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畜牧兽医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吴地剑舞考     
作为吴地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剑舞具有其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论述了吴文化背景推动下吴地剑舞的产生过程及其与吴文化的历史关联,阐述了剑舞在平稳发展期、鼎盛时期、多元融合期以及当代发展时期的不同状态,详细论述了剑舞在唐代的表演形式和表演风格,总结了剑舞的文化特色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
我国竞技健美操与世界水平差距主要表现在动作完成上缺乏魅力、缺乏充满个性特征的创新性的表现力。古典舞完整的训练体系对竞技健美操的技术训练和表现力的培养有独特作用。借鉴古典舞训练手段,紧密结合健美操特点,是提高健美操运动员技术和表现力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在普通高校的舞蹈专业教学中,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完善,在完成培养目标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从完成培养目标的训练过程入手,针对训练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对古典舞训练价值进行合理评估和阐释。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元素愈来愈受到世界的关注,而中国古典舞在传递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古典舞的起源和发展都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历经数代的传承和创新中,均能窥见中国古典舞的外部呈现形式与内在传统文化之间的气韵走向,其中和之气乃是中国古典舞与传统文化的内核所在。  相似文献   
5.
数千年来,汉唐古典舞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及悠久的历史意义占据着人们生活的重要地位,在汉唐古典舞蹈中,极其强调上肢训练,重点是通过训练强化上肢的表现力和流动性,以达到与舞台的衔接,服务舞台,促进上下和谐,发挥舞蹈的运动特征和艺术文化,进而解决古典舞蹈上肢流动连接的问题。文章对古典舞上肢流动连接的概念、相互关系、表现对比以及运用进行分析,以期能为古典舞进行立体的、全面的研究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王珊珊 《河南农业》2016,(18):57-58
简单介绍了太极"气韵"的概念及在舞蹈艺术中的表现,通过太极"气韵"在中国古典舞中的具体应用的论述,从而得出结论:太极的"气韵观"在中国古典舞的应用上是广泛的,太极文化对中国舞蹈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正是基于这种影响,中国古典舞蹈得以形成独特的魅力和舞蹈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音乐是来自人类内心世界的声音,是人类情感的一种重要的艺术表达形式。伴奏曲目的合适与否直接关系到舞蹈基训的艺术性、节奏感、课堂效率,这就给舞蹈音乐伴奏老师提出了更高标准与要求。一节高质量的基训课要依靠基训老师、钢琴老师、学生共同完成,在不断磨合与配合中引起对音乐的共同心理共鸣,达到配合默契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戏曲舞蹈、武术是中国古典舞坚实雄厚的基础,基训是古典舞的训练手段,而身韵是衡量舞蹈动作的准则;基训重在"形"训,"身韵"重在"神"训,两者相互依存、相互配合,才使中国古典舞具有了形神兼备、内外统一的美学特点。对中国古典舞的训练应依据其自身的特点走科学系统的训练之路。  相似文献   
9.
1977年,黄豆豆出生在浙江温州的一个偏远山区。在他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某解放军区的文工团到他们小学进行慰问演出。黄豆豆一下子被吸引了,他心里暗暗地发誓,以后要当一名舞蹈家。为了自己的理想,12岁那年,黄豆豆考入上海舞蹈学校学习民族舞。由于黄豆豆的个子非常矮小,与他同期考入的其他十几名  相似文献   
10.
舞蹈在文化发展中的功能与价值是不可或缺的,也是人类文明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舞蹈的起源应当是为了满足人类最原始的肢体语言交流的需要,是为了人类自娱自乐,是为了祭天娱神。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中国的舞蹈在文明发展中都有着重要的价值。而戏曲的萌发时期一般认为是宋元两朝。戏曲艺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舞蹈艺术的发展,随后戏曲艺术与舞蹈逐渐走向大融合,从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戏曲舞蹈。到明清时期,戏曲与舞蹈早已密不可分,舞蹈已成为戏曲的一种表现形式,戏曲舞蹈日渐受到人们的喜爱,并流传至今。而到了19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舞蹈又从戏曲艺术中分离出来,独立成为一种表演形式——中国古典舞古典舞堪称为古代舞蹈与戏曲舞蹈的精华,尤其是吸收了诸多戏曲舞蹈的精华,在身段与动作上都有独特的艺术韵味。戏曲艺术与舞蹈艺术是互相融合,互相联系,共同成长,共同提高,进而成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