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7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8篇
林业   3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6篇
  7篇
综合类   189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42篇
畜牧兽医   35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脂肪肝病牛血清中OCT水平和脂肪肝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兽医临床实践中,经常会怀疑到乳牛的肝功能紊乱(变性和坏死),虽然具有AST,GGT,T-Bil和BUN等常用的肝功能指标,但它们除肝脏外,尚分布于其它器官或组织,如:肾、心、肌肉等。OCT(ornithinecarbamoyltransferase)被认为是反映家畜肝细胞坏死的一种肝特异性酶,几乎所有的OCT都限存于牛的肝脏中。遗憾的是,迄今为止,OCT指标尚未广泛地应用于兽医临床,OCT的基础研究也十分有限。本试验的目的,就是通过测定OCT,以期探讨OCT与脂肪肝病牛肝组织损伤的关系问题。1 材料与方法1.1 试剂、仪器、血清样品 (1)OCT式剂盒(购自日本和光纯…  相似文献   
2.
绵羊耳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用组织块法和冷消化法对绵羊耳成纤维细胞在含血清培养液(RPMI—1640)中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探讨动物体细胞培养模式,并对正常细胞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组织块法和冷消化法培养可获得比较均一、稳定的细胞群,细胞呈典型的成纤维形态,并成功进行传代培养,建立了绵羊耳成纤维细胞系。  相似文献   
3.
黄鳍鲷肝细胞体外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鳍鲷肝脏细胞为材料 ,研究其肝细胞体外培养适宜的 p H、血清浓度、谷氨酰胺等条件 ,并进行传代培养试验。结果表明 ,培养液为 :MEM含 2 0 %小牛血清、15 g/ L L-谷氨酰胺及 p H 6 .9~ 7.1时 ,在 2 3℃中静置培养 ,黄鳍鲷肝细胞生长良好 ,3~ 5 d长满单层 ,细胞主要为成纤维细胞状 ,并能顺利传代。细胞动力学试验表明 :传代细胞 1~ 2代为适应期 ,3~ 5代为旺盛期 ,6代之后表现出衰老现象  相似文献   
4.
应用鸭胚肝细胞培养鸭肝炎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鸭胚肝细胞成功地培养了鸭肝炎病毒,并呈现典型CPE,向其细胞维持液中加入1%的鸭胚尿囊液,CPE的维持时间可延长至60小时,将该病毒的细胞培养物回归鸭胚和雏鸭,其致病力不见明显减弱。鸭胚中和试验证明,鸭肝炎病毒在鸭胚肝细胞上形成CPE的能力能被特异血清所中和。  相似文献   
5.
山羊生精上皮细胞分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四种酶法分离二月龄关中奶山羊生精上皮细胞,A组:胶原酶Ⅳ;B组:胶原酶Ⅳ +透明质酸酶;C组:胶原酶Ⅳ+透明质酸酶+胰蛋白酶与EDTA;D组:胶原酶Ⅳ+透明质酸酶+胰蛋白酶与EDTA+DnaseI。结果二月龄羔羊曲细精管主要包含Sertoli细胞、精原细胞和管周排列的肌样细胞。每 200mg睾丸实质收获生精上皮细胞总数 (×105 )A,B,C,D组分别为 6. 91±0. 68, 6. 67±0. 80, 5. 94±0. 81, 5. 74±0. 82;细胞存活率 (% )分别为 76. 82±3. 80, 75. 96±1. 61, 94. 19±2. 89, 92. 32±1. 97;圆形细胞比率 (% )分别为 17. 54±1. 68, 16. 70±1. 46, 23. 64±1. 72, 22. 90±2. 38;细胞贴壁率(% )分别为 5. 93±0. 36, 5. 81±0. 54, 26. 94±1. 54, 25. 00±1. 74。C,D组不但组织块解离效果及细胞离散程度均较A,B好,且原代培养细胞团块数少。多重比较C,D组显著优于A,B组 (P<0.05);C组与D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A,B组比较细胞存活率、圆形细胞比率及贴壁率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认为C组是较简单有效的山羊生精上皮细胞分离酶组合。  相似文献   
6.
