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屈丽玮  梁生俊 《安徽农业科学》2014,(26):9069-9072,9077
对2011年9月陕西历史罕见的强秋淋天气中的暴雨天气过程中暴雨动力因子的预报情况进行了检验分析,发现暴雨动力因子预报场有较好的表现,对系统的出现时间、位置和移动趋势均有较准确的预报;对流涡度矢量阈值能达20×10-8K/(Pa·s),湿热力平流阈值可达25 × 10-13K2/(m2·s),质量散度的阈值达10×10-6 s-1.对不同的过程,动力因子的预报能力是不同的;对于区域性的暴雨和大暴雨过程,该系统的预报效果好;动力因子的移动趋势和强度变化表现较好,能反映出系统的生成和演变.集合动力因子综合热力、动力、水汽等物理量,能给出更多的预报信息,合理利用多种因子对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能协助预报员进行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2.
为了了解全球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和人为N沉降加重的环境条件对植物养分状况的影响,笔者分析了森林植物的碳(C)、氮(N)、磷(P)含量以及生态化学计量比对于外源C、N及其交互作用响应的国内外文献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CO2浓度升高将提高植物对C的吸收,降低植物N含量,导致植物的C:N在大部分试验中表现为增加趋势,外源C、N对植物P含量的影响结果不一,从而使N:P在不同的试验中结果不同;2)短期人为N沉降会增加植物的C、N含量,降低P含量,植物的C:N有所降低,而N:P却呈升高趋势;3)在CO2和N沉降二者交互作用下,植物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变化可能会出现“中和反应”,在不同的试验可能会表现出升高、降低或不变的趋势。CO2浓度升高和大气N沉降加重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也逐渐成为国内外生态学家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可为深入探讨外源C、N增加条件下的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提供参考依据,以便更好的提出CO2浓度升高和N沉降加重的大气背景下植物生长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秋淋天气降水持续时间长,期间夹杂着暴雨、特大暴雨,易引发中小河流水位暴涨、山洪暴涨、山体滑坡、泥石流、房屋倒塌、城镇内涝、农田淹毁、交通电力水利设施损坏等多种气象灾害。通过对2014年9月的强秋淋天气过程的分析描述,应用天气学原理和方法对本次过程从高低空形势场配置、地面冷空气的原地和扩散路径影响,进一步分析引发暴雨的水汽和动力条件,总结连阴雨中暴雨的成因和特征。  相似文献   
4.
研究者建立种植业结构调整空间辅助决策系统主要是为了使县域种植业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使县域农作物种植结构最优化,能够为决策者提供决策的依据;在决策系统的研究中,研究者针对研究区域的特点建立了辅助决策模型,采用GIS中MapObjects控件与辅助决策模型内嵌式集成的方法,应用VB编程语言,形成面向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空间辅助决策系统;决策者在种植业结构调整空间决策系统中可以对农作物种植数据进行动态查询,查询数据还可以直观动态地显示在相应的地图位置。在后台数据库的支持下,决策者可以计算每年各个乡镇各种农作物的适宜性参数,决策系统可以自动将农作物适宜性参数输入模型中参与计算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决策者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决策系统中的不同模型进行计算农作物种植的调整数据。根据往年的农作物种植面积与计算所得的种植面积进行比较,得到农作物需要调整的种植面积。系统可以根据调整前后的农作物种植面积进行效益分析,利润分析,生成图表,能够直观动态地为决策提供支持。以河北正定县为例对所开发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决策系统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设计合理可行,能够为县域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决策支持,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2003—2004年秋淋灾害年,对早熟类棉花品种中棉所45和33B及中熟类棉花品种中棉所41和SGK321的产量形成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后期阴雨寡照,导致烂铃增多,早衰加重。棉株上部和外围成铃率不足10%,早熟棉花烂铃率达25.4%,比中熟棉花高4倍多,失去早发优势,10月10日早熟棉花收获量比中熟棉花减产31.1%。中熟棉花伏桃比例较高,7月集中成铃性强,与关中棉区最佳成铃期吻合,对关中棉区秋淋发生率高的生态环境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秋淋对转基因抗虫棉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03—2004年秋淋灾害年,对早熟类棉花品种中棉所45和33B及中熟类棉花品种中棉所41和SGK321的产量形成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后期阴雨寡照,导致烂铃增多,早衰加重。棉株上部和外围成铃率不足10%,早熟棉花烂铃率达25.4%,比中熟棉花高4倍多,失去早发优势,10月10日早熟棉花收获量比中熟棉花减产31.1%。中熟棉花伏桃比例较高,7月集中成铃性强,与关中棉区最佳成铃期吻合,对关中棉区秋淋发生率高的生态环境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