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19篇
农学   19篇
基础科学   46篇
  78篇
综合类   182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36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5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下,青海省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在此背景下,以GIMMS NDVI 3g.v1为数据源,采用Sen+Mann-Kendal方法研究青海省1982-2015年植被覆盖区域NDVI时空变化,将趋势分析和R/S(rescaled range analysis)分析叠加,研究植被生长季NDVI变化的持续性特征,并揭示植被对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近34年青海省植被NDVI整体呈从西北到东南的增加趋势;且变异系数显示,波动性较大地区集中在柴达木盆地周边和青南牧区西北部等植被NDVI较低的区域,波动性较小地区集中在祁连山东部、东部农业区和青南牧区东南部等植被NDVI较高的区域。2)近34年青海省植被NDVI整体呈增加趋势,增长率为0.38%·10a~(-1);且NDVI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存在1994年和2000年两个突变点。3)近34年青海省植被改善区域(75.4%)远大于退化区域(24.6%),其中显著改善面积占植被覆盖区域面积的40.9%,退化区随时间变化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转移现象。4)Hurst指数表明,青海省植被变化反持续性较强,趋势分析与Hurst指数叠加得出,由退化转为改善的区域占植被覆盖区面积的13.7%,由改善转为退化的区域占植被覆盖区面积的44.3%,另41.5%的区域无法确定未来变化趋势。5)青海省植被生长季NDVI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且不同植被类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4.
胶东半岛丘陵区典型流域气温-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大沽夹河流域1966~2003年各水文站逐年、月气温和降水实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和Mann-Kendall法,对流域气候变化趋势的年季特征及突变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40年来,大沽夹河流域年平均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降水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0℃/10a和-42.17mm/10a。(2)春、夏、冬三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秋季呈下降趋势。春、冬季的气温倾向率大于全年且冬季高于春季(分别为0.216和0.583℃/10a),夏季的气温倾向率(0.01℃/10a)小于全年;各季平均降水的变化趋势与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相似,整体亦呈减少趋势,但减少的幅度均明显小于全年平均降水。其中,夏秋季下降趋势较快,春冬季较慢,倾向率分别为-21.76、-15.52、-2.52和-2.25mm/10a。(3)除冬季外,各季及年平均气温均在1972年左右发生突变。其中,夏季在1994年左右发生第二次突变,秋季突变次数相对较多;降水的突变多发生在1970s和1980s初。  相似文献   
5.
对海原气象站1958—2019年年际、年内平均气温和降水量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M-K突变检验法和累积距平法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海原站年、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平均气温递增速率分别为0.27、0.32、0.25、0.27、0.24℃/10 a,均只发生一次突变。年降水量变化速率为-1.67 mm/10 a,1959—1960年发生突变。春季、夏季、秋季、冬季降水量变化速率分别为0.69、-0.92、-2.47、1.03 mm/10 a,分别发生突变13、5、4、4次,2012—2019年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建议海原县强化水利工程保障,充分利用调蓄水工程,结合天气预报,对各类水资源进行联调联供,从而保障海原县的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6.
皇甫川流域水沙变化特点及其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地处多沙粗沙区的皇甫川流域为例,采用实测资料,对其水沙量进行了统计分析.采用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非参数秩次相关检验法.对控制站皇甫站水沙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显著性水平下,皇甫川流域径流与泥沙在多年变化中均呈明显下降趋势.最后,针对影响水沙变化的降水与人类活动因素,应用不同时段的雨-水-沙关系,结合双累积曲线的变化过程,定量计算了不同时段的水沙衰减量以及由于雨水衰减影响和水土保持影响的减沙量所占比重.  相似文献   
7.
