶霉孢子萌发试验中,伊枯草菌素微弱地抑制孢子萌发但强烈破坏芽管和新生菌丝;生物表面活性素和几丁质酶则强烈抑制孢子萌发并长久性地抑制芽管伸长。在PDA平板上的灰霉菌丝抑菌试验中,伊枯草菌素抑制菌丝生长,引发菌丝顶端膨大,形成泡囊,泡囊破裂后原生质外泄;几丁质酶抑制菌丝生长,引发产生不规则的菌丝团;生物表面活性素在平皿上对菌丝则不显示出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7.
《浙江食用菌》2011,(3):50-50
灵芝口服的用途常被讨论,外敷的作用也逐渐受到重视。台湾中西医师邓云立表示,灵芝中的几丁质可被萃取当作敷料,研究中显示有助伤口肉芽组织增生,然而伤口敷料须为无菌状态,不主张有明显伤口、正值皮肤感染或免疫异常者自行将灵芝磨粉调蛋清敷脸,避免未经灭菌的生药粉造成进一步感染。  相似文献   
8.
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BIb—CG(含有Chi-linker—Glu融合基因和Bar基因),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其携带的Chi—linker—Gm融合基因和B4r基因转化烟草(Nicotiana tobaccumL)品种红花大金子。经根癌农杆菌侵染和共培养后,用100mg/LKan+500mg/LCef筛选抗性芽.获得30株抗性植株,抗性植株再生率为37%:分别对抗性再生植株中Chi一砌ker—Glu融合基因和Bdr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结果27株为阳性,占90%。PCR、Souchem杂交结果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烟草基因组中。离体抑菌试验和除草剂抗性试验表明,转基因烟草植株对木霉菌fTricko derma viride)、镰刀菌(Fusarium solanif sppisii)和除草剂都表现出一定的抗性。  相似文献   
9.
淡紫拟青霉几丁质酶的形成条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摇瓶试验,研究了淡紫拟青霉几丁质酶的形成条件,在马铃薯煎汁,玉米粉,黄豆粉3种天然基质中。以马铃薯剪汁的产酶效果最好,蔗糖,果糖,山梨糖和可溶性淀粉等碳源的添加能增加酶的产量,在氮源方面。酶母膏,蛋白胨,尿素,精氨酸等能促进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科力克是泰丰源公司与云南大学、山东农业科学院联合攻关,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最新研制开发的生物杀菌剂,为国内首创纯生物杀菌剂,其性能优于同类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