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8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329篇
林业   200篇
农学   306篇
基础科学   221篇
  167篇
综合类   2351篇
农作物   220篇
水产渔业   971篇
畜牧兽医   858篇
园艺   121篇
植物保护   188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95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128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150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142篇
  2016年   170篇
  2015年   187篇
  2014年   245篇
  2013年   286篇
  2012年   395篇
  2011年   379篇
  2010年   329篇
  2009年   297篇
  2008年   298篇
  2007年   278篇
  2006年   232篇
  2005年   213篇
  2004年   155篇
  2003年   196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78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淡水渔业》2021,51(3)
为了解曝气联合投加菌藻对湖泊水体的生态效应,于2019年7月24日-10月16日,在白洋淀沟壕中开展了曝气联合投加菌藻的水体生态修复试验,对比分析了修复水体和未修复水体的理化指标及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结果显示:试验期内,曝气联合投加菌藻修复技术对水体总氮(TN)、总磷(TP)浓度的影响并不明显,但能显著降低水体亚硝态氮(NO~-_2-N)浓度,同时明显减少了上下水层的溶解氧差异,对打破水体上下分层具有明显效果;进行生态修复的水体中,浮游甲壳动物优势种逐渐由枝角类的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长肢秀体溞(Diaphanosoma leuchtenbergianum)向桡足类的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sp.)、桡足幼体(Copepodid)和无节幼体(Copepod nauplii)转变,浮游甲壳动物种类组成趋于小型化;生态修复区内浮游甲壳动物生物量和密度有明显降低的趋势。综合结果来看,曝气联合投加菌藻修复技术能显著降低湖泊水体的亚硝态氮浓度,打破水体上下分层状态,同时使浮游甲壳动物生物量和密度明显降低,使其物种趋于小型化。  相似文献   
2.
以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为试验材料,采用液体培养法,研究了不同浓度Pb尾矿液单一胁迫下对其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以期为今后在探讨狐尾藻对Pb耐性机理方面提供参考依据和实践指导。结果表明:随着Pb尾矿渗出液单位浓度的升高,狐尾藻幼苗的株高和根长以及干质量整体呈不断下降趋势,其中,在100%Pb尾矿液处理下地下部的干质量较对照下降显著(P0.05)。此时,地上部干质量较对照也呈下降趋势,但整体幅度不大,说明狐尾藻幼苗的生长整体受到明显抑制;随着Pb尾矿渗出液单位浓度的升高,幼苗中光合色素含量逐渐下降且整体均低于对照。在纯Pb尾矿液处理条件下,Chla、Chlb和Car的含量比对照下降了14.6%、29.6%和23.2%;所有处理中幼苗地下及地上部相对电导率与Pb尾矿液浓度成正比且均高于对照。各个处理的地上及地下部Pro含量随着Pb尾矿液浓度增高整体呈上升趋势。其地上和地下部的AsA含量和GSH含量变化呈低浓度上升,高浓度下降的趋势。在25%Pb胁迫处理下,幼苗中AsA含量在地上和地下部均达到最高,与对照相比差异明显(P0.05),较对照增加了93.5%和89.8%。而地上和地下部GSH含量较对照增加了35.7%、4.36%。数据表明,狐尾藻对Pb胁迫下的环境有一定的抗性,可被用于Pb污染环境的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干扰强度下丝栗栲天然次生林的物种多样性,为天然次生林的保护和培育提供依据。[方法]以物种丰富度指数、香农-威纳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为主要指标,分析了以丝栗栲为优势树种的天然次生林(TCK处理)及轻度干扰(TCR处理)、强度干扰(TCQ处理)林分的物种多样性变化。[结果]3种处理乔木层和灌木层物种丰富度指数依次为:TCK处理TCR处理TCQ处理,其中TCR和TCQ处理乔木层物种丰富度指数分别比TCK处理降低29.1%和63.6%;灌木层丰富度指数分别比TCK处理降低55.3%和74.5%。乔木层香农-威纳指数依次为:TCK处理(2.917)TCR处理(2.633)TCQ处理(1.784);灌木层依次为:TCK处理(2.941)TCR处理(2.450)TCQ处理(1.525)。乔木层和灌木层Pielou均匀度指数依次为:TCR处理TCK处理TCQ处理。