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56篇
农学   9篇
  5篇
综合类   150篇
农作物   11篇
畜牧兽医   16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3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纵带球须刺蛾是多种农林作物的害虫。在广州1年发生1~3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茧内越冬,幼虫一般为7~8龄,幼虫感染核多角体病毒后,常成为流行病,死亡率可达90%以上。进行防治试验表明,90%敌百虫晶体40000倍液、80%敌敌畏乳剂100000倍液和50%杀螟松乳剂100000倍液等,以及2.3×10~(5-7)浓度的核多角体病毒,均对幼虫有较好的毒杀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园林与景观设计发展史上,结构主义和极简主义具有某种开创性意义。本文通过比较其代表人物丹·凯利、彼德·沃克的思想意识和设计手法,分析了二者景观设计风格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青葙(Celosia argentea Linn.)提取物对槟榔红脉穗螟(Tirathaba rufivena Walker)化蛹和羽化的影响,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研究了青葙甲醇和乙醇提取物,对红脉穗螟蛹发育、化蛹率及成虫羽化的干扰作用。结果表明,青葙提取物对红脉穗螟的幼虫化蛹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经甲醇提取物处理后7天,化蛹率仅为66.3%,显著低于对照处理(91.70%);红脉穗螟老龄(5龄)幼虫取食经青葙提取物处理后的叶片,蛹重减轻,蛹长缩短;经青葙提取物处理预蛹后,红脉穗螟成虫羽化率降低,羽化时间明显延长,而且能诱导产生畸形个体。青葙提取物具有开发成红脉穗螟防控药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5.
报道了网蛾科后窗网蛾属DysodiaClemens,1860中国一新纪录种,即角后窗网蛾DysodiaviridatrixWalker,1858,该种的显著特征是前、后翅外缘中部具角状突出,后翅中室端有一“一”字形透明窗斑.编制了后窗网蛾属Dysodia Clemens,1860中国已知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6.
高温对粘虫未成熟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粘虫卵、幼虫和蛹在24℃以上4种高温中生长发育的情况。结果表明,卵在相对湿度80%左右,温度为24-33℃范围内均能顺利孵化,孵化率均在87%以上,而35℃中卵不能孵化,幼虫和蛹死亡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35℃时所有幼虫均在幼虫期或蛹期死亡,未成熟期(卵、幼虫和蛹)在24-30℃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33℃时反而有所延长。高温对幼虫虫龄及各龄幼虫头壳宽度也有显著的影响(p<0.05).24、27℃中老熟幼虫均为6龄,而30、33、35℃中7龄老熟幼虫比例分别占4%、24%、100%.各龄幼虫的头壳宽度以27℃的最宽,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35℃的2龄幼虫除外),不论其差异是否显著。33℃以上高温显著不利于幼虫头壳的增长。蛹也是以27℃的最重,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33℃时达到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33℃以上高温不仅不利于粘虫幼虫和蛹的生存,而且导致幼虫蜕皮次数增加,各龄幼虫头壳宽度变小,未成熟期延长及蛹重降低等发育受阻现象,而35℃高温直接对卵和蛹有完全致死作用,这些结果均是粘虫夏天在我国南方地区不能渡夏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7.
苦参.烟碱是一种新型绿色环保杀虫烟剂。苦参.烟碱烟剂施药量为15 kg.hm-2时对马尾松毛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在生产中用于大面积防治松毛虫灾害。  相似文献   
8.
曹金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4,(25):8578-8580
椰子织蛾是一种近期入侵我国的危险性有害生物。运用国际植物检疫措施实施标准(ISPM)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程序,建立椰子织蛾传入风险分析评估模型,采用定性分析和多指标综合评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福建省分布情况,风险值为3;潜在的经济危害性,风险值为2.0;寄主植物的经济重要性,风险值为3;传播扩散的可能性,风险值为1.78;风险管理难度,风险值为2。椰子织蛾的综合风险性值为2.3,符合高度危险的外来有害生物条件,已在我国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区定殖,对福建省的棕榈科植物威胁很大,建议将其列入福建省补充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加强检疫管理、监测和控制工作,严防其传播和扩散危害。  相似文献   
9.
采用引物步移法测得白边大叶蝉Kolla paulula(Walker)线粒体基因组90%左右的序列,并分析了该叶蝉的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基于23个物种(半翅目)的蛋白编码基因序列,以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了头喙亚目系统发育树。已测得序列长度为13 579 bp(AT:73.33%),其中包含了13个蛋白编码基因、21个t RNA基因和1个r RNA基因。除了ND5基因使用GTT作为起始密码子外,其他所有蛋白编码基因均使用ATN作为起始密码子;除了CO II使用不完整的T作为终止密码子,其他所有蛋白编码基因均使用TAA或TAG作为终止密码子。21个t RNA基因中,除了t RNASer(AGN)缺失1个稳定的茎环结构外,其他所有t RNA基因均能形成典型的三叶草二级结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进化树明显可以被分为沫蝉总科+(角蝉总科+蜡蝉总科);白边大叶蝉属于角蝉总科的叶蝉科,白边大叶蝉线粒体基因组特征与其他叶蝉科昆虫相同。  相似文献   
10.
桉蝙蛾在广西的发生危害监测与风险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桉蝙蛾2005-2011年广西13个市30县、林场发生监测情况,指出2010年后发生的地区迅猛增加,有6市16县、林场新发生。除了普遍危害广林9号桉外,还在3229和DH201-2上发现。根据风险分析,桉蝙蛾的R=1.911属于接近高度危险的森林有害生物。因此认为桉蝙蛾应列入中国主要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