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3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83篇
林业   26篇
农学   208篇
基础科学   3篇
  13篇
综合类   288篇
农作物   148篇
水产渔业   20篇
畜牧兽医   79篇
园艺   108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4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结了4年8个蚕期利用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第转育改良组配成的7对雄蚕杂交组合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雄蚕杂交种具有食桑省、叶丝转化率高、能够大幅度提高蚕出丝率、茧丝质量优异等优点,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对于改造提升传统蚕丝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梁不育系Tx3197A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Tx3197B和晋粱5号为对照,对Tx3197A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减数分裂前期Ⅰ和中期Ⅰ无明显异常。自后期Ⅰ开始,染色体行为出现了多类型的异常现象,导致减数分裂不能正常进行,无法形成花粉粒,从而产生雄性不育。  相似文献   
3.
利用雄性不育选育辣椒新品种农大08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大082是以雄性不育系S200243A为母本,恢复系S200244C为父本配制而成的微辣型辣椒一代杂种。中早熟,从定植到始收30d(天)左右,果实羊角形,果纵径17—20cm,横径3-4cm,嫩果深绿色,成熟果红色,味微辣,果肉脆嫩,平均单果质量40—60g,667m^2产量3200-4600kg,抗TMV,耐CMV。已在北京、河北、四川、黑龙江等地示范推广逾400hm^2。  相似文献   
4.
大白菜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向自交系97A407的转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复等位基因遗传假说 ,利用大白菜核不育系 9810 9和已知基因型的甲型两用系可育株 99135 2作为不育源 ,以大白菜自交系 97A40 7为目标亲本 ,经过 5个世代的转育 ,获得了具有 97A40 7遗传基因型的新甲型两用系、临时保持系和雄性不育系。  相似文献   
5.
范妍芹  刘云  严立斌 《园艺学报》2004,31(3):422-422
 ‘冀研8号’是利用甜椒雄性不育两用系AB91-8为母本,以优良辣椒自交系L16-2为父本配制成的杂交一代辣椒新品种。该品种早熟,果实牛角形,商品性好,单果质量70 g,味辣,抗病毒病,较抗疫病,适宜华北地区春季塑料大拱棚和露地地膜覆盖栽培,产量49.6~63.6 t/hm 。  相似文献   
6.
7.
小麦光敏雄性不育系A31在不同生态地点的育性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在不同生态点的育性试验,观察光敏小麦雄性不育系A31的育性表现和育性转换特性。A31在7个不同生态点的自交结实率结合各试验点的光温条件分析表明,其雄性育性随日长增加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日长是影响A31育性的主导因素,在日长相近条件下,温度对A31育性也有一定的效应;A31育性转换的临界日长约在14.5h左右。  相似文献   
8.
簇毛麦是小麦的一个野生近缘种,小麦-簇毛麦1V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的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均高,将簇毛麦1V染色体的优质基因导入普通小麦,进一步创造小麦-簇毛麦1V染色体易位系是小麦品质改良的有效途径.以小麦-簇毛麦1V异染色体系材料为基础,用普通小麦连续回交,结合原位杂交和PCR标记鉴定方法,分析1V染色体以及1V结构变异...  相似文献   
9.
亚麻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的RAPD标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252条10-mer随机引物对遗传背景相似的可育株和不育株亚麻进行了RAPD分子标记,在不育株与可育株之间寻找DNA的多态性差异带,结果发现,在252条随机引物中有2条引物(即S62和S135)可分别得到1个与显性核不育的雄性基因有关的RAPD分子标记为S62-500和S135-350。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揭示K型非1B/1R类型小麦不育系雄性败育的生化机制。利用K型非1B/1R类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TSP3314A,其同型保持系TSP3314B,以K型1B/1R类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3314A、其同型保持系3314B为对照,分别对其叶片和穗子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K型非1B/1R类型小麦不育系中SOD,POD及CAT活性变化与K型1B/1R类型小麦雄性不育系酶活性变化一致,K型非1B/1R类型雄性不育小麦叶片和穗子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后期则较低,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后期较高,丙二醛(MDA)含量后期较高。说明二者的雄性败育生化机制基本一致,但前者比后者败育的时期较晚。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雄性育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