选择新生仔猪15头,分别于出生当日(0 d)、出生后3d及7d屠宰取样,制作肝脏电镜切片进行组织学分析,并测定肝脏中DNA、RNA含量及常规生化指标。结果显示:新生仔猪肝细胞中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都很丰富,而且各细胞器的结构已经发育成熟。肝脏质量在仔猪出生后1周尤其是3d内迅速增加(P<O.01),远远快于体重增加的速度。仔猪肝脏的蛋白质含量在生后1周也迅速增加(P<O.01);而肝糖原贮备在刚出生时较高,出生后迅速下降(P<O.01)。仔猪出生后肝脏中DNA和RNA浓度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前者在出生后3d内明显下降(P<O.05),4~7d又有增加趋势,而RNA浓度以3d为最高。试验结果表明,仔猪到出生时肝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发育成熟。仔猪出生以后,肝脏的生长发育十分迅速,不仅肝细胞的数量快速增加,肝细胞的体积也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7.
1流行特点铜中毒通常也称为铜过多症,属于重金属中毒性疾病。本病主要是因为猪只摄食的铜过多,或者是由于肝细胞受到损伤,肝脏等组织中大量蓄积铜,突然释放进入血液循环所引发的疾病。青年猪对铜的易感性比成年猪要高。硫酸铜添加在饲料中可以作为促生长剂,猪只采食过量或者是饲料中添加量过大,导致高剂量的铜进入猪体,引发铜中毒,特别是仔猪,中毒比较轻的出现腹泻、生长迟缓的症状。中毒严重的仔猪贫血,最终衰竭而死亡。虽然铜是  相似文献   
8.
<正>雏鸭黄曲霉毒素中毒是一种严重的中毒性疾病,是由于雏鸭误食了被黄曲霉毒素或寄生曲霉污染了的饲料而引起。黄曲霉毒素主要对肝脏造成损害,可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临床上以肝功能障碍、全身出血、消化机能紊乱、腹水、神经症状为特征。各种畜禽均可发生本病,尤其以雏鸭最为敏感,表现为与雏鸭病毒性肝炎相类似的神经症状,并出现大量死亡,容易被误诊为雏鸭病毒性肝炎。1发病情况广西桂平市某养殖场2014年4月初购进近  相似文献   
9.
通过建立大鼠肝细胞的铜胁迫模型,旨在讨论不同剂量的铜对大鼠肝细胞活性、自由基代谢及细胞膜电位的影响。以硫酸铜为试验铜源,6个不同铜质量浓度(以Cu2+计):0,50,100,200,400,800mg/L,分别加入培养液培养BRL-3A细胞24和48h后,测定不同Cu2+质量浓度、不同处理时间后细胞自由基产生、抗氧化酶活性及细胞膜电位变化。结果显示,处理质量浓度低于400 mg/L时,细胞增殖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处理质量浓度为400,800mg/L时,细胞活性下降(P0.05);处理质量浓度低于400 mg/L时,Cu2+质量浓度与细胞内T-SOD、GSH-Px、CP活性呈正相关,与MDA、NO含量呈负相关,质量浓度达400mg/L及以上质量浓度时,结果相反。随着Cu2+质量浓度的增加,细胞膜电位下降(P0.05)。以上结果表明,适量的铜含量对细胞内的抗氧化酶活性具有促进作用,但高铜可能促使细胞活性下降,自由基产生增多,细胞膜电位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模态MRI在血清AFP阴性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0例肝细胞癌患者,根据血清AFP测定结果将其分为血清AFP阴性肝细胞癌组(血清AFP20μg·L~(-1))40例及血清AFP阳性肝细胞癌组(血清AFP≥20μg·L~(-1))60例,比较2组常规MRI征象(形态不规则、信号不均匀、坏死信号、病灶内伴发出血、病灶伴发转移、血管受侵)、增强MRI征象(快进快出、快进缓出、缓进缓出)、三期增强信号值差值(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多b值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应表观弥散系数(50、100、200、400、600、800 s/mm~2)、病理分化结果(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结果血清AFP阴性肝细胞癌组常规MRI征象占比均小于血清AFP阳性肝细胞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增强MRI征象相比较,缓进缓出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FP阴性肝细胞癌组快进快出占比小于血清AFP阳性肝细胞癌组,快进缓出占比大于血清AFP阳性肝细胞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三期增强信号值差值相比较,动脉期数值相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FP阴性肝细胞癌组门脉期、延迟期均大于血清AFP阳性肝细胞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多b值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应表观弥散系数随着b值的增加均呈现出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FP阴性肝细胞癌组均大于血清AFP阳性肝细胞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理分化结果相比较,中分化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FP阴性肝细胞癌组高分化占比大于血清AFP阳性肝细胞癌组,低分化占比小于血清AFP阳性肝细胞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清AFP阴性肝细胞癌诊断中多模态MRI应用效果较好,可为鉴别血清AFP阴性及血清AFP阳性肝细胞癌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