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林业   34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在研究竹亚科中,发现八种新植物,均分布于广东地区,现给予报道.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报道6种竹类新植物和2个新组合,均分布于两广地区。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橄榄竹的引种、繁殖和适应性试验及栽培调查,认为橄榄竹繁殖容易,适应性强。在北亚热带轻霜地区种植,生长良好,可作观赏栽培和园林绿化造林。影响其成活的主要限制因子是母竹的质量、栽培时间及当年冬季低温寒害等。若定植当年和翌年春采取保护措施,待其根系、地下茎和茎秆抗性增强后,便可抵御一定程度的寒害。  相似文献   
4.
本次实验结果显示福建酸竹笋发霉的致病菌为青霉、曲霉和枝孢霉。通过抑菌实验可得出最佳的复合防腐配方为B13B233%食盐。在确定保鲜配方的生笋实验中,得出福建酸竹生笋保鲜液的最佳配方为复配防腐液(A 0.08? 0.05? 3%食盐县pH=4.5) 0.03? 0.03?,该配方经省检疫局检测LD50>20m l.kg-1(比重1.043),几乎无毒,属于对人体安全保鲜液。用此复配防腐液处理福建酸竹笋在贮藏27天时还能保持可食性,保鲜效果明显,具有很大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5.
以黄甜竹笋和糯米为原料,采用"原料—预处理—酵母菌、黑曲、醋酸菌同时发酵—降糖—搅拌—过滤—杀菌—成品"工序制作黄甜竹笋食醋,考察醋酸菌、黑曲、毛竹竹叶和毛竹嫩竹蒸馏液稀释液的加入比例对产酸量的影响,以及毛竹竹叶和毛竹嫩竹蒸馏液稀释液加入比例对发酵时间、醋酸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甜竹笋食醋制作最佳工艺参数为酵母0.3%~0.5%,黑曲2%,醋酸菌3%,毛竹竹叶和毛竹嫩竹蒸馏液稀释液加入量为150%,坛内温度控制在25~30℃,前7天每天搅拌一次,之后每3~5天搅拌一次,发酵60天。发酵出来的醋产品色泽淡黄,具有黄甜竹笋和糯米特有的香气,口感细腻,醋味浓稠,总酸含量可达到5 g/100 m L,发酵产酸转化率达到71%,可溶性无盐固形物≥1.1 g/100 m L,总脂为1.1 g/100 m L,还原糖含量为2.2 g/100 m L,氨基态氮含量为0.20 g/100 m L。符合果醋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6.
福建酸竹造林母竹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酸竹造林成活率与其母竹的各器官结构特征发育息息相关 .侧枝型大 ,根系总重大 ,根系分岔级数多 ,且竹鞭上壮芽数丰富的 2~ 4年生竹株移栽易成功 ,尤以 2年生竹株为好  相似文献   
7.
黄甜竹基夜蛾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夜蛾Kumasiakumaso(Sugi)是近年来福建笋用林产区出现的一种危害黄甜竹(Acidosasaedulis)的新害虫,在福建每年发生1代,部分卵在竹林残留笋箨中越冬,3月中旬开始孵化.幼虫共5龄,历期25-35d,主要以3-5龄幼虫为害,蛹期17-25d.5月中、下旬为成虫羽化高峰期,此时成虫有较强的负趋光性.成虫于夜间交尾,交尾后每雌产卵5-58粒.成虫平均寿命为5.8d,雌雄性比约为1.34∶1.在低龄幼虫阶段喷施氯氰菊酯或甲氰菊酯1∶800倍液,防治效果可分别达到92.09%和76.81%;在出笋时喷撒少量林丹粉可防治母笋上的害虫;采用灯光诱杀和人工捕杀,也可有效防治基夜蛾.  相似文献   
8.
彭赛芬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5783-5785
[目的]为黄甜竹高效培育奠定技术基础。[方法]研究了不同地面覆盖物及覆盖厚度对黄甜竹林分土壤化学性质及生产力的影响。[结果]与对照(未做人为覆盖的自然状态)相比,谷糠、稻草和厩肥等3种地面覆盖物处理均不同程度地增加了0~20 cm土壤有机质、全N、全P、水解N、速效P、速效K的含量,其中厩肥覆盖处理的培肥能力最高。谷糠、稻草和厩肥等3种地面覆盖物处理不同程度地增加了黄甜竹林的出笋量,延长了笋期,促进了黄甜竹的生长。[结论]3种覆盖方式对黄甜竹出笋量及生长的影响效果依次为厩肥谷糠稻草。就覆盖厚度差异而言,覆盖厚度6 cm对黄甜竹出笋量及生长的影响效果优于覆盖3 cm处理。  相似文献   
9.
笋用良种黄甜竹引种研究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甜竹(Acidosasa edulis Wen)原产福建,野生。笋期晚、发笋率高、可食率57.53%、笋味甜、松脆可口,水分高、灰分低,赖氨酸、组氨酸、谷氨酸含量高,而酪氨酸又很低。竹秆挺拔,枝叶浓密,株型优美,又是材用、观赏的好竹种。 1984年本所列题对黄甜竹引种研究,经过六年的栽培试验,在浙江以及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最低气温不超过-10℃,土壤立地条件适合的地区发展黄甜竹是可行的。试验成功地把黄甜竹由野生型变为栽培型,新竹胸径由母竹的2.4厘米增长到3.7厘米。亩产鲜笋419公斤。新竹一万余株。推广种植2000余株。黄甜竹的竞争潜力已崭露头角。出笋期天数、笋期积温与出笋量呈正相关,r复=0.984,方程:y=444.9245·log x_2-211.8405·log x_1-701.9835。地径与笋重:r=0.989,方程:y=0.3794·x-0.5749。高生长天数、林内积温与高生长紧密相关:r复=0.073~0.994。笋期初期出土的竹笋,完成高生长过程需要40天,盛期初出土的需30天,盛期末出土的只需25天。  相似文献   
10.
广东竹类新资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在研究中国竹亚科植物中,发现有四个新种和一个新变种,均分布于广东地区,现给予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