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11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9篇
  38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不同季节麻栎树干贮水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个体和群体耗水特性对区域水量平衡的影响是评价森林生态效应的重要依据.以往有关林木耗水的测定技术和计算方法已经取得较大进展,在单枝、叶片、单木、林分空间尺度上逐渐趋于成熟 (刘奉觉等,1997;孙慧珍等,2004),应用上述方法研究林分个体和群体的耗水性已经成为近年来林木水分生理生态和森林水文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2.
徐巍 《花木盆景》2007,(2):35-37
3、贮排水工程整体楼面铺设HW~104和HW~105排水板,组合使用形成一个具有渗水,贮水和排水功能的系统,解决了排水问题而且还能保证土层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加剧了黄土丘陵区生态建设的严峻性,通过农地、林地、草地等土地利用类型0-20cm、20-100cm和20-180cm土壤贮水量的分析,研究得出:(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贮水量变化趋势相似,与降雨具有极大的相关性,都是在土壤解冻后下降,然后随着雨季的到来逐步升高,或者升高后在降低的趋势,主要以"V"型为主进行波...  相似文献   
4.
一、把握地下水分布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一些地方废井多、不出水或出水少,主要原因之一是井址不准,深浅不适。因而把握地形水系的一般规律十分重要。按含水层的岩性组成,可划分为基岩破碎带或风化带含水层、碳酸岩岩溶含水层和第四系松散岩系孔隙含水层3种;含水层贮水量大小主要取  相似文献   
5.
日本诹访湖(贮水量约6298万立方米)的池沼公鱼产量约占该湖总渔获量的70~80%,是日本国内主要的公鱼种卵供应基地,每年均有大量种卵由此移往全国的河流湖沼。日本农林水产省为保护池沼公鱼这一重要资源,于1970年划定该湖池沼公鱼亲鱼的主要上溯河流上川河口区域为保护水面。  相似文献   
6.
为分析陇中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的贮水效果,本研究利用春小麦/豌豆(W/P)、豌豆/春小麦(P/W)轮作的长期定位试验,分别设置传统耕作(T)、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覆盖(TS)和免耕覆盖(NTS)4种耕作措施,以当地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月平均辐射量、月平均蒸发量、月作物耗水量为输入因子,以月土壤贮水量为输出,建立基于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神经网络的土壤贮水量预测模型,并对该模型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LSTM神经网络建立的土壤贮水量模型对陇中黄土高原沟壑区保护性耕作下土壤贮水量预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模型模拟结果的平均均方根误差为7.76 mm,平均绝对误差为6.95 mm,相对误差控制在-5%~+5%的范围内。2) P/W轮作序列中各处理的土壤贮水量均比W/P轮作序列增加1.09%~1.43%。3)不同轮作序列,NTS处理的贮水效果均优于其他3种耕作措施,在W/P轮作序列中,NTS处理的年均土壤贮水量比T、NT和TS分别增加2.89%、1.70%和2.46%;在P/W轮作序列中,NTS处理的年均土壤贮水量比T、NT和TS分别增加3.03%、1.91%和2.57%。4)不同降水年型,NTS处理的土壤贮水量最高,且干旱年效果更加显著,其中丰水年NTS处理的土壤贮水量比T、NT和TS平均增加2.71%、1.48%和2.19%,而干旱年平均增加3.97%、2.54%和3.64%。5)保护性耕作措施的贮水效果随季节发生变化,作物生长前期(3-5月)保护性耕作措施的贮水优势较为明显,进入作物生长旺盛期(5-6月)保护性耕作措施与传统耕作的贮水效果差异不显著,而作物生长后期(7月)保护性耕作措施较传统耕作土壤贮水量明显增加。基于LSTM神经网络模拟环境下免耕覆盖的贮水保墒效果最好,为陇中黄土高原沟壑区最适宜的保护性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六盘山林区主要森林类型土壤的水文性质、最大贮水能力,探讨了林地涵蓄降水量的最大值,并提出了计算公式,林地土壤涵蓄降水量包括非毛管孔隙的滞蓄量和部分毛管孔隙持水量,且有季节变化。其计算公式为WT=Wa-Wo+Wc或WT=Wa-Wo。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在西藏半干旱区设置常规条播(T1)、垄膜单行沟种(T2)、垄膜双行沟种(T3)、起垄沟播(T4)4个处理,分别测定土壤含水量和马铃薯产量,计算马铃薯生育期耗水量、贮水量、水分利用效率等参数,以此为依据分析了不同处理模式对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沟播处理可以有效地提高0~80cm土壤的贮水量。T2在成熟期时,土壤贮水量要显著高于T1。与T1相比,T2、T3种植模式可以显提高马铃薯产量、商品薯率、水分利用率,其中,T2、T3的马铃薯产量分别比T1提高45.61%、64.33%,商品薯率分别比T1提高8.87%、20.09%,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T1提高53.64%、103.63%。  相似文献   
9.
为培育抗棒孢叶斑病的黄瓜种质,引进国内外黄瓜种质68份,通过成株期自然感染黄瓜棒孢叶斑病的方法,调查黄瓜种质的生长势、性型、叶色、瓜皮色及棒孢叶斑病病情指数,研究分析不同黄瓜种质对棒孢叶斑病的抗性及抗性分布频率。结果表明:68份黄瓜种质中,高抗种质10份,占14.71%;抗病种质占10.29%;中抗种质占11.76%;感病种质占29.41%;高感种质占33.82%。进一步分析黄瓜种质的抗性分布频率,欧洲温室型黄瓜较华南型和华北型黄瓜抗病,生长势越弱,越抗棒孢叶斑病,强雌黄瓜较雌雄同株黄瓜抗棒孢叶斑病,叶片深绿和绿的黄瓜较叶片黄绿的黄瓜抗棒孢叶斑病,瓜皮白绿的黄瓜较绿和浅绿的黄瓜更抗棒孢叶斑病。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网格式生物埂护坡的时间效应,以无生物埂护坡的裸坡为对照,对建设时间为1~4年的黄花生物埂坡面土壤的入渗与贮水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建设年限1~4年的黄花生物埂与裸坡的饱和贮水量、最大滞留贮水量、最大吸持贮水量、初始入渗率、稳渗率、平均渗透率和渗透总量均表现为:4年>3年>2年>1年>裸坡,且均与建设时间呈显著的线性关系;②坡位对土壤贮水及渗透性的影响明显,1~4年的黄花生物埂均表现为坡上>坡中>坡下的规律,而裸坡表现出与之相反的规律;③土壤渗透性与土壤理化性质(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毛管孔隙、土壤密度及有机质)和植被因子(根长密度、地下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