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4篇
林业   8篇
农学   33篇
基础科学   1篇
  24篇
综合类   130篇
农作物   21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52篇
园艺   44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甜樱桃味美、营养价值高并含有褪黑素。硒元素是人体必需元素,也是植物有益元素,在提高作物产量、品质、抗逆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富硒高褪黑素甜樱桃将备受消费者的青睐,也是育种科学研究追求的目标之一。然而褪黑素在植物体内的合成代谢途径尚未全面清晰,硒在植物体内的吸收、转运和贮存也未完全明确。本文从甜樱桃的营养、观赏和应用方面明确了甜樱桃具有的价值;从富硒水果的价值、硒对甜樱桃品质及褪黑素的影响方面进行探讨,生产富硒甜樱桃较为容易,而要达到高褪黑素水平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从植物体内褪黑素合成途径、甜樱桃褪黑素合成途径、硒对甜樱桃褪黑素合成途径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索,明确植物体内褪黑素合成途径具有多样性,硒调控植物体内褪黑素含量具有复杂性,为硒调控甜樱桃褪黑素含量提供一定的理论方向。  相似文献   
2.
褪黑素诱导小豆抗锈病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外源褪黑素诱导小豆抗锈性的作用及机理,以感病小豆品种‘宝清红’为材料,采用叶面喷施不同浓度褪黑素激发处理小豆真叶,而后对真叶挑战接种锈菌夏孢子,结果表明,低浓度(11.61 mg/L)褪黑素可显著提升小豆对锈病的抗性。夏孢子萌发试验表明,褪黑素对夏孢子萌发及芽管生长无显著抑制作用,表明褪黑素无抑菌活性。进一步的基因表达分析发现,与对照相比,褪黑素激发诱导了水杨酸(SA)通路关键基因NPR1于接种后24 h显著上调表达,且病程相关蛋白PR1、几丁质酶(CHI)、β-1,3-葡聚糖酶(GLU)及PR5均于接种后24~120 h被显著诱导表达,说明褪黑素可能通过诱导NPR1表达,进而激活下游PR蛋白的高水平应答,使感锈病小豆品种获得对锈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不同浓度褪黑素对宝岛蕉幼苗氯化钠胁迫的影响,使用不同浓度褪黑素处理宝岛蕉幼苗叶片,研究处理后宝岛蕉幼苗叶片和根系的可溶性糖、丙二醛、脯氨酸含量及叶质膜透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褪黑素100μmol/L能够降低宝岛蕉幼苗叶质膜透性,提高叶片和根系可溶性糖含量,降低叶片和根系丙二醛含量,提高叶片和根系脯氨酸含量,提高幼苗耐盐性,以缓解氯化钠胁迫对宝岛蕉幼苗的伤害。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褪黑素(MLT)对乌鸡垂体分泌促卵泡素(FSH)和促黄体素(LH)的影响,试验采用体外细胞培养和放射免疫测定法(RIA),研究了不同日粮组成饲喂乌鸡12 d后,添加100 pg/mL MLT对体外培养乌鸡垂体细胞分泌FSH和LH的影响。选择15只乌鸡,分成3组,即高能组、中能组、低能组。结果表明:低能组与高能组相比,对FSH和LH的影响分别为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低能组与中能组相比,对FSH和LH的影响分别为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而中能组与高能组相比,对FSH和LH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说明在不同日粮组成中添加MLT对乌鸡垂体分泌FSH和LH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试验旨在利用白藜芦醇(Re)和褪黑素(MT)提高绵羊胎儿成纤维细胞电穿孔转染(电转)效率、优化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体系,以提高转基因动物生产效率。将绵羊胎儿成纤维细胞分为6组:对照组、添加白藜芦醇高、中、低(R-5、R-6、R-7)3种浓度组及白藜芦醇和褪黑素联合添加组(R-5M-5、R-6M-7),通过电转效率和细胞凋亡情况确定电转体系优化方案;通过对细胞周期、线粒体膜电位及活性氧(ROS)的检测研究其作用机制。将绵羊卵母细胞分为对照组及白藜芦醇和褪黑素(R-5M-5、R-6M-7)联合添加组,通过绵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后卵丘细胞扩展、第一极体排出及体外受精胚胎的卵裂率检测其对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分离的绵羊胎儿成纤维细胞P3代增殖旺盛,细胞生长曲线呈典型的S型;与对照组相比,所有试验组胎儿成纤维细胞的电转效率均显著提高(P<0.05),R-5M-5组电转效率最高;R-6M-7组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P<0.05),R-5、R-6、R-5M-5和R-6M-7组均显著促进细胞增殖(P<0.05);R-6、R-7、R-5M-5和R-6M-7组G1期细胞增加,S期细胞相对减少,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R-6、R-7、R-5M-5和R-6M-7组成纤维细胞内ROS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R-6、R-5M-5和R-6M-7组线粒体膜电位均显著增加(P<0.05);R-6M-7组显著促进绵羊卵丘细胞扩展、提高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排出率和体外受精胚胎发育能力(P<0.05)。