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57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农药“杀虫单”是农业部门推广使用的沙蚕毒类农药,是一种新型高效、广谱性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水稻螟虫。2003年秋,靖江市水稻爆发纵卷叶螟危害,为加强水稻螟虫的防治工作,所有稻田均大量使用了“杀虫单”农药,治虫次数之多,用量之大,是近年来罕见的。对“杀虫单”可能对蚕作安全的影  相似文献   
2.
3.
4.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具有对稻飞虱击倒力强、持效长、防治效果高而对天敌较安全等特点。在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30克,药后2天防治效果达92.4%~100%,而噻嗪酮为47.7%。药后32天调查,吡虫啉对稻飞虱仍保持很高的防治效果,且对蜘蛛杀伤率低。在亩用10~20克防治稻飞虱适宜剂量下,混配80%杀虫单粉剂每亩30~35克,能很好地兼治稻纵卷叶螟。  相似文献   
5.
<正>重要告示从今年开始本栏目实行收费制,每条供求信息收费10元,每刊登三次赠送一次,多登多送。凡全年订阅本刊的单位或个人,今后只可免  相似文献   
6.
20%打虫灵乳油(江苏丰山集团提供)、9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安徽华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市售)。  相似文献   
7.
杀虫单等4种药剂防治二化螟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化螟是太湖县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严重为害水稻生产。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杀虫单(双)推广使用以来,一直是本地防治二化螟的首选药剂。近年来,生产上普遍反映杀虫单(双)对二化螟防效下降。沈晋良等2002年5月采集太湖县二化螟种群进行的抗性监测表明,二化螟对杀虫单已产生中等  相似文献   
8.
二化螟对杀虫单等4种杀虫剂的抗药性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以安徽太湖县敏感地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lker)自然种群为敏感种群,根据用药水平差异,有代表性地选用浙江,江苏和安徽3地区田间种群,监测了二化螟对杀虫单等4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1)浙江慈溪二化螟3幼译杀虫单已产生高水平抗性(RR=54.6),对杀螟松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RR=13.9),对敌敌 氰戊菊酯仍较敏感;(2)安徽安庆二化螟3龄幼虫对杀虫单处于中抗水平(RR=10.8),对杀螟松,敌短短 畏和氰戊菊酯仍较敏感。(3)江苏兴化二化螟3龄幼虫与安庆相似,对杀虫单中抗(RR=12.6),对其它被试药剂仍较敏感;(4)不同地区用3龄和6龄幼虫测定的抗药性水平相近,同时用太湖敏感种群和慈溪高抗种群进行的增效试验表明,TPP 对杀虫单无增效作用,但PBO在抗性种群中对杀虫单有 一定的增效作用,说明该种群对杀蝗抗性与多功能氧化酶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5%丁硫克百威·杀虫单颗粒剂防治甘蔗害虫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丁硫克百威·杀虫单颗粒剂对甘蔗害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3- 4月份结合甘蔗松、培土 ,每公顷施 5 %丁硫克百威·杀虫单颗粒剂 36、4 5 kg,对蔗龟的防效达 77%以上 ,对蔗螟的防效在 80 %左右 ,可作为蔗龟、蔗螟防治中的轮换用药。田间使用每公顷以 36 - 45 kg(有效成分 1 .8-2 .2 5 kg)为宜  相似文献   
10.
为评价土壤的农药污染程度,选用杀虫剂杀虫单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foetida)进行染毒试验,采用滤纸法研究两种温度下农药污染对赤子爱胜蚓的毒理和其体内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酶活力的影响。结果发现,杀虫单单一作用时,在10℃和20℃两种温度下,蚯蚓死亡率分别为20%和30%;随杀虫单浓度的增大,蚯蚓体内蛋白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SOD活性随农药浓度的升高整体表现为下降趋势,其降低率分别为32.2%和21.2%,但规律不很明显;时间和浓度对SOD的影响达到极显著(P<0.01);农药对蚯蚓体内AChE活力的抑制作用不明显,这与该农药是较弱的胆碱酯酶抑制剂有关,且随暴露时间的延长,AChE活力表现出一定的恢复现象。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蚯蚓死亡率及蛋白含量、SOD、AChE酶的活性有一定影响,可通过对比两种温度下的蚯蚓体内酶活性的大小来进行生物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