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4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2篇
  12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丁质对昆虫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且不存在于植物和哺乳动物中,因此其合成途径的关键酶是较为理想的杀虫剂靶标。近年来,多种害虫的几丁质合成关键酶基因被克隆和鉴定,通过RNAi技术应用于一些重要害虫的防治研究工作中。本文较为系统的总结了近些年害虫几丁质合成关键酶的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几丁质合成酶、海藻糖酶基因基于RNAi技术应用于害虫防治取得的研究进展,分析了RNAi技术通过转基因植物表达dsRNA(RNAi抗虫作物)以及作为核酸农药(dsRNA)直接进行作物喷施的两种应用途径,文章最后还探讨了RNAi在害虫防治中面临的主要瓶颈问题以及主要应对策略。上述较为系统的归纳和总结,目的是为今后基于几丁质合成关键酶的RNAi技术应用于害虫绿色防控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到目前为止,SACCHACHITIN为唯一将真菌应用为生物医学材料的案例。灵芝残渣是一种坚韧的纤维。过去,学者对真菌细胞壁的研究也发现真菌细胞壁主要的组成是多糖(Polysaccharide)和几丁质(Chitin),以及一些类似黑色素(Melanin)的成分。几丁质最早发现在甲壳类之外骨骼,蟹壳几丁质在1992时已发展成为商品化的伤口敷料,对伤口愈合具有优良促进功能。灵芝残渣同样含有几丁质,其以热碱(IN NaOH 90oC)去除残余脂蛋白、核酸、脂肪再以过氧化氢漂白去除黑色素,再做成模膜,是一种滤纸状多孔性白色薄膜。此一薄膜几丁质的含量约在40%~50%,其余为以葡萄糖为主的多糖(50%~60%)的复合体,称之为SACCHACHITIN。经过一连串的细胞试验、动物试验、人体试验证实具有生物兼容性、生物降解性、并无过敏性及抗体反应;同时对急性及慢性皮肤创伤均具有极优良的愈合促进作用。其作用机理在于吸附伤口中由人体免疫细胞所产生过量的金属型基质蛋白水解脢(MMP),以及细菌所产生的蛋白水解脢,避免细菌感染,结束发炎反应,提早进入肉芽组织生长期。此作用也会保护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s,TGF,PDGF和VEGF)不受破坏而加速愈合。SACCHACHITIN的专利已进行技术转移;目前产品以镭射(激光)除斑手术的术后修复面膜,以及化妆品为商品诉求。  相似文献   
3.
以淡水小龙虾头为原料,采用EDTA法提取甲壳素,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筛选最佳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以13%的EDTA溶液作提取溶剂,在反应温度30℃、pH 12、投料比1∶15、反应25 min的条件下,提取效果最佳,提取率达24.05%,反应前后的脱钙和脱蛋白率分别为100.0%和98.6%。  相似文献   
4.
从臭蜣螂中提取甲壳素/壳聚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敦  胡景江  刘铭汤 《林业科学》2004,40(5):180-185
甲壳素作为自然界中产量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生物资源 ,近年来其开发和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但目前甲壳素的生产原料来源有限 ,生产成本较高。而昆虫是世界上最大的优势动物种类 ,昆虫的总生物量超过了地球上所有动物总生物量 ;但被人类利用的昆虫资源却很少。昆虫是当今地球上未被利用的最大生物资源 ,特别是昆虫的甲壳素资源尚未开发。鉴于目前对于昆虫甲壳素资源的开发尚在尝试阶段 ,本文以臭蜣螂为材料 ,进行了提取甲壳素和壳聚糖的工艺以及其理化特性研究。研究发现 ,臭蜣螂体中甲壳素含量高出目前甲壳素生产常规原料虾蟹壳数倍 ,且从其体中提取的甲壳素与壳聚糖的品质在残留灰分、粘度和色泽等方面优于虾蟹壳。并以单因素试验方法进行了提取甲壳素和壳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 ,提出了从臭蜣螂中提取甲壳素和壳聚糖的提取工艺 :①脱矿物质 :用 0 8mol·L- 1 HCl预先 70℃加热 30min ,然后室温条件下浸泡 12h ;②脱蛋白质、脂类 :用 2 0~ 2 5mol·L- 1 NaOH ,在 90~ 10 0℃条件下 ,处理 4~ 5h ;③脱乙酰基 :用 10 0 0~ 11 2 5mol·L- 1 NaOH ,在 130℃条件下 ,处理 3h。  相似文献   
5.
