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8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218篇
林业   208篇
农学   298篇
基础科学   55篇
  243篇
综合类   1314篇
农作物   159篇
水产渔业   62篇
畜牧兽医   177篇
园艺   77篇
植物保护   11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113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176篇
  2011年   190篇
  2010年   160篇
  2009年   143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研究不同小麦品种萌发期的耐盐性,为小麦萌发期耐盐性鉴定提供快速、准确的鉴定方法和理论依据。本研究以40个冬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与神经网络自组织映射(SOM)聚类分析法,研究盐胁迫对40个小麦品种萌发期各项形态指标的影响。主成分分析法结果表明,发芽势、发芽率、最长根长、第一片叶长及胚芽鞘长在PCA下载荷量最大;根据SOM聚类分析结果,‘德抗961’等4个小麦品种属于高度耐盐品种,‘济麦22’等14个小麦品种属于耐盐性品种,‘济麦20’等16个品种属于中等耐盐性品种,‘鲁麦21’等6个小麦品种属于盐敏感性品种。发芽势、发芽率、最长根长、第一片叶长、胚芽鞘长能够作为萌发期小麦耐盐性筛选的主要评价指标,并且结合主成分、SOM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小麦萌发期耐盐性鉴定更为科学、方便。  相似文献   
2.
樊慈 《中国食用菌》2020,(2):108-110
为了优化食用菌产业结构,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给出了调整优化食用菌产业结构、促进食用菌产业生态经济建设的一些措施;提出重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合理引导发展中小食用菌企业的思路。对食用菌产业优化和生态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用红松每个家系结实株数、结塔数、塔重、种重、种子长宽厚之和5个因子进行红松结实特性综合性状评定,基本上反映出了红松家系结实数量及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陆环境污染聚类分区及林业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大陆29省(市、区)的土地资源、地形、水文、气候、生物、能源消耗、国民生产总值、人口密度和环境质量现状等资料,应用等级系统聚类分析法,将全国分为9个分区,其中:东北、黄土高原和四川为风沙、侵蚀、酸雨严重污染区;黄淮海平原和云贵高原为盐碱、酸雨重度污染区;东南部平原丘陵山区8省为侵蚀、盐碱、酸雨中度污染区;青藏高原、新疆和海南为高寒、干旱、风暴潮轻度污染区,并以此为根据,提出了相应的林业对策,从而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和林业建设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将功能概念与结构方案集成的图论方法。在设计对象的能量流有向图、邻接矩阵的基础上,通过矩阵变换导出结构设计十分重要的强连接零件集合以及集合的先后顺序,根据通过制定的规则完成结构方案设计,最后进行了实例验证。  相似文献   
6.
研究对象只限于散生于江西省山下及村落的30851株古树,不涉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中的古树。根据古树生长特征,分析其时间分布(古树级及树龄)、空间分布(设区市分布、县域分布),借助于动态聚类统计分析方法从不同方向进行数量分类,并对数量分类成果用判别分析进行检验。最后对各县域每km^2和每万人负荷古树数进行核算,用数据资抖说明县域保护古树的重要性,增强县域保护古树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7.
王璐  王海燕  何丽鸿  刘鑫 《土壤通报》2016,(5):1223-1230
以吉林汪清林业局金沟岭林场中41块天然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样地为对象,采用主成分-聚类分析,结合GIS技术,对该区域土壤肥力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按主成分-聚类分析结果将41块样地分为4类:第1类土壤肥力质量综合得分为11.17~18.86(优),包括5块样地;第2类土壤肥力质量综合得分为3.01~7.44(良),包括8块样地;第3类土壤肥力质量综合得分为-6.97~1.27(一般),包括24块样地;第4类土壤肥力质量综合得分为-12.40~-9.63(差),包括4块样地。然后采用Arc GIS软件对综合得分进行普通Kriging插值,其标准均方根预测为0.9544,在1的附近,这基本达到插值精度的要求。从生成的研究区土壤肥力质量综合得分空间分布图来看,森林土壤肥力质量由西向东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由北向南,森林土壤肥力质量变化幅度逐步减小,表明研究区南部土壤肥力质量变化较北部均匀。就研究区的整体土壤肥力质量而言,土壤肥力质量中等以上(优,良,一般)样地数占所研究区样地总数比例为90.24%,表明所研究区森林土壤肥力质量整体处于良好水平。  相似文献   
8.
Cotton produces more biomass and economic yield when cluster planting pattern (three plants per hole) than in a traditional planting pattern (one plant per hole), even at similar plant densities, indicating that individual plant growth is promoted by cluster planting. The causal factors for this improved growth induced by cluster planting pattern, the light interception, canopy microclimate and photosynthetic rate of cotton were investigated in an arid region of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leaf area index and light interception were higher in cluster planting, an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raditional planting during the middle and late growth stages. Cotton canopy humidity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was increased but canopy temperatures were reduced by cluster planting. In the later growth stage of cluster planting, the leaf chlorophyll content was higher and the leaf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and canopy photosynthetic rate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comparing with traditional planting pattern. We concluded that differences in canopy light interception and photosynthetic rate were the primary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increased biomass production and economic yield in cluster planting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planting of cotton.  相似文献   
9.
目的 鞋印是刑事侦查的重要物证之一,如何对积累的大量鞋印花纹图像进行自动归类管理是刑事技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与其他类图像不同,鞋印花纹图像具有种类多但数目未知、同类花纹分布不均匀且同类花纹数目少的特点。基于鞋印花纹图像的这些特点,用目前典型的聚类算法对鞋印花纹图像集进行聚类,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对鞋印花纹图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K步稳定的鞋印花纹图像自动聚类算法。方法 对已标记的鞋印花纹图像进行统计发现,各类鞋印花纹之间在特征空间上存在互不相交的区域(本文称为隔离带)。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寻找各类鞋印花纹之间的隔离带,来将各类分开。过程为:以单调递增或递减的方式调整特征空间中判定两点为一类的阈值,得到数据集的多次划分;若在连续K次划分的过程中,某一类的成员不发生变化,则说明这K次调整是在隔离带中进行的,即聚出一类,并从数据集中删除已标记的数据;选择下一个阈值对剩余的数据集进行划分,输出K步不变的类;依此类推,直到剩余数据集为空,聚类完成。结果 在两类公开测试数据集和实际鞋印花纹数据集上进行实验,本文算法的主要性能指标都超过典型算法,其中在包含5792枚实际鞋印花纹数据集上的聚类准确率和F-Measure值分别达到了99.68%和95.99%。结论 针对鞋印花纹图像特点,提出了一种通过寻找各类之间的隔离带进行自动聚类的算法,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且算法性能受参数的变化以及类的形状影响较小。本文算法同样适用于具有类似特点的其他数据集的自动聚类。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