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2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25篇
  11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龙门第一跃     
驱车沿106国道进入兴祖线前行两公里,广袤的土地,林立的厂房和拔地而起的办公楼令笔者眼前一亮。"这是农场的辖区",河北省文安县小务农场工作人员颇具荣耀感的介绍说。在年产80亿只LED电子元器件的明皓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一、二、三层都在生产LED应用元器件,每名技工通过点击鼠标就能操控5台以上设备同时作业。  相似文献   
2.
本文记述了龙门景区首次鸟类资源调查、分布情况,对龙门景区资源保护、生态保护具有较大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目前数控技术在中小型企业机械加工生产中的应用问题,应用SIEMENS机床数控系统对龙门刨床进行CNC数控化设计,采用VisualBasic6.0语言编制罗茨风机两叶叶轮加工程序,加工罗茨风机两叶叶轮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生物病害侵蚀露天石质文物,使其发生表面变色及风化等不可逆变化。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敬善寺区域是龙门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该区域石质文物的生物病害情况,对石质文物保护及病害防治措施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对该区域31个样点石质文物的生物病害进行样品采集。基于形态观察,结合ITS、16S rDNA特征片段的测序分析,对生物病害物种地衣、微型真菌、细菌、苔藓和藻类等进行鉴定;对受生物侵蚀的文物本体通过扫描电镜进行形貌观察;采用薄层层析法检测地衣体中的化学酸,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地衣和由生物结皮状复合物与沉积物中分离真菌的化学酸含量。[结果]形态观察和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龙门石窟敬善寺区域内生物病害种类主要为地衣、苔藓、藻类、真菌和细菌,其中地衣7种,苔藓3种,藻类1种,真菌20种,可培养细菌7种,主要包括蓝细菌和放线菌门等,高通量测序结果与传统培养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和互补性。扫描电镜观察到不同侵害生物对石质文物的侵蚀深度不同,其中非地衣型真菌菌丝深入岩石深度可达100μm。调查区域内常见、具明显特征结构且覆盖度较大的主要生物病害为地衣和苔藓...  相似文献   
5.
采用污染标准指数评价法进行水环境质量状况评价,同时对鱼体重金属残留进行统计分析.黄河龙门-三门峡段主要污染物为总磷(TP)、总氮(TN)、化学需氧量(COD)和重金属Cu、Zn、Pb.2004~2005年,TP、TN污染程度基本相同,重金属污染变化较大,且在鱼体均有残留,其中1个样品的Hg超过食品卫生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6.
龙门山地震带坡耕地土壤侵蚀对有机碳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坡耕地土壤再分布对土壤有机碳(SOC,soil organic carbon)迁移的作用机制研究已成为土壤侵蚀学研究的热点,然而目前极少有研究关注地震后生态脆弱的龙门山地震带坡耕地土壤侵蚀机理及其导致的土壤有机碳再分布规律。该研究选择龙门山地震带内(都江堰市)一块陡坡耕地和一个梯田系列,采用137Cs法和野外调查,对比分析强震导致田埂垮塌和未受损情况下坡耕地土壤侵蚀空间变化特征和有机碳运移变化机理。结果表明,该区黄棕壤有效137Cs背景值为1 473 Bq/m2;坡度较小的坡式梯田内部上坡表现为侵蚀,下坡表现为沉积,同时,上部梯田的侵蚀速率高于下部梯田,但整个梯田系列净侵蚀量非常小,这表明梯田之间由于缺乏田埂的保护,水力也起着侵蚀、搬运上坡梯田土壤的作用,但是整个坡式梯田系列可以起到较好的保土作用,同时,坡式梯田内部主要以耕作侵蚀为主,是造成梯田上部坡位土壤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陡坡耕地的地形为复合坡,由于田埂垮塌导致其土壤侵蚀速率显著高于坡式梯田系列,在整个坡面上,除了坡顶土壤侵蚀速率高之外,下坡坡度变大(曲率较大)的部位土壤侵蚀速率也非常高,同时,土壤沉积也发生在2个坡位(中下坡坡度较缓的部位和坡脚部位);在梯田系列和陡坡耕地上,SOC与土壤137Cs的空间变化规律较为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在龙门山地震带,质量较好的石埂梯田仍然发挥着较好的土壤保持效果,同时,耕作侵蚀是该区坡耕地上一种重要的土壤侵蚀形式,在制定相应的土壤保持措施时,必须充分考虑耕作侵蚀的作用,才能有效地控制土壤侵蚀,此外,该研究结果还表明采用137Cs核素示踪技术可以比较科学地解释该区域的土壤侵蚀速率和SOC的空间变异规律。  相似文献   
7.
龙门山断裂带主要森林类型凋落物累积量及其持水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野外实地调查与室内控制浸提相结合的方法,对龙门山断裂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针叶林4种森林类型的凋落物储量、持水量、吸水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总储量大小顺序为:常绿针叶林(8.26t/hm2)落叶阔叶林(6.80t/hm2)针阔混交林(5.52t/hm2)常绿阔叶林(4.61t/hm2),且未分解层累积量所占比例均小于半分解层。不同森林类型不同分解程度凋落物的持水量和持水率与浸泡时间均呈对数关系,其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幂函数关系。研究区4种森林类型半分解层凋落物的持水能力均强于分解层,而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持水能力较强,其次是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最低。研究表明,在该区森林植被恢复和重建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半分解层凋落物对水土保持的作用,且宜优选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模式进行森林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介绍永春县龙门滩四级水电站工程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方法及结果分析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对同类工作提出了建议,旨在交流探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促进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落实及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龙门滩水电站流量水头监测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目前用于水轮机、水泵和大管道过水流量的在线监测方法——电磁法、超声波法和差压法进行了介绍和比较,指出差压法是水轮机、水泵和大管道流量监测方法中费用最节省、安装调试和运行维护最简便的方法。对龙门滩三级水电站水轮机流量和水头在线监测系统的系统组成、硬件结构、软件流程和技术特点进行了介绍,该装置可在水电站和泵站设计与技术改造中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研究计算了河口镇—龙门区间水土保持治理后和近期的降雨、天然径流量、实测水沙量以及降雨径流关系、水沙关系的变化。结果表明:各因子普遍减小,近期的减幅大于治理后;对于近期,降雨量的减幅最小,沙量的减幅最大;各因子的减少主要发生在汛期,更集中在主汛期;主汛期降雨径流关系未发生显著变化,而近期同样实测水量条件下沙量明显减少。根据水文法初步估算了各因素的减水减沙量,分析了降雨和人类活动因素对减水减沙的作用及其随研究时期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