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0篇
农学   3篇
  12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建立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SRP)模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南雄丹霞梧桐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表明:1)从生态敏感性角度,研究区高度脆弱和极度脆弱面积分别为756.50 hm2和773.58 hm2,占比之和>50%,主要集中分布于北部和中部,而主要影响要素为土壤侵蚀强度,其次为距水源距离;2)从生态恢复力角度,研究区不脆弱和轻度脆弱面积分别为777.71 hm2和676.73 hm2,占比之和>50%,主要集中分布于西部和西南部,主要影响要素为生物多样性,其次为植被覆盖度;3)从生态压力度角度,研究区不脆弱和轻度脆弱面积分别为551.33 hm2和1 205.12 hm2,占比之和>60%,主要集中分布于西部及东部,而主要影响要素为GDP密度和人口密度;4)研究区整体生态脆弱性较高,中度及以上脆弱性面积之和达到67.72%,主要集中于研究区的中部和北部,其中生态敏感性对生态脆弱性的影响最大,说明研究区整体生态脆弱性较强,应做好生态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沅水驳岸地基处理为研究对象,概述了中国常德沅水沿江风光带的地基处理及地形设计现状,总结处理经验,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3.
在数字地形分析DTA的理论体系框架下,研究了微观地形分类的体系、方法,认为Dragut等在2004年提出的山体部位分类决策方案割裂了微观地形表达上的同一性,仅以曲率或坡度划分不同的山体部位容易形成重叠。以土壤侵蚀研究中的临界坡度值为参考改进了Dragut等提出的山体部位分类决策方案。提出了基于栅格DEM和DTA技术实现微观地貌形态分类的关键技术在于提取地形地貌因子和制定合理的分类决策方案。并以黄土高原的局部DEM为数据源,以改进的山体部位分类决策方案为应用参考,在DTA技术支撑下进行了微观地形自动分类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栅格DEM为数据,基于DTA技术提取相关微观地形地貌因子,形成合理的分类决策方案就可以实现微观地形地貌的自动划分。  相似文献   
4.
地形在造园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本文借环秀山庄对其地形作了一定的分析研究,主要就其作为园林的骨架,形成丰富的视觉效果以及空间三大方面来论述。对其地形特色有个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陈彩红  曹靖  王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678-9680,9779
丹霞地貌是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具有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从景观的角度将丹霞地貌旅游资源分为:丹霞岩体景观、奇峰幽谷景观、水体景观、森林景观、自然地层遗迹及人文景观。并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丹霞地貌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从而为其客观的评价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韶关展园主要由风采楼、丹霞画卷、马坝智人景点构成,中间水系按照韶关“三江六岸”地形作为水体走向。展园通过展示韶关的地标和重要旅游景点,表现韶关的风采。  相似文献   
7.
为了筛选适合广东丹霞2号红茶的最适加工参数,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分析了不同萎凋和发酵时间对红茶香气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萎凋时间延长,醇类香气物质增加显著,促进了花果香的形成和释放;醛类物质整体降低,青香气息减弱;茶多酚及儿茶素在萎凋33 h后显著下降,水浸出物含量增加;氨基酸总量降低。研究认为,萎凋33 h制成的红茶各项指标最佳,综合品质好。随着发酵时间延长,醇类物质总体出现降低→稳定→显著降低趋势,酯类物质整体变化不明显;酸类物质增加;氨基酸在发酵12 h以后显著降低;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均呈下降趋势,12 h后降低不显著。研究认为,丹霞2号红茶最佳发酵时间为12 h,此时各项品质指标及感官审评结果最佳,发酵过度则口感酸涩。  相似文献   
8.
Dendrogeomorphological analyses of trees affected by debris flows have regularly been used to date past events. However, this method has always been limited to forested cones where trees registered the impact of previous events. The minimum age dating of trees growing in the debris deposits can, in contrast, provide information on the latest possible moment of past activity. In this paper, we report on results obtained from a combination of these two approaches on a forested cone in the Valais Alps (Switzerland). A detailed geomorphic map in a scale of 1:1000 served as a basis for the sampling strategy. Disturbed Larix decidua Mill. and Picea abies (L.) Karst. trees growing in the deposits allowed reconstruction of 49 events between AD 1782 and 2005 as well as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spatial extent of events. In the debris-flow channels where survivor trees are missing, we selected the oldest post-event trees and assessed their age by counting their growth rings. Missing rings due to lack of center as well as to sampling height were added so as to determine real tree ag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dendrogeomorphological event reconstruction with the assessment of germination dates of successor trees allowed realistic approximation of the minimum time elapsed since the last debris-flow activity in 23 of the 29 channels present on the current-day cone surface. In general, channel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cone and those close to the currently active channel generally show signs of (sub-) recent activity with one last overbank sedimentation event in the 1980s, whereas signs of debris-flow activity are absent from the channels in the outermost part since the late 19th century.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deeply incised channel and the stabilization measures undertaken along the banks, signs of debris flows are missing in the tree-ring record for the past two decades.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中国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的景观格局,利用GIS,ENVI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分析了遗产地及缓冲区2001年、2010年、2016年3个关键时期的景观格局及其演变规律,揭示了中国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不同发展阶段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一步探讨了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自2001年以来,各类景观均处于动态变迁过程,林地景观为研究区的优势景观,一直占研究区整体面积的80%以上,16年间,林地、灌丛、建筑用地、裸地和水体的面积净增加,耕地面积净减少;(2)景观动态变化度在2001—2010年较大,林地景观面积比例增加了6.98%,耕地面积比例减少了8.4%,面积减少了近一半,有44%的耕地面积和64.35%灌丛面积转入林地景观,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大幅下降;(3)2010—2016年景观动态变化度相对较小,林地面积比例下降了1.22%,耕地面积比例增加了1%,建筑面积持续增加;建设用地转出率最高,其次是裸地,景观类型的丰富度有所上升,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稍有加深;(4)除了生态系统的自然演化外,退耕还林政策、城镇一体化建设、高速交通建设是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旅游增长和开发对研究区的景观格局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0.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科学、高效、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方式,建设潜力研究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前期基础工作。本文立足重庆市垫江县4个地貌类型区(浅丘低丘区、低中丘区、坪状高丘区、低山及山麓深丘区),借助实地调研、图件和统计数据,从地块尺度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分别计算指标在各地貌类型区的权重,借助综合指数法测算各评价单元建设的潜力得分。结果表明:1)垫江县约80%的基本农田具备建设成高标准农田的潜力,其中:基本具备区占28.57%,稍加整治区占24.13%,全面整治区占26.92%。2)4种地貌类型区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潜力大小排序为浅丘低丘区低中丘区≈坪状高丘区低山及山麓深丘区。3)不同地貌类型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限制因子差异较大:浅丘低丘区限制因子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农田防护面积,低中丘区的限制因子是有效土层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灌排条件,坪状高丘区的限制因子是土壤有机质含量、排灌条件、距交通干线距离,低山及山麓深丘区的限制因子是有效土层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pH、排灌条件、农田机耕能力和田块到居民点距离。未来建设高标准农田时,要因地制宜,布设工程应紧密结合不同地貌类型区限制因子和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方向,聚焦主导产业消除或降低限制因子的作用,进行差别化高标准农田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