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2篇
农学   3篇
  1篇
综合类   68篇
水产渔业   88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三角帆蚌蚌瘟病原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三个水产场三角帆蚌大批死亡的病因。取病料经匀浆、离心后取上清液,再经青霉素、链霉素处理或微孔滤膜过滤除菌,人工感染健康三角帆蚌均能引起发病死亡,并能连续传代。其症状和病理解剖变化与自然发病的蚌相似。病原病毒粒子有囊膜,核衣壳呈二十面体对称,大小80~120nm,暂称为蚌的类疱疹病毒。含毒病料置50%甘油磷酸盐缓冲液中,在0~4℃冰箱保存6个月,-20℃低温冰箱中保存一年半,仍有致病力。  相似文献   
2.
三角帆蚌消化系统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欧阳珊 《水产学报》1995,19(2):187-189
三角帆蚌消化系统扫描电镜观察欧阳珊,吴小平,邓宗觉,刘月英(南昌大学,330047)(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80)关键词三角帆蚌,消化系统,扫描电镜SEMOBSERVATIONONTHEDIGESTIVESYSTEMOFHYRIOPSISCU...  相似文献   
3.
RAPD分析野生和养殖三角帆蚌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丹 《水产学报》2003,27(6):540-544
用150个随机引物对野生三角帆蚌和养殖三角帆蚌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最终筛选出2.0个引物,分别能扩增出1-10条大小不等的片段,片段长度在500—2000bp之间。野生三角帆蚌和养殖三角粤蚌的种内相似系数分别为0.787和0.833,显示野生种群基因组发生的变异较养殖种群大。野生三角帆蚌和养殖三角帆蚌种群间遗传距离为0.054,表明三角帆蚌野生和养殖种群亲缘关系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4.
三角帆蚌Rab3 cDNA全长克隆及其原核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三角帆蚌消减杂交cDNA文库获得的EST序列,运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获得三角帆蚌Rab3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HQ190954)。序列全长1707 bp,开放阅读框666 bp,编码221个氨基酸,5’端非编码区为158 bp,3’端非编码区为883 bp。软件推测其编码蛋白相对分子量为24.92 KDa。NCBI Blastp进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与居蟹皮海绵(Suberites domuncula)的Rab-3like(SdRab3)氨基酸相似性最高,为64%,构建进化树的结论也是先与居蟹皮海绵的Rab3-like(SdRab3)聚为一支。根据获得的Rab3基因cDNA全长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获得完整开放阅读框序列,并将已克隆到的三角帆蚌Rab3开放阅读框定向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QE-His质粒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在30℃,5 h,1 mM IPTG的诱导条件下,Rab3蛋白得到高效表达,重组菌体经裂解和SDS-PAGE电泳分析,发现一条26 kDa左右特异的蛋白表达条带,其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30%。Western-blot检测表明,在健康组和病变三角帆蚌肝脏中,Rab3蛋白与β-actin的表达量比值分别为0.438和0.580。这一结果说明,Rab3基因在三角帆蚌经病原菌侵染后,表达量上调,且已有研究表明Rab3有通过调节中性粒细胞的胞吐作用来抵抗细菌侵入、防止机体感染的功能,从而初步推测三角帆蚌Rab3蛋白可能与三角帆蚌瘟病有关。  相似文献   
5.
