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4篇
林业   13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4篇
  1篇
综合类   175篇
畜牧兽医   7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市门头沟区雷暴气候变化特征及灾害防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北京市门头沟区雷电的特征变化及活动规律,加强雷电灾害防御、防雹增雨,对门头沟区的雷电灾害进行风险区划及分析,提出合理的防范措施与建议,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力求减少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等十分重要。本文利用1980—2013年门头沟区气象台及斋堂观测站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分析门头沟区雷暴变化的气候特征及风险区划。结果表明:门头沟区气象台及斋堂站年平均雷暴日数分别为36、41 d。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013年雷暴日数呈逐渐下降趋势,并有明显的季、月变化;5—6月迅速增多,7—9月变化逐渐减少。雷暴13:00—20:00发生频率最高。雷暴日出现最多的年份在1986年斋堂(58 d),最少的年份为2013年门头沟城区(24 d)。门头沟区雷电灾害总体表现:一是雷电灾害多呈周期性和季节性;二是由于山区地形复杂,局地小气候特征明显,极易发生局地强天气;三是由于山区交通不便,居民防灾减灾意识相对淡薄,极易导致严重的人员生命财产损失。因此,对门头沟区进行雷电特征分析及区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统计分析北票地区2005—2014年10年夏季雷暴气候资料,对易引发雷暴天气的形势场进行系统分型,归纳各型雷暴天气特点规律,并引入判断树方法,逐层验证预报指标,初步实现对雷暴天气定性与强度定量预报。  相似文献   
3.
利用镇海一般气象站2009—2013年的雷暴观测资料和闪电定位仪的监测资料分析了镇海地区雷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雷暴日的天气图对镇海地区的天气形势作了划分。针对镇海地区出现雷雨大风、冰雹、短时暴雨等强对流天气的强雷暴天气形势特征进行着重分析研究,归纳出有利于镇海强对流天气出现的天气形势,总结出了不同强对流天气类型的环流特征和预报指标,供预报员在分析和预报强雷暴天气时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1981~2010年泰顺县的雷暴观测资料的气候统计特征,得出了泰顺县雷暴气候特征,并初步分析了其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自动站资料对2018年3月4日广西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和环境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干线是本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的主要触发机制,中层冷平流、低层暖平流的对流不稳定层结以及低空急流带来的充沛水汽为强对流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层结和水汽条件,中层冷温槽、中低层低压以及强的垂直风切变可能是强风暴系统发展和维持的主要因素。飑线沿地面辐合线发展,造成了大范围的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6.
牛伟伟  李志坚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258-7261,729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CMWF 0.5°×0.5°的6 h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综合分析了2013年2月18日夜间至19日凌晨发生在江淮地区的雷暴伴降雪天气过程。结果表明,高层低槽东移、中层在江淮之间有切变线东移南压,低层以及地面为冷高压控制,是此次雷暴伴降雪天气过程发生时的天气背景;此次雷暴是在稳定的层结下产生的,不再满足不稳定层结这一雷暴发生的三要素之一。中层有较强的西南急流带,急流带随着系统的南移而向南收缩,其辐合带南移的速度快于急流向南收缩的速度,雷暴主要发生在急流的北侧边缘附近的辐合带内,辐合位于800 hPa以上的气层内,主要位于650~600 hPa。此次雷暴过程中,近地层和中层出现了相反的冷暖平流交替,雷雨发生时段,近地层为冷平流控制,850 hPa以上暖平流迅速加强,这也导致在中层出现了较强的上升气流,暖平流和上升气流的突然加强为雷暴的发生提供了动力触发条件;西南急流为降水地区提供了良好的水汽输送环境,另外,对流的发展、强烈的上升运动使得水汽向高层输送,整个中高层均有较为充足的水汽,为对流提供了较好的水汽条件。此次雷暴伴降雪天气过程中,对流回波的强度较弱,为30~35 dBz,顶高较低,大部分回波低于6 km,且干湿层边界明显。  相似文献   
7.
利用1981—2013年新疆乌鲁木齐地区逐月雷暴日数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拟合、Mann-Kendall突变检验、R/S趋势分析以及克里金空间插值等方法,探讨乌鲁木齐地区复杂地形下的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规律及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33年来乌鲁木齐地区雷暴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山区多于平原、南部多北部少的特征,南部山区为雷暴多发中心,城区、北部平原区及达坂城谷地为低值区域;乌鲁木齐地区雷暴日数呈波动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67 d/10 a;山区下降最为显著,其次为平原区,城区表现为不显著的下降过程;雷暴主要集中在5—8月,7月雷暴频率最高,10月—次年3月基本无雷暴发生。突变检验分析表明,近33年来各区均未出现显著性下降的突变过程,却存在明显的Hurst现象,未来变化趋势存在较强的持续性,即仍将维持下降的态势,城区的持续性强度不大。  相似文献   
8.
唐明晖  陈德桥  张海  尹忠海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511-17513
[目的]研究一次强雷暴过程中的VWP产品特征分析。[方法]在前人分析的基础上,对2008年4月8日湖南一次强雷暴发生前、维持发展中、消失前的不同阶段的VWP产品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结果]在雷暴出现前,低层"ND"层的破坏预示着水汽含量层的增厚,中层干冷空气的侵入导致了层结的不稳定;雷暴维持期间,低层强的垂直风切变会导致强雷暴发展,边界层冷空气渗透导致雷暴达到最强盛阶段,地面出现冰雹天气;雷暴消失前(17:59后),整个风场转为连续"ND"层的一个趋势表明强对流云已远离雷达所在地,预示着雷暴结束。[结论]该研究为预报员做雷暴预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刘金平 《农业与技术》2013,(11):187-189
利用1972~2007年石家庄17个测站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线性倾向估计、滑动t检验法等方法,对石家庄雷暴天气的分布情况、年际变化及雷暴发生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石家庄各地年雷暴日数差异明显,雷暴天气西部,西南部山区居多,东部平原偏少;从年际变化看,石家庄平均年雷暴日数整体呈缓慢减少趋势;雷暴的出现有着明显的~r季节性变化,全年除1月、2月外均有雷暴出现,但各地雷暴天气主要出现在每年的6~8月,其中7月最多,8月次之,6~8月雷暴日数约占全年雷暴日数的74.1%;17个观测站平均雷暴日数在1972~2007年中没有出现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10.
利用广西罗城县1980—2009年的雷暴资料,通过统计分析雷暴活动的状况,年变化趋势,季节、月和日分布特征,找出了雷暴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分析了1980—2009年来雷暴发生影响的天气系统,计算出各天气条件下雷暴发生的概率。为今后雷电活动监测和分析提供依据,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同时也比较具体地提出了灾害的防御措施,从而为加强罗城县雷暴防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