几丁质/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刘高强  刘卫星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5):3796-3797,3804
几丁质/壳聚糖由于其独特的分子结构而具有很多特殊功能。几丁质/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食品、纺织、印染、造纸、医药、农业、环保、化工等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在食品工业中,可作为保健食品基料、抗菌剂、果蔬保鲜剂、液体食品的澄清剂、食用包装膜、食品废水处理、饮用水净化剂、固定化酶载体、食品加工剂、霉菌污染检测、肉制品抗氧化剂等。  相似文献   
6.
在室内以不同生测方法测定了噻嗪酮对褐飞虱若虫的毒力,结果表明:噻嗪酮对褐飞虱若虫的活性主要是触杀作用;噻嗪酮也具有一定的内吸作用,但难以由叶片渗透转移到叶鞘部位起杀虫作用。在田间试验中,噻嗪酮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明显高于叶蝉散和甲胺磷,以每亩2.5~5克有效成份的剂量在褐飞虱大发生代前一代的若虫中期施用,既有效控制了当代飞虱,又压低了大发生代飞虱的数量。在田间试验中,噻嗪酮对稻田蜘蛛的数量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7.
壳聚糖制备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河蟹壳制备壳聚糖的改进工艺,对脱乙酰度、粘均分子量2项主要指标进行测定.经过极差分析找到了最佳工艺条件,即浓度为15%的氢氧化钠100℃脱蛋白1 h,浓度为15%的盐酸25℃脱钙4.5 h,浓度为45%的氢氧化钠130℃脱乙酰反应3 h.在改进工艺条件下,壳聚糖脱乙酰度在85%以上,粘均分子量大于70万,免去氧化脱色阶段,避免在氧化脱色过程中造成壳聚糖的降解,产物色泽呈灰白或肉色,保证了壳聚糖的质量.这表明,利用盘锦河蟹壳制备壳聚糖,从而改进工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几丁质合成抑制剂类杀虫剂的发展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介绍了苯酰基脲类、噻嗪酮这两类几丁质合成抑制剂类杀虫剂的发展概况和应用的有关杀虫特性及其目前在防治几类农作物害虫方面的应用情况,分析了其在应用方面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Rust fungi like Puccinia graminis f. sp. tritici are known to change their cell wall properties upon entering the plant tissue. Immunohistochemistry revealed the cellular localization of two class III chitin synthase isoforms in rust mycelia developing on and in the host plant. Isoform IIIa is restricted to fungal infection structures growing on the surface of the plant, such as germ tubes and, predominantly, appressoria. Isoform IIIb is found exclusively in haustoria developed inside the plant. Thus, the rust fungus uses at least two chitin synthase isoforms with specialized functions i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infection structures during the biotrophic plant-pathogen-interaction.  相似文献   
10.
Summa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lsomia candida and chitin-degrading microorganisms was studied. On chitin agar, 1010 bacteria were isolated per g faeces, and 3.8×1011 bacteria per g gut contents, 1/3 of them showing a clear (chitin-free) zone around the colony. The most abundant chitin-degrading bacteria were Xanthomonas maltophilia and Curtobacterium sp. To determine the bacterial contribution in the use of chitin by F. candida, a feeding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F. candida were fed with chitin, either amended with or without tetracycline as an inhibitor of bacteria. When tetracycline was omitted the biomass of F. candida was increased compared to those fed chitin with tetracycline. However, this result was observed only when the food replacement intervals were long enough to allow bacterial colonization before ingestion of the food. In a food-selection experiment, a preference for chitin colonized with microorganisms as opposed to sterile chitin was foun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 mutualistic symbiosis of F. candida with chitinolytic microorganisms is likely to enhance chitin degradation. This relationship is not only intra-intestinal but also involves an extra-intestinal phase.Dedicated to the late Prof. Dr. W. Kühnel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