中国五大湖三角帆蚌群体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用OPJ和OPM两组40条10碱基随机引物,对中国五大湖三角帆蚌地理群体及诸暨养殖蚌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其中12个引物的扩增结果具有丰富的群体多态性,多态率为55.6%~80%。群体内遗传相似度大小依次为:鄱阳湖(0.8889),太湖(0.8694),洞庭湖(0.8111),诸暨(0.7746),洪泽湖(0.7348),巢湖(0.7185)。依据群体间遗传距离指数及分子系统树,表明洞庭湖群体和洪泽湖群体亲缘关系最近,鄱阳湖群体则与巢湖群体的亲缘关系最近,并且诸暨人工养殖群体与鄱阳湖和巢湖的群体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外来种池蝶蚌(C)、三角帆蚌(S)及其正反杂种F1的肝脏同工酶进行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肝脏的SOD和EST同工酶谱带。结果表明,这两种蚌及其正反杂种F1同工酶的表达既呈现出一些相似的特征,又有明显差异。这四种蚌中分别有2~5个SOD位点,其中SOD-1为一强带且仅见于F1SC中,SOD-2在F1SC中为强带,但在F1CS中较弱,而其双亲中则无该带;SOD-3为一强带均保守的见于四种蚌中,SOD-4为一强带但仅在杂种F1SC中无表达,SOD-5为一强带但仅在池蝶蚌中未检到;在两亲本与其杂种F1中分别检测到4~6个EST同工酶位点,其中EST-4仅见于杂种F1SC中,EST-5在杂种F1CS中无表达,其余均有不同强弱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三角帆蚌、池蝶蚌及杂交F1代养殖效果与育珠性能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使用三角帆蚌、池蝶蚌作为亲本进行自交与杂交,获得了4群体F1。对实施手术无核插片手术后1年、2年、3年的4群体F1的养殖效果与育珠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各年龄组育珠性能方面,反交F1>池蝶蚌>正交F1>三角帆蚌,且反交F1具有显著杂交优势;正交F1在壳长、成活率方面具有一定杂交优势,其它方面指标均低于池蝶蚌,略高于三角帆蚌。实施插片手术3年的反交F1较同龄的三角帆蚌每只蚌平均产珠重量增加31.96%,大规格珍珠(Φ>8 mm)比例增加2.71倍,成活率提高20.14%;较同龄的池蝶蚌每只蚌平均产珠重量增加14.95%,大规格珍珠(Φ>8 mm)比例增加54.01%,成活率提高10.14%。  相似文献   
8.
1994—2002年,通过对1695个蚌病病例流行病学资料的收集、临床诊断以及病理学、病原学检查,基本探明了蚌病的主要寄生性和细菌性病原生物,同时发现了腔肠动物等主要敌害生物;初步提出了三角帆蚌疾病种类及其相应发病率。蚌病与鱼病的周年流行规律有明显不同,每年的3—9月为蚌病高发期,与三角帆蚌月龄亦有相关性:手术接种后1~2个月,14~15个月,20~23个月为明显的蚌病高发阶段。统计结果还表明蚌病发生与手术消毒、施肥等日常管理操作.及水体生态环境密切相关。蚌病一般呈“亚急性”或“慢性”型,不应统称为“蚌瘟”病。忽视寄生虫危害的严重性,可能是蚌病防治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2004年7月28日-10月28日在浙江省诸暨市淡水珍珠业省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枫桥实验基地通过围隔实验研究了不同放养和管理模式对1龄和2龄三角帆蚌生长与养殖产量的影响。实验中采用三种放养模式:三角帆蚌单养,三角帆蚌与鲢、鳙混养,三角帆蚌与异育银鲫混养。每种放养模式采用施肥、施肥结合投喂鱼或蚌配合饲料两种管理措施。实验开始和结束时测量三角帆蚌壳长、蚌壳宽、蚌重和鱼体重,根据蚌、鱼成活率和生长计算产量。实验结果表明:1龄和2龄三角帆蚌生长和养殖产量因放养模式而异,鱼蚌混养不仅额外获得鱼产量,同时也提高了蚌产量。两种鱼蚌混养模式相比,混养异育银鲫对1龄三角帆蚌生长较有利,混养鲢和鳙对2龄三角帆蚌生长较有利。在施肥、施肥结合投喂鱼或蚌配合饲料两种管理措施下,三角帆蚌生长和产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葛耀  施维林  吴晓乾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8901-8904
为蚌病害的防治及培育出更优质的珍珠,根据近年来淡水育珠蚌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及部分其他贝类的研究资料,综述了三角帆蚌血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其珍珠层结构与形成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分析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及以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