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15篇
农学   8篇
  1篇
综合类   70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6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异色瓢虫对雪松长足大蚜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对雪松长足大蚜Cinara cedri的捕食能力,采用捕食功能反应方法在室内测定了异色瓢虫各龄幼虫和成虫对雪松长足大蚜4龄若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寻找效应、种内干扰效应及环境温度对其捕食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异色瓢虫各龄幼虫和成虫对雪松长足大蚜若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类型均属于Holling II型,成虫对雪松长足大蚜的捕食能力强于幼虫,幼虫的捕食能力随虫龄的增大而增强,1~4龄幼虫及成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是11.41、41.32、61.73、140.85、188.68头;异色瓢虫1~4龄幼虫及成虫对雪松长足大蚜4龄若蚜的寻找效应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二者之间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9758~0.9993,其中2龄幼虫的搜寻效应随猎物密度的增加,下降趋势最大,成虫则下降趋势最小;异色瓢虫成虫的捕食受到较强的种内干扰,在猎物密度和捕食空间一定的情况下,单头日平均捕食量随其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二者间关系符合模型A=58.8391x~(-0.3313);异色瓢虫的捕食受环境温度影响明显,在15~35℃范围内,其成虫对雪松长足大蚜的捕食量先增加后减少,25℃是异色瓢虫最适宜的捕食温度。表明异色瓢虫对雪松长足大蚜有很强的捕食能力,尤其是成虫和高龄幼虫,但应用时还需考虑温度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异色瓢虫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可捕食多种蚜虫,在生物防治中具有很大应用前景。研究了异色瓢虫对3种蚜虫(即菜缢管蚜、禾谷缢管蚜和白杨毛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3种蚜虫的日捕食量中,其中四龄幼虫最大,成虫和三龄幼虫次之,1、2龄幼虫最小。捕食者对猎物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方程。  相似文献   
3.
按照鱼类寄生虫的常规调查及研究方法,对额尔齐斯河(中国段)湖拟鲤(Rutilus rutilus lacustris Pallas)寄生虫的种类、感染情况、季节动态及优势寄生虫种的寄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共发现6种寄生虫,分别为维氏指环虫(Dactylogyrus vistulae Prost)、西伯利亚副双身虫(Paradiplozoon homoion homoion Bychowsky et Nagibina)、双穴吸虫幼虫(Diplostomum sp.)、绦虫幼虫(Cestode sp.larva)、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sp.)和椭圆尾鲺(Ar-gulus ellipticaudatus Wang),隶属于3门,5纲,6目,6科,6属。春、夏、秋三季,均发现双穴吸虫幼虫,夏季及秋季的感染率高于春季;维氏指环虫春季的感染率高于夏季,而秋季没有检出;西伯利亚副双身虫、对盲囊线虫、绦虫幼虫和椭圆尾鲺仅在夏季发现,且感染率及感染强度均不高。  相似文献   
4.
在3℃条件下,对越冬代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雌、雄虫不同冷藏时间(0,30,60,90,120,150 d)的糖、蛋白质、脂肪、含水量等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冷藏期间,含糖量随冷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各冷藏时间之间的含糖量差异显著,冷藏0 d雌雄成虫的含糖量最高,分别达40.00μg/mg和43.69μg/mg;整个冷藏期间雌虫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冷藏0 d的蛋白质含量;整个冷藏期间雄虫蛋白质含量与冷藏0 d的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脂肪含量随冷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各冷藏时间之间的脂肪含量差异显著,冷藏0 d雌、雄成虫的脂肪含量最高,分别达475.87μg/mg和450.67μg/mg;含水量随冷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不同食源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胁迫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生长发育和变态发育的影响,探讨棉铃虫是否能感知并分级捕食风险、能否在生长发育和变态发育上体现出权衡效应;明确长时和短时胁迫对棉铃虫压力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异色瓢虫胁迫能否引起棉铃虫分子水平上的生理反应。