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3篇
  免费   223篇
  国内免费   115篇
林业   967篇
农学   173篇
基础科学   120篇
  939篇
综合类   2490篇
农作物   61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137篇
园艺   75篇
植物保护   137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32篇
  2022年   152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159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252篇
  2016年   305篇
  2015年   255篇
  2014年   356篇
  2013年   397篇
  2012年   458篇
  2011年   434篇
  2010年   385篇
  2009年   351篇
  2008年   315篇
  2007年   264篇
  2006年   181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临汾市气象观测站1954—2018年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估计、MannKendall检验等统计方法,对临汾市6种主要气象灾害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暴雨、高温、雷暴主要发生在夏季,高发期均为7月,年平均发生日数分别为1.9、19.6、26.8 d;干旱、大风、雾在全年时段都有发生,干旱的高发期为秋冬季,春季为大风多发期,4月最多,雾多发生在秋冬季,11月为高发期,年平均日数分别为137.7、5.5、17.5 d。从气象灾害发生的年平均日数来看,依次为干旱>雷暴>高温>雾>大风>暴雨。近65年来,临汾市暴雨、干旱、雷暴、大风这4种气象灾害有减少趋势,其中雷暴、大风减少趋势明显,而高温、雾则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基于季节特征的土壤退墒模型建立与率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河南省南阳市2011—2015年12个墒情站的土壤水分监测资料,分析研究了无增墒情况下土壤含水量消退规律,构建出基于不同季节(夏季、春秋季与冬季)的土壤含水量与衰减系数的数学模型,运用规划求解法率定模型参数,并利用2016—2017年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土壤水分衰竭系数模型分别为α=1.023(1-ω~2/4353)~(1/2)(夏季)、α=1.013(1-ω~2/7005)~(1/2)(春秋季)与α=1.008(1-ω~2/9303)~(1/2)(冬季),所建立的数学模型适用于南阳市相应季节壤土与粘壤土小麦、水稻与休闲地土壤旱情预测,但不适用于夏季与春秋季砂土特别是休闲地砂土土壤墒情预测。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研究了在昆明鼠细胞核移植过程中,卵母细胞孤雌发育的激活原因、形成过程,并提出了一些防止其干扰细胞核移植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5.
昆明鼠卵母细胞的去核及其去核率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研究昆明鼠卵母细胞的去核方法,并通过对去核卵母细胞的固定染色,显示其中期Ⅱ染色体,由此观察统计其确定的去核率。  相似文献   
6.
通过赤峰市多年来对草地有偿承包责任制的探索,阐述了草地有偿承包责任制的意义和重要性,总结了实行草地有偿承包责任制的基本做法和体会,提出了今后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从区域与城市两个尺度水平 ,对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榆林市城市景观进行研究认为 :在大尺度水平上 ,区域景观生态特征对城市景观特征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而城市景观强大的功能流对区域景观产生干扰作用。城市景观的空间扩展与演化 ,既受区域景观特征的影响 ,也是区域景观演化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 ;在小尺度空间上 ,景观功能区、景观斑块与廊道的格局与功能 ,对城市景观格局动态以及维持城市景观多样的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在不同的利益追求下形成的景观文化 ,将深刻地影响到区域与城市景观演化的方向与过程。  相似文献   
8.
土地资源面积的有限性,位置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造成了其供给稀缺性;而土地资源具有养育、支撑、资源和资产等功能,其需求旺盛;土地资源供给的稀缺性与社会需求的无限性之间存在矛盾。笔者运用经济学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立足生态文明角度,从供求方面对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探讨,以山西省大同市为案例区。研究结果表明:(1)由耕地需求量、建设用地需求量和生态用地需求量构成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总需求,2011—2015年大同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总需求分别为0.5309、0.5542、0.5770、0.5797和0.6030;其总体趋势增加;(2)由耕地支撑能力、建设用地支撑能力和生态支撑能力构成的土地综合承载力总供给,2011—2015年大同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总供给分别为1.423、1.466、2.104、1.531和1.509;(3)2011—2015年大同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处于超载,2013年超载最大,2015年超载最小,说明大同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超载现象在改善。运用此方法进行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在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中更为科学和合理,使得人们更为关注生态文明,为建立社会、经济、生态和谐的人地关系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运用能值分析理论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EEF),对昆明市2002~2011年能值足迹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并应用GM(1,1)模型,对未来10年人均能值进行预测。结果发现:EEF模型的计算数值明显高于传统模型;昆明市生态系统出现盈余,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在自然环境、经济状况不发生"突变"的前提下,2012~2020年人均能值盈余呈下降趋势且年均递减率为20.57%,尽管生态系统没有赤字,但生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本研究对"新昆明"建设及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将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科学认识乡村地域结构是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基础。本文以扶余市第二次土地调查调数据为基础,借助ArcGIS空间分析软件,运用规模分析、核密度估算、缓冲区分析,从用地规模、分布格局与土地利用条件方面探讨扶余市农村居民点地域分异特征。研究表明:扶余市以微、小型居民点居多,居民点数量随着规模的增大逐渐减少,居民点之间的距离差异较大,总体呈现大散居、小聚居,不均匀分散分布;农村居民点的平均核密度为0.4个/km2,空间布局呈东南部高密度集聚成片,向西逐渐密度降低,西部零散错落分布;居民点分布呈现较强的城镇指向性,交通用地对居民点有集聚的作用,河流对微型居民点和大型居民点有集聚吸引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