综上,白藜芦醇和褪黑素可以优化绵羊胎儿成纤维细胞电转体系,提高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效率,为白藜芦醇和褪黑素在转基因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不同浓度褪黑素对于宝岛蕉幼苗氯化钠胁迫的影响,通过不同浓度褪黑素处理宝岛蕉幼苗叶片,研究其对宝岛蕉幼苗叶片和根系的可溶性糖含量、MDA含量、脯氨酸含量及叶质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00μmol/L褪黑素能够降低宝岛蕉幼苗叶质膜透性,提高叶片和根系可溶性糖含量,降低叶片和根系MDA含量,提高叶片和根系脯氨酸含量,提高幼苗的耐盐性,以缓解氯化钠胁迫对宝岛蕉幼苗的伤害。  相似文献   
7.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紫苏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爱  李林  孙汪亮  孙锋 《北方园艺》2018,(5):140-144
以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on)为试材,利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环境,分析不同浓度外源褪黑素对紫苏种子萌发特征(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和幼苗生长(根长、子叶长、子叶宽和鲜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紫苏种子萌发受到显著抑制,经过不同浓度的外源褪黑素处理后,发芽指标明显上升,其中处理T1(10%聚乙二醇+50μmol·L-1褪黑素)各项指标均达到最大值,发芽率为64.00%,发芽势为43.67%,发芽指数为17.62,活力指数为0.065。外施褪黑素同样可以缓解干旱胁迫下紫苏幼苗的生长,其中处理T3(10%聚乙二醇+300μmol·L-1褪黑素)效果最好,幼苗根长为7.45mm,子叶鲜质量为3.53 mg,长宽比为1.260。表明外施一定浓度的褪黑素能有效缓解干旱胁迫对紫苏种子萌发的影响,为干旱环境下紫苏种植栽培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褪黑素对UV-B辐射后的秦艽原生质体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秦艽原生质体DNA损伤程度,选取尾部DNA含量(TailDNA%)作为DNA损伤程度的分析指标.MEL以0、1、10 μmol·L-1的终浓度加入原生质体悬液中,UV-B辐射处理的辐照度为0,5 W·m-2.试验分2组:1)原生质体分别用UV-B辐射处理不同的时间(0、5、10、30、60、120 s),暗培养60 min后电泳.2)原生质体被UV-B照射40 s后,分别暗培养不同时间(0、1、2、3、4、6h),再电泳.结果显示在5~30 s的时间内,辐射时间越长,Tail DNA%越高,相同的辐射时间下,MEL浓度越高,TailDNA%越低;在1~6 h培养时间内,MEL处理的样品,TailDNA%值均低于阳性对照组,并且TailDNA%值的大小与所处理的MEL的浓度呈反比关系.由此可见褪黑素降低了UV-B辐射诱导的植物原生质体DNA损伤程度,促进DNA损伤的修复.本试验应用SCGE技术,进一步揭示了MEL在植物抗环境胁迫中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菲 《饲料广角》2014,(24):27-29
褪黑素(Melatonin,简称MT)是一种由色氨酸衍生而来的吲哚胺类激素,主要是由哺乳动物和人类的松果体产生的一种胺类激素。它对脊椎动科的许多生理行为过程包括节律、睡眠、情绪、繁殖、免疫响应和衰老等产生影响。本文旨在对褪黑素的检测方法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分析活性氧和抗氧化防御系统在番茄抗病信号调控机制中的作用,为提高产量和品质提供科学依据,以4叶1心的番茄幼苗为试验材料,比较番茄幼苗受灰霉菌侵染后叶片O_2~-·以及抗氧化酶、内源褪黑素等的变化。结果表明:番茄幼苗接种灰霉菌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幼苗叶片上病斑斑点逐渐增多,灰霉菌含量显著增多,叶色逐渐变浅,植株表现明显的发病症状;灰霉病菌侵染后番茄体内O_2~-·活性爆发,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下降,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上升,褪黑素含量增加;上述变化都是番茄幼苗为了抵御灰霉菌的生物胁迫而发生的应激反应。综上,植物在遭受病原菌等生物胁迫时不能简单地推断SOD、CAT和POD等抗氧化酶活性一定升高,植物抵御病原菌侵染更多地依赖于抗性信号路径中信号物质的激活和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