【方法】通过设置7种不同食源的异色瓢虫胁迫处理(饥饿处理、虾卵处理、棉铃虫幼虫处理、棉铃虫卵处理、蚜虫处理、蚜虫对照处理、对照处理),观察记录棉铃虫在胁迫下的生长发育(幼虫历期、蛹历期、雌雄蛾寿命、总寿命)和变态发育(蛹重、化蛹率、羽化失败率、卷翅率)指标;设置长时(1龄幼虫至3日龄成虫)和短时(15 min至6 h)异色瓢虫胁迫处理,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技术检测棉铃虫压力蛋白基因(即热激蛋白基因)Hsp70和Hsp90及热激同源蛋白基因Hsc70在胁迫后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在捕食性天敌异色瓢虫的胁迫下,棉铃虫幼虫历期、蛹期、雌雄蛾寿命、总寿命均显著性缩短,蛹重和化蛹率显著性下降,成虫卷翅率显著性升高,而羽化失败率无显著性变化。在不同食源的天敌胁迫下,棉铃虫幼虫历期在异色瓢虫取食蚜虫时最短,蛹历期在瓢虫取食棉铃虫卵时最短,总寿命在瓢虫取食虾卵时最短,而雌雄蛾寿命在不同食源天敌胁迫下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棉铃虫成虫卷翅率在瓢虫取食棉铃虫卵时最高,而蛹重、化蛹率、羽化失败率在不同食源天敌胁迫下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压力蛋白基因Hsp70和Hsp90在短时胁迫下(Hsp70:30min至3 h;Hsp90:15 min、1.5 h、2 h、6 h)表达水平显著性上调,热激同源蛋白基因Hsc70在长时胁迫下(5龄幼虫、预蛹、雄蛹、雌蛾阶段)表达水平显著性上调。【结论】在面对捕食性天敌异色瓢虫长时胁迫作用下,棉铃虫各生长发育阶段均出现缩短的现象,即棉铃虫为躲避被捕食风险表现出了发育加速的现象,而快速的生长发育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变态发育,导致蛹重和化蛹率下降,成虫卷翅率提高,符合权衡效应。棉铃虫对不同食源的天敌胁迫具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即棉铃虫对潜在的捕食风险可能存在一定的分级能力,但这种分级能力没有得到规律性体现。异色瓢虫胁迫能够引起棉铃虫分子层面的生理反应,导致压力蛋白基因的表达上调,其中压力蛋白基因Hsp70和Hsp90受到短时胁迫的反应较为明显,而热激同源蛋白基因Hsc70受到慢性胁迫刺激的反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在培养温度为20℃、光周期10L:14D和14L:10D条件下,分别饲喂白杨毛蚜和菜缢管蚜,观察异色瓢虫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光周期、食物因素对异色瓢虫生长发育都能产生一定影响,但光周期因素的影响较大。异色瓢虫成虫前发育历期在长光照(14L:10D)下比在短光照(10L:14D)下显著延长,饲喂白杨毛蚜延长雌虫1.0d、雄虫1.5d,饲喂菜缢管蚜延长雌虫3.6d、雄虫3.1d。在短光照下,食物对异色瓢虫成虫前发育历期影响差异不显著;在长光照下,异色瓢虫的发育受食物变化影响显著,取食白杨毛蚜的异色瓢虫比取食菜缢管蚜的发育快。根据异色瓢虫的羽化率、雌雄比、产卵前期和羽化后20d的单雌产卵量的变化,表明其羽化后发育主要受光周期影响,受食物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绵粉蚧危害的花椒树对异色瓢虫的招引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1999— 2 0 0 1年研究了山西太行山区花椒林受绵粉蚧危害后 ,花椒树对主要天敌昆虫异色瓢虫的招引作用。结果显示 ,花椒树受害的新鲜枝梢对瓢虫的引诱率为 5 7 0 % ,未受害新鲜枝梢引诱率为 2 0 0 % ,用受害枝条水浴蒸馏出的馏分招引瓢虫的百分率为 37 0 % ,未受害枝条馏分招引瓢虫百分率为 10 3%。说明花椒绵粉蚧危害 ,可诱导树体挥发性物质发生改变 ,增加了对天敌昆虫的引诱作用 ,并且对瓢虫的引诱力随着受害枝梢量的增加而增强 ,它的诱导活性在受害后可持续约 2个月 ;采用GC MS联用仪分析比较 ,发现受害花椒枝梢的酯类物质明显增多 ,受害与未受害花椒枝梢的气相色谱图中有 15个峰位的化学组分相同 ,但受害的含量显著高。另有 9个峰位的组分在未受害枝梢中含量太低 ,未检测出。  相似文献   
8.
两次对采捕的野生哲罗鱼从虎林市虎头镇至宁安市渤安镇进行长途运输。运输时间是9h,运输成活率分别是76%和94.4%。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杨十斑吉丁虫的基本飞行能力,本试验利用飞行磨吊飞结合野外测定,探究了性别、光照对杨十斑吉丁虫飞行能力的影响并对杨十斑吉丁虫野外单次飞行距离和活动场所进行了研究.吊飞结果显示:雌、雄虫的平均飞行距离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平均飞行时间、平均最大飞行速度之间差异不显著,杨十斑吉丁虫个体之间飞行能力差别较大,其中,雌虫的平均飞行距离为2.6172 km,平均最大飞行速度为2.0108 km/h,平均飞行时间为1.7674 h;雄虫的平均飞行距离为2.1385 km,平均最大飞行速度为1.7801 km/h,平均飞行时间约为1.8732 h.个体飞行能力最强为雌虫,其飞行最远距离为5.2 km,飞行最大速度为2.91 km/h,最长飞行时间约为2.9 h.野外研究结果显示:杨十斑吉丁虫主要在树木的树干部位进行活动,单次飞行距离最远可达18.3 m.结果表明:杨十斑吉丁虫有较强的飞行能力,且在光照条件下杨十斑吉丁虫的飞行能力要显著高于黑暗条件下.  相似文献   
10.
朱强 《现代农业科技》2014,(11):123+128
异色瓢虫是徂徕山林场常见天敌之一,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异色瓢虫对徂徕山林场2种重要蚜虫板栗大蚜和松蚜的选择效应。结果表明,当2种蚜虫种群数量同步增加,则取决于瓢虫原来的生境和饲喂条件,当板栗大蚜或松蚜种群上升时,则喜好取食种群数量大的蚜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