[结论]丝栗栲天然次生林物种多样性高,林分较稳定,具有较强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中国东北地区水稻纹枯病病原菌种类及融合群的归属情况, 2015-2017年从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的17个水稻主产区采集水稻纹枯病标样, 分离获得水稻纹枯病菌214株, 运用水稻纹枯病菌的不同病原菌及融合群的特异性引物对214株水稻纹枯病菌进行病原菌种类和融合群鉴定, 并利用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 对供试水稻丝核菌的融合群归属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214株水稻纹枯病菌分属于茄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水稻丝核菌Rhizoctonia oryzae-sativae, 菌株数分别为198株和16株, 占比分别为92.52%和7.48%。茄丝核菌菌株分属于2个融合群, 分别为AG1-IA和AG4, 菌株数分别为191株和7株, 占比分别为96.46%和3.54%。水稻丝核菌菌株均属于AG-Bb融合群, 菌株数为16株。不同年份水稻纹枯病的病原菌种类及融合群出现的频率和地域分布无明显变化, 而不同地域间水稻纹枯病病原菌的种类及融合群具有明显的分化特征, AG1-IA融合群在中国东北三省各个水稻产区均有分布且均为优势融合群, AG4融合群在辽宁省盘锦市出现频率最高, 水稻丝核菌AG-Bb融合群在吉林省吉林市、通化市和梅河口市出现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6.
采用小黑板机检验单粒茧丝疵点方法,研究家蚕品种间单粒丝疵点差异,探索家蚕品种单粒茧丝疵点的遗传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蚕品种单粒茧丝疵点数量存在差异,且具有遗传性,"疵点少×少"的F1代茧丝疵点数显著低于"疵点多×多"的F1代。  相似文献   
7.
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上调表达与抗逆性有一定相关性。集胞藻Synechocystis sp. PCC 6803 Slr1501是一个未知蛋白,预测其属于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GNAT家族N-乙酰基转移酶。为了进一步明确slr1501基因功能,本研究从集胞藻6803中克隆slr1501基因,成功构建了pET-28a(+)-slr1501原核表达载体,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分析。经1 mmol/L IPTG诱导2 h后Slr1501蛋白成功表达,表达量随诱导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且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Slr1501重组蛋白特异性表达。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畜禽业》2021,(1):14-15
近年来,受市场因素影响,羊肉价格持续上涨,极大地调动了养殖户养羊的积极性,羔羊育肥出栏成为养殖户增收的主要途径。但传统的饲养方式导致羔羊生长速度慢、增重效果不明显,已不适应现代农牧业生产发展的要求。试验采用羔羊宝与常规饲料补喂甘肃高山细毛羔羊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应用羔羊宝补喂甘肃高山细毛羔羊能有效实现羊羔增重的目标,提高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荃优丝苗系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合作,用荃9311A与五山丝苗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稻新组合,2016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2016年福建省永安市引进种植,表现株型适中、分蘖力强、穗大粒多、高产优质。总结了荃优丝苗在永安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小麦纹枯病化学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秸秆还田等耕作栽培措施的推广,中国小麦纹枯病发生日趋严重,对小麦的高产、稳产造成了很大威胁。由于缺乏免疫及高抗病性小麦品种,生产中对纹枯病一直采用播期拌种及春季喷雾相结合的化学防治方法。文章总结了当前中国小麦纹枯病的发生现状及主要病原;评述了三唑类药剂对纹枯病菌的毒力及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介绍了生产中小麦纹枯病菌对三唑类药剂的抗药性现状及机理,分析了三唑类药剂对小麦的安全性;同时阐述了井冈霉素、甲基立枯磷及其他种类药剂在小麦纹枯病综合防治中的应用;指出小麦纹枯病化学防治的发展方向应是将生防菌剂同化学药剂相结合,实现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协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