颜明  郑明国  舒畅  孙莉英  裴亮  贺莉 《水土保持通报》2016,36(6):184-188,194
[目的]分析泾河流域径流和泥沙的尺度效应,并通过突变检测确定突变时间点,对比突变前后水沙尺度效应的变化,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沙尺度效应研究提供支持。[方法]收集整理了泾河流域1958—2013年的水沙资料,基于流域水沙异源的特性,将流域分成南北两个分支,分别探讨2条分支水沙的尺度效应,并通过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计算出突变时间点,对比突变前后尺度效应的异同。[结果](1)南北两分支的径流—泥沙之间的尺度效应具有反向关系。北支(洪德—张家山)的产流模数随面积增加表现为线性增加,南支(三关口—张家山)的产流模数随面积增加表现出对数函数关系,随集水面积增大产流模数先快速减小后缓慢减小。北支的产沙模数随面积增加表现为线性减少,南支的产沙模数随面积增加表现出幂函数关系,即随面积增大产沙模数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增加;(2)突变后水沙都比突变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少,突变前后水沙的尺度效应大部分具有相同的拟合函数关系式,仅南支的产沙模数由突变前的最优二项式函数拟合转变为突变后的线性函数。[结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不同程度的改变了泾河流域径流—泥沙的尺度效应。  相似文献   
8.
1960-2008年吉林省降水量的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吉林省及其附近区域38个气象站点的年降水资料,通过离差系数、气候倾向率、REOF分析、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吉林省降水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60-2008年吉林省的年降水量为300~950mm,具有自东南部向东北部、中西部地区逐渐减少的空间变化特征;吉林省有90%以上区域的降水量呈下降趋势,而降水量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汪清、罗子河、靖宇、桦甸等站点附近,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0%;经REOF分析可以将吉林省降水量的空间结构分为4个具有较高相关性的区域,它们分别是东南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部地区及中部地区。通化、通榆、罗子河、蛟河4个典型站点的降水量均存在明显的周期性振荡规律,第1主周期依次是9a、23a、25a、19a;Mann-Kendall突变检验结果表明,通化、通榆站分别在1975年、1998年发生了一次减少突变,而罗子河、蛟河站没有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9.
为了揭示无为县降水的变化趋势和规律,服务于水资源管理、生态建设等方面,采用线性倾向性估计、MannKendall突变检测、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无为县1957—2016年降水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无为县年、夏季和冬季的降水量呈上升趋势,春季和秋季的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年降水日数呈下降趋势,四季降水日数与其降水量保持相同的变化趋势;年和四季的平均降水强度均呈上升趋势;年平均降水强度的上升主导了年降水量的上升趋势,春季和秋季的降水日数的下降主导了春、秋两季降水量的下降趋势,夏季和冬季的降水日数和平均降水强度的上升共同主导了夏、冬两季降水量的上升趋势;年降水量没有发生突变,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降水量分别在1993年、1979年、1985年、1987年发生突变;年和四季降水量存在丰枯交替的多周期变化规律,目前均处于偏多阶段并将持续较长时间;年、春季、夏季和秋季的降水量与相应时段的平均气温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而冬季的降水量与其平均气温则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运用趋势分析法及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对福建省2000-2010年植被覆盖度进行了分析,探究福建省植被覆盖度的时空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福建省植被覆盖度以每年0.003 15的速率增加,但在2005年存在一个明显的波动下降,植被在7月,8月,9月份盖度最大.(2)根据我国植被覆盖度分类标准,福建省以高植被覆盖度为主,2000-2010年低、中植被覆盖度向高植被覆盖度转化15.84%.(3)各市区植被覆盖度变化显著,其中莆田市、宁德市、漳州市变化最为明显.通过各区域的趋势百分比可知,福建省各市区植被覆盖度以增加为主,各市区植被覆盖度增加百分比为:宁德市>漳州市>福州市>泉州市=莆田市=厦门市>龙岩市>南平市>三明市.(4)不同植被类型区植被盖度在年际变化尺度呈现稳步增加的趋势,各植被类型盖度均值介于0.596~0.799,此外植被覆盖度的增加量顺序依次为:湿地>草地>农作物>非植被>阔叶林=针叶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