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0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75篇
林业   837篇
农学   69篇
基础科学   39篇
  90篇
综合类   1356篇
农作物   39篇
水产渔业   32篇
畜牧兽医   43篇
园艺   121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200篇
  2013年   158篇
  2012年   245篇
  2011年   259篇
  2010年   188篇
  2009年   166篇
  2008年   143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指出了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切实保障老年人的权益。森林公园除保护其范围内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外,为人们的游憩、疗养、避暑和文化娱乐等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逐渐成为老年人休闲娱乐生活的选择。选取浙江丽水白云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踏查、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等方法,深入调查了老年人个人基本资料及背景、活动状况和使用情况,对3类典型空间和4类景观元素进行了详细地分析,针对不足之处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以期为相关公园绿地的适老性规划设计提供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2.
休闲农业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推手.休闲农园是实现农业多功能、三产融合、增产增收的重要载体.目前,资金短缺成为休闲农园发展的桎梏,研究其低成本打造及管理意义重大.从规划设计角度出发,结合多年规划设计实践经验,对休闲农园的低成本投入、低成本管理、集约高效生产、节约型景观美化提升以及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以期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3.
中国荔枝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均居世界首位,单产近年增加快但仍有较大提升潜力。相较于其产业规模,进出口贸易规模很小,且呈现净进口。2019年荔枝产业发展呈现以下特征:种植面积相对稳定,区域减产差异较大;产量因灾大幅下滑,价格水平达历史峰值;荔枝示范园示范效应凸现,抗风险能力显著;荔枝出口同比略减,进口小幅增加;荔枝产业引领乡村振兴,三产融合模式多样化。针对荔枝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导致比较收益下降、荔枝加工业发展滞后于产业发展需要和冷链流通成本高企阻碍新型流通业态的发展等主要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粟燕  刘人源  覃斌  李权 《绿色科技》2020,(4):152-153,157
指出了建设全域森林公园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对黔东南州发展全域森林公园进行必要性和打造条件后认为:黔东南州在打造全域森林公园方面具有明显的政策优势,有着优良的森林生态环境资源,以及良好的林业产业基础等优势条件。通过不断完善相关的配套服务体系,已具备了打造全域森林公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我国既有的各类自然保护地存在空间交叉重叠、权责模糊、多头管理等突出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难题。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是国家破解这一难题的制度举措。文中在介绍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概念、分析我国自然保护地现有法律制度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法律制度衔接的设想。在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过程中,理顺国家公园与既有自然保护地之间的关系,加强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法律制度的衔接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思路为:在宏观政策法律层面,从国家统一立法、提升立法协调性、扩大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国家公园体制法律建构的整体设想;在微观制度保障层面,吸纳保护原则、差异原则及衔接原则,建立国家统一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建议以《国家公园法》的制定为契机,统筹考量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统领自然空间保护的基本法——《自然保护地法》。  相似文献   
6.
Understanding users’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forest park is crucial for providing visitors with quality recreation experiences and for park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Utilizing users’ spatial distribution data, this study aims at investigating associations between trail use level and trail spatial attributes, through examining two large urban forest parks (Gongqing forest park and Paotaiwan forest park) in Shanghai, China. Users’ spatial distribution was measured utilizing GPS trackers with the interval of 10 seconds. This study conceptualizes trail spatial attributes as trail metric attributes and trail configurational attributes. Trail metric attributes include trail mean distance to gates, length, width and level of enclosure, which are calculated based on park map and on-site observation. We computed trail configurational attributes utilizing space syntax theory, which comprise measures of global integration, control, and connectivity. Trail connection with features/facilities, visual connection with water and shading are included as covariate variables. In total, we obtained 134 valid samples in Gongqing forest park and 210 valid samples in Paotaiwan forest park for analysis.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es indicate that when involving covariate variables, consistently in both parks, a greater trail usage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rail shorter mean distance to park gate, trail width wider than 3 meters, higher global integration and higher control values. Collectively, these four trail spatial attributes explained 31.7 % (p < 0.001) and 27.3 % (p < 0.001) of the variances in trail use level in Gongqing forest park and Paotaiwan forest park. These findings provide direct implications to park designers and managers for providing visitors with different desirable social conditions, and ultimately improve users’ experiences and satisfactions.  相似文献   
7.
商州丹江源湿地公园的建设对于保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水质、改善湿地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提高湿地保护意识,探索湿地资源保护途径等具有十分重要作用。论文依据湿地公园的功能定位,明确建设和设计的原则,提出设计内容和规模,使之成为以湿地保育、科学研究、湿地游憩、避暑度假、生活休闲、文化探寻等活动为主的湿地公园。  相似文献   
8.
环境教育是多学科融合的激发人们环境保护意识、培养正确环境价值观的教育。国际上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教育内容和形式、环境教育效果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环境教育监测和法律体系完善等领域。在实践方面,环境教育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出现相对多样化的环境教育模式和较为健全的环境教育评价与法治管理体系。典型的有美国黄石公园设置的少年巡逻员岗位项目、英国的野外环境教育培训基地和日本的生态自然体验露营地等。我国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研究关注了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践,侧重于从宏观层面对我国环境教育提出原则性、策略性的建议等。文中在分析国际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环境教育内容和形式、建立健全环境教育评价和法律体系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宿根花卉的特点及其在园林中的配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宿根花卉种类繁多、色彩丰富、生长稳定、抗逆性强的特点,其在园林中的配置,宜于建花坛、花境,也可群植,与背景树相结合,还可作地被植物代替草坪,也可建单类花卉园.  相似文献   
10.
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游客量动态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的票房数据,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旅游量灰色动态模型。基此,对哈园游客量进行了中短期预测,其预测检验精度为93.72。旨在对该园建设、管理等项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