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2篇
林业   23篇
农学   31篇
基础科学   1篇
  20篇
综合类   151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41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菊花器若干性状在F1代的表现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以‘水晶白’、‘晚霞’等30个小菊品种为亲本,配制成28个杂交组合,对杂交后代的花器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红色遗传能力大于黄色,且表现出较强的偏母性遗传特点,而原始色黄色和白色没有明显的偏母性遗传,以白色系品种作母本后代会出现许多亲本不具有的花色;杂交后代的舌状花数目、筒状花数目和花序直径与双亲比较,F,代表现出明显的遗传优势,杂种总平均舌状花数目、筒状花数目和花序直径分别相当于亲中值的122.6% 、128.7%、124.7% ,随着母本舌状花数目和筒状花数目的增大,杂种平均舌状花数目、筒状花数目和花序直径的增加幅度变缓,甚至出现衰弱的趋势,但花序直径除外。在花型上,平盘型的遗传能力比单窄瓣型的强。  相似文献   
2.
从杭白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Hangbaiju’)中克隆了4个细胞壁松弛和伸展相关的木葡聚糖内转糖苷酶/水解酶基因,分别命名为CmXTH1、CmXTH2、CmXTH3和CmXTH4,序列分析表明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N端都含有23~30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区域和保守的催化活性位点DE(I/L)DEFLG以及紧邻的N(R/A)T组成的N端糖基化位点,CmXTH1/2/3的C端均含有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CmXTH1/2/3/4蛋白的相似度为66.2%。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CmXTH1/2/3属于XTH家族Ⅰ组,CmXTH4属于Ⅱ组。实时荧光定量结果表明:(1)菊花CmXTH1/2/3/4在根、茎、叶和花蕾中均有表达。CmXTH1在根中表达量较高,CmXTH2/3在茎中表达量较高,CmXTH4在花蕾中表达量最高。(2)CmXTH1/2/3/4在花序不同部位表达量有差异,CmXTH1/4在舌状花中表达量最高,CmXTH2/3在筒状花中表达量较高。(3)CmXTH1/2/3/4在舌状花不同发育阶段表达量差异显著,CmXTH1/2在盛花期表达量最高,CmXTH3在衰老期表达量最高,CmXTH4在初开期表达量最高。病毒诱导基因沉默结果表明,CmXTH1/2/3/4沉默系的花序直径和舌状花长度与对照相比均有所减小,其中CmXTH4沉默系减小最大,分别减小了25.67%和10.42%,舌状花花瓣表皮细胞与对照相比明显变小,影响了舌状花花瓣的伸长;CmXTH2沉默系的筒状花雄蕊长度和CmXTH4沉默系的花萼直径分别与对照相比显著减小。这表明菊花CmXTH1/2/3/4基因参与了花序的开放,促进了舌状花花瓣的伸长,对于菊花的花序增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水势胁迫对2种菊科种子萌发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莴苣和野菊花为材料,研究了用不同浓度(0,25,50,75,100,150,200 g/L)聚乙二醇溶液模拟干旱处理对2种菊科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莴苣种子和野菊花种子在PEG浓度为0~75 g/L时,种子发芽率随着PEG浓度的上升而增大,PEG浓度为75 g/L时,种子的发芽率最高,莴苣和野菊花的发芽率分别为90.76%和84.50%;在PEG浓度为75~200 g/L时,种子发芽率随着PEG浓度的上升而逐渐降低,且浓度为200 g/L时,发芽率最低,分别为32.87%和3.50%.对萌发过程形态观察后发现,莴苣种子和野菊花种子在去离子水中的发芽过程不同,莴苣种子先进行胚根的发育而野菊花种子先进行子叶的发育.莴苣种子在去离子水和高浓度PEG溶液中发芽过程不同,在去离子水中莴苣种子先进行胚根的发育,而在高浓度PEG溶液中莴苣种子先进行子叶的发育,野菊花不具备此特征,表明莴苣种子在胁迫条件下,可进行一种适应性成长.  相似文献   
4.
几种中国野生菊的染色体组分析及亲缘关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33,自引:6,他引:27  
通过对不同倍性的几种中国野生菊之间杂种F1减数分裂期染色体的配对分析,对它们的亲缘关系和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观察到甘菊(Dendranthema lavandulifolium)和菊花脑(D.nankingense)是两个亲缘关系较近、但已发生了某种程度分化的二倍体;南京野菊(D.indicum)和尖叶野菊(D.indicum var.acutum)是含有相同染色体组的异源四倍体,毛华菊(D.sestitum)为异源六倍体,它们在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均能较好地配成二价体构型。尖叶野菊(4x)与菊花脑(2x)、南京野菊(4x)与毛华菊(6x)的F1,染色体配对构型分别接近于9Ⅰ 9Ⅱ和9Ⅰ 18Ⅱ,表明菊花脑或其近缘种是尖叶野菊染色体组之一的供体,南京野菊或其近缘种是毛华菊两个染色体组的供体。本文还对这几种菊属植物的演化过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In 1999, a disease of chrysanthemum [Dendranthema grandiflorum (Ramat.) Kitamura], characterized by virescence of flowers, occurred in Okinawa Prefecture. The causal agent was identified as “Candidatus Phytoplasma aurantifolia” based on 16S rDNA sequencing. The nucleotide sequence data reported are available in the DDBJ/EMBL/GenBank databases under accession number AB247462.  相似文献   
6.
菊花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和世界四大切花之一,具有观赏、食用、药用等多种价值。该文就菊花的再生途径、外植体选择、激素种类及配比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归纳和分析。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研究者选择叶片或茎段作为外植体直接再生不定芽;常用激素浓度范围为:6-BA:0.5~3mg/L、NAA:0.1~1mg/L、2,4-D:0.5~1mg/L。最后,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几种保鲜液对菊花切花保鲜效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4种不同保鲜液对菊花切花进行处理,研究其保鲜效果。结果表明,选择适合的保鲜液,不但能延长菊花切花的瓶插寿命,而且能促使切花增大花径,提高切花的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8.
以微波处理为辅助手段,应用水浴法提取菊花中水溶性成分。对利用微波技术提取菊花水溶性成分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考察了影响提取得率的因素,得出微波辅助法提取菊花水溶性成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g∶30ml,在微波功率为175W条件下处理时间10min,再在70℃水浴锅中浸提30min,得到总水溶性成分提取得率在43.1%。  相似文献   
9.
为国庆菊的工厂化快繁提供理论依据,选取初代培养完成的国庆菊截取茎段作为外植体,分别以 MS、N6和 White 为基本成分,附加不同浓度细胞分裂素(6-BA)组成12种继代增殖培养基,研究了国庆菊继代增殖培养技术。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培养,第11天开始长新叶,第15天开始长丛生芽,30 d 后增殖情况差异明显,MS 培养基的丛生芽最多,且旺盛;N6培养基的丛生芽较 MS 少但比 White 多且旺盛, White 培养基的丛生芽最少且最弱。细胞分裂素浓度为1.5 mg/L 的 MS 培养基的国庆菊丛生芽增殖倍数最大,达17.5;其次是浓度为0.5 mg/L 的 N6培养基,为11.5;浓度为0.5 mg/L 的 White 培养基的丛生芽增殖倍数最小,仅1.7。MS 是继代增殖培养的最适培养基,1.5 mg/L 是最适细胞分裂素浓度。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神农香菊主要化学成分的研究成果,比较了花、茎、全草和叶等不同组织中主要活性成分的异同,并综述了其抑菌能力、抗氧化能力以及药用价值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