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5篇
园艺   1篇
  2020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无菌采取病死孔雀肝脏,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生化试验、毒力基因检测、动物毒力试验。结果表明:致病菌为大肠杆菌,至少携带有papC、iucD、tsh、irp2、iss5种毒力基因,具有高致病性,并且该菌对小白鼠和鸡有较强的致死性。  相似文献   
2.
室内设定的高温与时间多组合条件下,调查了置于细砂土中的美洲斑潜蝇蛹的羽化率。结果表明,50℃持续2h蛹的校正死亡率为67.2%;44℃处理2h蛹的校正死亡率接近50℃相应处理,48℃、46℃、42℃、40℃的相应处理均显著不及50℃处理。50℃处理4h、48℃处理24h、40 ̄46℃处理72h,蛹的羽化率均为0。说明温度高低、历时长短与蛹的死亡率直接相关。田间防治试验表明,高温闷棚5 ̄7d以上,美洲斑潜蝇蛹无一羽化,较好地降低了发生基数,为田间美洲斑潜蝇的生态防治提供了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3.
室内设定的高温与时间多组合条件下,调查了置于细砂土中的美洲斑潜蝇蛹的羽化率。结果表明,50℃持续2h蛹的校正死亡率为67.2%;44℃处理2h蛹的校正死亡率接近50℃相应处理,48℃、46℃、42℃、40℃的相应处理均显著不及50℃处理。50℃处理4h、48℃处理24h、40~46℃处理72h,蛹的羽化率均为0。说明温度高低、历时长短与蛹的死亡率直接相关。田间防治试验表明,高温闷棚5~7d以上,美洲斑潜蝇蛹无一羽化,较好地降低了发生基数,为田间美洲斑潜蝇的生态防治提供了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利用紫外线照射香菇菌株808的孢子悬浮液,分析诱变处理的致死率、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诱变菌株与原菌株的拮抗反应初步筛选出突变香菇菌株,并筛选出适合香菇孢子的紫外诱变条件。结果表明,诱变时间在20 s的致死率为14.28%,40 s的致死率为28.57%,60 s致死率为64.29%,80 s的致死率为85.71%。在紫外诱变处理60 s和80 s的菌株与对照组有明显的拮抗现象,总共得到了5个有拮抗现象的突变菌株。诱变时间为60 s时菌株生长速度(2.37 cm/d)及拮抗强度均高于诱变时间为80 s (2.23 cm/d)的处理组。试验初步证明使用紫外诱变香菇孢子时的最佳时长为60 s。这为香菇诱变育种提供一定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5.
1株对桃小食心虫具有致病力的球孢白僵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桃小食心虫虫体进行诱变,获得了1株球孢白僵菌菌株TSB011。经过对桃小食心虫致病力的检测和石蜡切片的显微镜观察,证实菌株TSB011对桃小食心虫具有较高的致病力。说明利用靶标昆虫的诱变来提高病原菌的致病力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高温对西花蓟马的致死作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实验表明:高温40~45℃处理2 h对西花蓟马各虫态均有较强的致死作用,其死亡率随温度升高而明显提高,45℃对各虫态的校正致死率均达100%.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高温闷棚42~46℃对成虫的防效达84.5%.  相似文献   
7.
[目的]确定莠去津对斑马鱼生殖发育的毒性。[方法]从购自市场的斑马鱼中选取健康的雌鱼和雄鱼按1:2~1:3的比例进行交配产卵,分别用不同浓度的莠去津对斑马受精卵和平游后的幼鱼进行染毒试验,统计其孵化数和畸形数以及幼鱼死亡数。[结果]斑马鱼胚胎和幼鱼时莠去津毒性作用均很敏感,随着莠去津浓度的增加,斑马鱼胚胎孵化率降低,畸形率增加,幼鱼致死率增大。当莠去津高于30mg/L时,斑马鱼胚胎致死率和畸形率增加,当莠去津为50mg/L时胚胎出现全致死效应。斑马幼鱼对莠去津的毒性也很敏感,24h和48h的LC50值分别为36.25和22.89mg/L,在莠去津为50mg/L48h条件下,幼鱼产生全致死效应。[结论]该研究为莠去津的安全使用及淡水鱼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用丁香、花椒、臭椿、柏树、黄花蒿的叶片、对仓储害虫赤拟谷盗成虫的致死和趋避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种植物叶片对赤拟谷盗成虫的致死效果为柏树>花椒>蒿>臭椿>丁香。其中柏树叶片对赤拟谷盗成虫的致死作用在半个月内尽达到90%以上,其它4种植物叶片在半个月内对该成虫的致死作用也可达到70%以上,而在趋性研究中赤拟谷盗明显表现出对臭椿叶片的正趋性。  相似文献   
9.
以8077s与抗感的籼稻品种丰35亲本及杂交后自交所得的F2群体为材料,采用群分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BSA),从210个10mer随机引物,找到两个水稻苯达松敏感池和抗感池之间表现多态性的特异引物——S20和S316,分别产生的标记片段为S20-440和S316-590。它们与bel基因的连锁距离分别为12.132 cM和7.97 cM。对RAPD扩增标记的片段进行克隆、测序,根据测序结果合成两对特异性的SCAR引物,包含原有的RAPD序列。SC01引物在敏感单株中扩增出一条423 bp带;SC02引物在敏感单株中扩增出一条606 bp带,它们的SCAR标记与bel基因的连锁距离为10.66 cM和7.04 cM。应用SCAR标记对水稻恢复系进行了辅助选育。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