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20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6篇
  49篇
综合类   32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甘肃鼢鼠(Myospalax consus)(以下简称鼢鼠)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一种地下害鼠,它栖息于林区、草地和农田,以植物的根、茎为食,对农、林、果、牧业危害严重.因此,我们对其特性进行了长期的观察研究,并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在生产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现将我们的工作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地区发展草产业的方略构想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从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和产业发展现状两方面入手,分析了发展草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重点提出以草业大发展来推动黄土高原的生态重建和产业转型。并对草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和模式选择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冯建伟 《现代园艺》2014,(18):37-38
<正>黄土丘陵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主要黄土地貌形态。它是由于黄土质地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区雨季集中于7、8月份、降水强度较大,被地表流水冲刷形成的。黄土丘陵区地形起伏,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形成水分条件完全不同的小环境,而且本地区的水分蒸发量大,增加了人工造林的难度。过去这一地区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低下,其主要原因是造林技术运用不当,在造林中把关不严,加之受恶劣的气候影响,春季造林时干旱多风,根系供水能力弱,导致苗木失水死亡,即  相似文献   
4.
为预测气候因子变化引起的区域参考作物蒸散量(ETo)的变化,以黄土高原地区为研究区,运用FAOPenman-Montieth方程计算了68个站点1961-2010年生长季参考作物蒸散量,并计算其对平均气温、太阳辐射、风速和实际水汽压的敏感系数,最后分析了敏感系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生长季ETo对实际水汽压最敏感,其次是太阳辐射和平均气温,对风速的敏感性最低;平均气温的敏感系数和实际水汽压敏感系数绝对值呈单峰型分布,二者分别在7月、9月达到最大值,太阳辐射敏感系数表现为持续上升趋势,风速敏感系数波动幅度最小,其值在4月最大;生长季气候因子敏感系数的空间差异性显著,平均气温敏感系数西部明显大于东部,太阳辐射敏感系数在高海拔地区形成高值区,风速敏感系数在西风带Ⅳ区形成高值区,实际水汽压敏感系数在黄土高原湿润地带最大.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沙棘优良品种引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北”地区和黄土高原是中国沙棘亚种的分布中心,现已有大面积人工沙棘林,但其果小、刺多,产果量低,采果难。为此,作者于1997-2006年承担水利部“948”沙棘引进项目,以解决该地区沙棘优良品种缺乏问题。通过8年试验研究,引进俄罗斯大果无刺沙棘优良品种、类型40余种,分别在“三北”和黄土高原地区的7个主要试验基地进行引种试验,从中初步筛选出效果较好的9个优良品种、类型。它们生长发育良好,抗性较强,具高产、优质特性,并已开始利用引进的俄罗斯沙棘与当地中国沙棘杂交,培育出第一代杂交种。在引种选育和对俄罗斯沙棘生物生态学特性进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良种的集约栽培和繁育做了试验和示范推广工作,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通过本项目实施,为做好沙棘引种选育工作提供了良种,这对大面积建造高产、优质人工沙棘林和沙棘果园,加速黄土高原和“三北”地区的环境治理、发展地方经济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降水资源看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生态建设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闵庆文  余卫东 《水土保持研究》2002,9(3):109-112,117
黄土高原是我国主要的水土流失区,也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过去几十年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严重问题,其中没有充分考虑水资源的限制作用及植树造林对有限水资源的大量消耗,无疑是一个重要方面,根据黄土高原地区41个气象台站1961-1990年的月降水总量资料,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多年平均上,探讨了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生态建中与水资源有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国土绿化》2006,(3):52-52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在古树名木普查时,发现国家一级古树1棵,三级古树39棵,古树群一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在须弥山发现了一棵已有500年树龄的白榆。这棵白榆树高6米,胸围2.66米,冠幅达到9米,主干横卧,六七条主根从四方支撑,底部悬空,生长在石头缝隙当中,且生长旺盛,在年降雨量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农业高效调水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 ,大部分地方的降雨量为 2 5 0~ 6 0 0mm ,地表水平均径流量为 136 91亿m3,人均 484 5 8m3,仅为全国人均的 1/3。自然降水年际变率大 ,季节分布不匀 ,干旱灾害频繁 ,水资源缺乏 ,已成为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限制因子。同时黄土高原地形复杂 ,沟壑纵横 ,土地贫瘠 ,风蚀、水蚀和沙化严重 ,农业生产不稳定 ,社会经济发展滞后 ,使水资源问题突出。因此 ,径流调水 ,以肥调水 ,抗旱保水 ,化学调水 ,灌溉节水等调水技术 ,是发展黄土高原高效农业的关键技术。重点分析黄土高原地区几种调水方式和增产途径 ,可供决策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地区EPIC模型数据库组建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在简要介绍土壤侵蚀和生产力影响估算模型EPIC的结构和功能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组建黄土高原EPIC模型逐日气象要素、土壤剖面理化性状和作物生长参数数据库的方法,并简要介绍了EPIC模型中田间耕作措施参数、肥料特性参数和径流曲线代码的有关情况,为EPIC模型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淤地坝工程是经历史和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之一,在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淤地坝工程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是持续发挥淤地坝效益的需要。水利部党组高度重视淤地坝工程安全工作,陈雷部长曾多次对淤地坝工程安全运用和除险加固提出明确要求。黄委和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七省(区)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超前筹划、提早安排,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从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加强项目前期工作、落实工程建设资金、强化工程建设管理等方面扎实做好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作,确保淤地坝工程安全度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