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3篇
农学   8篇
  4篇
综合类   45篇
农作物   2篇
园艺   5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鹿角炭角菌等三种真菌多糖对HIV-RT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水抽提和酒精沉淀的方法提取鹿角炭角菌、香栓菌、茶树菇的多糖复合物 ,在反应浓度为 1mg/mL时 ,三种多糖对HIV逆转录酶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 (80 4± 1 2 ) %、 (90 6± 1 7) %和 (84 5± 2 1) %。  相似文献   
2.
茶薪菇品种比较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路等学  高静梅 《中国食用菌》2005,24(3):21-23,35
对7个茶薪菇品种进行品种比较实验从中选择出适宜于棉籽壳为主的培养料的优质菌株5个,瓶栽实验生物学效率显著地高于对照品种的生物学效率(53.45%),达到1%的显著水准。  相似文献   
3.
茶薪菇原生质体制备及诱变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茶薪菇原生质体的分离及再生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以溶壁酶的去壁效果最好 ,不同酶组合可提高去壁效果 ,酶解液在 2 0 %时原生质体释放量很高。酶解适宜温度为 30℃ ,培养 4~ 5d的菌丝酶解 3h释放的原生质体最多。以甘露醇作为渗透压稳定剂 ,原生质体的释放量及再生率均较高 ,再生率达到 5 %左右 ,经紫外线照射 2 0s,致死率即达 70 %以上  相似文献   
4.
利用紫茎泽兰栽培田头菇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紫茎泽兰作为原料栽培田头菇 ,同时利用稻草和棉籽壳为原料栽培田头菇作对照。研究结果表明 ,代料熟料栽培田头菇的培养基配方中 ,以紫茎泽兰为主要原料的配方A效果最好 ,生物学效率比对照的稻草培养基平均增产 80 %以上。利用紫茎泽兰鲜草和干草作培养基的单产量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温度对杨树菇栽培性状影响的统计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温度环境因子对杨树菇生长发育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菌丝体营养生长以 2 5~ 2 7℃为最适。原基分化温度 11~ 16℃ ,子实体发育以 13~ 2 6℃最适 ,不同菌株的最适温度存在差异。通过对日平均气温与杨树菇生产周期和产量、品质的关系试验 ,温度与病害发生关系试验 ,用统计分析方法得出了杨树菇各生理阶段的最适温度范围 ,为杨树菇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了温度环境因子的基础数据和调控依据。  相似文献   
6.
不同比例的茶籽壳和木屑组合成5个试验配方,比较不同配方对菌丝生长、子实体经济性状和生物转化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供试的5个配方中,配方4(棉籽壳50%、茶籽壳15%、木屑5%、麦麸20%、玉米粉7%、石膏1%、磷肥1%、石灰1%)为优选配方。  相似文献   
7.
真菌多糖具有降血糖、抗肿瘤、抗氧化、抗病毒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理功能,且对机体毒副作用小,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以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均较高的香菇(Lentinus edodes)、茶树菇(Agrocybe aegirit)为原料,用热水提取法在90℃、料液比1∶20(g∶m L)、提取1次、4 h的条件下,提取两种真菌多糖。结果表明,热水法提取香菇多糖的得率为9.70%,茶树菇多糖的得率为13.10%,说明茶树菇中的多糖含量高于香菇。该研究可为后续开发利用真菌多糖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5种莲子壳粉不同配比配方栽培茶树菇,筛选出了莲子壳粉适合袋栽茶树菇的较优配方:莲子壳粉52%、棉籽壳26%、麦麸20%、石灰2%。采用该配方袋栽茶树菇,菌包菌丝生长较快,34 d菌丝长满菌包,出菇周期短,产量高,4批茶树菇每个菌包平均产量达到341.5 g干菇,生物转化率达68.30%,优于棉子壳袋栽茶树菇的产量。为莲子壳废弃物的利用开辟了新用途。  相似文献   
9.
对17种茶树菇菌株的菌丝长势、菇体颜色、抗逆性、开伞度、产量及生物学效率等多项农艺性状进行评比实验。结果显示,茶树菇大部分菌株菌丝长势都很好,较易开伞,具有较强抗逆性,原基发生约34 d~48 d,初潮时间约40 d~53 d,且生物学效率近50%以上,其中浅灰褐色品系菌丝长势偏好。但白菇和As-F各项农艺性状均较弱。综合比较后筛选出优良的核心菌株As-1。  相似文献   
10.
不同地域柳松菇菌株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同工酶技术和RAPD技术对7个来源于不同地域的柳松菇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两种方法的分析 结果基本一致。结果表明,地域差异对柳松菇菌株之间的遗传差异有明显影响,不同地域中分布的柳松菇菌株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该研究为柳松菇的杂交亲本选配提供了实验依据,也为进一步研究柳松菇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提供了方法学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