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3篇
农学   4篇
  1篇
综合类   54篇
农作物   42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毛虫病毒杀虫剂田间使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殷坤山  肖强 《中国茶叶》2004,26(3):18-19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简称茶毛虫病毒或EPNPV)是茶毛虫的主要病原微生物,对茶毛虫具有很强的致病力.齐义鹏等[用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茶毛虫.生物防治通报,1986,2(2):43]和姚渭等[低位侧向喷施茶毛虫NPV技术及大田应用试验.茶叶科学,1987,7(2):52~53]分别通过收集罹病虫尸获得茶毛虫病毒,进行了田间防治茶毛虫试验,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2.
舒城是我国茶叶百强县、绿茶出口基地,近些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茶产业获得了良好发展,但是茶叶栽植中的茶毛虫等病虫危害给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结合舒城县茶叶生产的实际,从外形特性、发生规律、危害特点等方面总结了茶毛虫发生的特征特性,并提出相应的综合防治对策,以期为茶叶绿色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性信息素诱杀茶毛虫成虫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长流 《贵州茶叶》2003,31(1):13-14
茶毛虫在我场一年发生两代,以第一代危害严重。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市场对我国茶叶农药残留量标准要求的提高,探索茶叶病虫害新的防治方法已成为我场茶园管理的当务之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生态学研究中心戈峰主任的指导下,我场在部分茶园内作了采用性信息素诱杀茶毛虫成虫的试验。效果十分明显,具有很大的推广潜力。  相似文献   
4.
1烟草属茄科1年生草本植物,其根、茎、叶中含有烟碱.用茎或叶、叶柄0.5 kg,加水2.5 kg,浸泡2 d后再煮沸1h,滤渣后再加石灰0.5 kg或肥皂(或洗衣粉)200 g,拌匀后喷雾,可杀死棉蚜、介壳虫、茶叶螨、茶毛虫、蓟马、金龟子幼虫、地老虎等害虫.  相似文献   
5.
以“捕食”、“寄生”、“其它”作用因子组建茶毛虫自然种群生命表 ,并采用控制指数 (IPC)法分析各作用因子对茶毛虫种群系统的控制作用 .这 3种作用因子对第 1- 4代茶毛虫的 IPC分别为 4 .2 0 6 5、3.2 345、1.4 32 4 ;7.80 0 8、4 .4 6 2 7、3.2 152 ;6 .32 10、4 .70 19、3.6 2 35;3.94 57、3.7858、1.36 0 0 .天敌是影响茶毛虫自然种群的重要因子 ,控制作用“捕食”大于“寄生”.不同温度下实验种群试验结果表明 ,温度与茶毛虫的卵孵化率 ,幼虫、蛹、成虫产卵前期存活率 ,成虫产卵量呈二次曲线关系 .卵孵化率模型为 Y =- 2 95.5115+31.0 2 54X -0 .6 2 54X2 ,幼虫存活率模型为 Y =- 12 2 .36 0 1+18.390 0 X - 0 .4 0 6 0 X2 ,蛹存活率模型为 Y =- 12 6 .3515+14.86 34X - 0 .3114X2 ,成虫产卵前期存活率模型为 Y =- 94 .382 9+16 .5889X - 0 .380 9X2 ,成虫产卵量模型为 Y =- 593.4 2 88+6 6 .30 86 X - 1.3886 X2 .  相似文献   
6.
采用聚集度指标、Iwao法和Taylord法等对茶毛虫卵的空间分布型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茶毛虫卵在田间呈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可以由环境条件引起,也可以由茶毛虫本身的习性引起.在此基础上得出其理论抽样模型为n=t2/D2 ·0.063 7(x)-0.2108.  相似文献   
7.
[目的]选择防治有机茶园茶毛虫的有效药剂.[方法]选择3种生物农药和1种化学农药进行荼毛虫防治效果筛选试验.[结果]化学农药10%联苯菊酯乳油对茶毛虫的防治效果最好,见效最快;生物农药16 000 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和0.3%苦参碱水剂对茶毛虫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0.3%印楝素乳油的防治效果相对较差.[结论]建议在有机茶生产中使用生物农药防治茶毛虫,采取几种药剂交替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8.
4个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分离株对茶毛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浙江分离株的毒力最强,其LC50为2.5×106PIB/mL;湖南分离株的毒力最弱,其LC50为13.36×106PIB/mL。不同分离株的毒力强弱依次为浙江分离株>贵州分离株>湖北分离株>湖南分离株,但贵州分离株与湖北分离株的毒力相差不大,LC50分别为9.5×106PIB/mL和7.31×106PIB/mL。测定了EpNPV 4个分离株的5个与病毒复制、病毒—宿主关系、毒力水平相关的功能基因序列,分析其不同株系间的遗传结构,发现湖北分离株和贵州、湖南两分离株的相似度最高(99.7%);浙江分离株和湖南分离株间的相似度最低(99.4%)。基于5个基因拼接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湖南(HN)和湖北(HB)两个株系最先聚类并为一支,再与贵州(GZ)分离株聚类,最后才与浙江分离株(ZJ)聚合,说明浙江分离株与其他3个分离株的遗传距离均较远。试验结果初步表明,EpNPV不同株系间的毒力水平差异与其遗传结构差异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9.
茶毛虫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东农业科技》2004,(2):23-23,25
  相似文献   
10.
苦参碱水剂防治油茶毛虫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0.36%苦参碱水剂进行防治油茶毛虫幼虫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300~1000倍液防治≤4龄油茶毛虫幼虫,72h后,其杀虫率达91.2%以上;防治≥5龄油茶毛虫幼虫,72h后,其杀虫率为89.7%~96.1%。在该试验设计的浓度范围内,苦参碱水剂的杀虫效果(包括残留药效)随浓度的增大而提高,随气温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