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林业   5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5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鄂西,一片美丽、原始的土地,集老、少、边、穷、库于一体,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湖北29个贫困县中,鄂西就占了19个,贫困人口达84万。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没有忘记鄂西。1984年春,时任团中央书记的  相似文献   
2.
冯祖祥  周重想 《农业考古》2000,(4):270-271,273
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很久以前(至迟在三千年前),就定居在鄂西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巴人以顽强的毅力,奋斗不息,为中华民族和茶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一、鄂西地区是我国茶树原产地之一鄂西地区,山峦重叠,沟壑纵横,气候温和,土壤肥沃,为茶树提供了优越的生存环境。据史志记载,巴东县治南有巴山,产茶。《名胜志》:“巴山,县治所依,一名金字山,一峰分三冈,形如金字,山产茶,色微白,即巴东真香茗也。”《巴东县志》言:“真香茶旧名。”又云:“海内自变乱后,荒为榛莽,间有采而售者,皆大叶粗梗,兼…  相似文献   
3.
鄂西地区核桃嫁接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13 a的研究探索,较好地解决了鄂西地区冬季气温低、生长期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核桃嫁接成活率低的问题.在核桃室外枝接技术上,采用核桃嵌合接、核桃双嵌接两种枝接新方法之一;把握好"砧木提前掘苗定植或假植防止伤流"、"砧木提前薄膜催芽使形成层活跃和接穗提前剪取低温贮藏使之处于休眠状态"、"嫁接后使用地膜和薄膜使嫁接体有好的愈合环境"影响成活的三大关键技术.在核桃芽接技术上,根据海拔的差异确定芽接时期,再根据芽接时期进行砧木和接穗的培育;嫁接时选择好芽接前后天气状况,用激素配方处理芽接砧木,用方块形芽接方法等芽接系列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4.
李泌  王春台    杰等 《安徽农业科学》2014,(14):4249-4251
[目的]扩大鄂西地区稻瘟病菌菌库,分析其群体结构.[方法]收集鄂西不同地区2011年间的感病稻秆,分离保存稻秆上的穗颈瘟病菌,通过RAPD、rep-Pot2-PCR、REMAP 3种标记对分离的菌株进行分子标记.[结果]从9个稻秆上共分离得到29个稻瘟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相似性水平在75%时,2011年供试菌株可分为5个遗传宗谱,宗谱3(7个菌株)和4(19个菌株)为优势宗谱,其余3个为稀有宗谱.[结论] 2011年鄂西地区稻瘟病菌由5个遗传宗谱组成.  相似文献   
5.
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Bl.var.acuteserrata Maxim.ex Wenz.)(RCHL)和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SPL)是鄂西地区天然栎类林主要建群种,比较不同林龄2种林分碳密度分布特征,对于评估栎类林森林碳汇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野外调查,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推荐的森林碳储量估算方法,研究了锐齿槲栎林和栓皮栎林乔木层、灌木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碳密度特征。结果表明,鄂西地区锐齿槲栎林和栓皮栎林碳密度为183.68、150.61 t·hm-2,且两者间碳密度分配格局存在明显差异,2种林分乔木层、灌木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碳密度占总碳密度的百分比分别为53.17%、1.34%、0.64%、44.85%和35.27%、0.76%、1.50%、62.47%。锐齿槲栎林生态系统碳密度高于栓皮栎林,前者以乔木层的比例最大,后者以土壤层为主;锐齿槲栎林活体植被层比栓皮栎林具有更大的固碳能力,而栓皮栎林能产生更多的枯落物,随着林分的发育,土壤层碳密度在生态系统碳密度中所占比例逐渐减小。影响乔木层碳密度差异的因素主要为海拔和林分密度,影响土壤层碳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纬度;鄂西地区栎类林以幼龄林居多,具有较大的碳汇潜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鄂西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逐步发展,鄂西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有了较好较快的进步,在GDP步步攀升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影响了该地区的生活环境,而且严重损害了该地区农民的身体健康。笔者提出鄂西地区农村环境治理应遵循统筹兼顾、科学规划、政策引导、以人为本的原则,并从落实目标责任制、治理水体污染、防范空气污染、保护优良土壤和处置生活垃圾等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为推动鄂西地区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提供参考,同时也对该地区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鄂西役用黄牛育肥补偿生长效果观察及影响增重要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应用 2 1头地方鄂西良种黄牛做役用牛“转型”菜牛育肥增重实验 ,其中郧巴黄牛♂ 6头、♀ 5头 ,恩施黄牛♂ 6头、♀4头。整个正式实验分为Ⅰ、Ⅱ两个实验阶段 ,结果表明 :①在日补饲精料 1 5kg/头 ,粗料用稻草定量 7kg/头的情况下 ,通过两个实验阶段的饲养实验 ,实验阶段Ⅰ平均日增重 5 5 0g ,实验阶段Ⅱ平均日增重 3 2 5 g ,实验Ⅰ比实验Ⅱ平均日增重高 2 2 5 g ,差异极显著 (P <0 0 1) ,说明役用黄牛“转型”菜牛育肥在一定时期内有一定的补偿生长能力。②育肥前牛的膘情、品种、性别等是影响役用黄牛“转型”菜牛育肥效果的主要因素 (P <0 0 1) ;年龄因素影响增重效果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土壤有机碳(SOC)在小型丘陵山地集水区的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保护南水北调水源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数字高程、Landsat 8 OLI影像和2016—2018年实测土壤有机碳等数据,运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法等研究湖北省十堰市犟河流域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时空变化,厘清其影响因子和主导因素。[结果] 犟河流域SOC含量整体呈条带状分布的格局,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呈中等强度变异。夏秋两季SOC处于流失状态,而冬季SOC含量明显增加。不同质地SOC的平均含量:石灰性冲积土 > 简育高活性淋溶土 > 不饱和雏形土。不同覆盖下SOC平均含量:农田 > 园地 > 混交林 > 针叶林 > 灌木。土壤SOC含量呈现随地表曲率绝对值增大而增大,随比值植被指数(RVI)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增加而增加的趋势。[结论] 地形因子(地表曲率)是影响犟河流域土壤有机碳的主导因子,植被因子(NDVI和RVI)是次要因子。改变局部小地貌、增加林种、改善水肥管理等措施均可以提高流域土壤有机碳含量。  相似文献   
9.
龙子文  周杰  王春台  徐鑫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2065-12067
[目的]构建鄂西地区的稻瘟病菌文库,并对其进行初步的鉴定分析。[方法]从鄂西地区7个水稻主产区不同的水稻品种上收集稻瘟病感病稻秆,进行分离、纯化和菌落形态的初步鉴定分析,并利用RAPD和REMAP分子标记对该文库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建立了含有52种菌株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文库;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鄂西地区的稻瘟病菌群体结构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遗传谱系与菌落形态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结论]该研究为预测鄂西地区病原菌群体的变化趋势以及水稻抗病品种的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基于旅游交通出行链对鄂西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该区的区住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态势,旅游资源特征,旅游环境现状及其开发优势,并通过定量分析阐述了鄂西地区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旅游扶贫开发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