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43篇
林业   2篇
农学   15篇
  11篇
综合类   85篇
农作物   15篇
水产渔业   168篇
畜牧兽医   24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2.
植物对磷饥饿的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磷是构成生命的重要元素之一,也是土壤中有效性最低的一种营养元素。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但是我国耕地中有59%的土壤缺磷。农作物的产量常受到缺磷的影响而受损。土壤缺磷并不是土壤中总磷量低,而是土壤中可供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效态磷含量低。植物在磷饥饿时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以尽最大可能满足自身对磷的需求。植物对缺磷的反应是一个复杂的网络过程。大约有100多个基因参与了植物对缺磷的反应。其中主要的有磷转运蛋白基因、核糖核酸酶基因、磷酸酶基因等。植物在吸收外界的磷的过程中磷转运蛋白发挥了重要作用。植物磷转运蛋白基因按照序列相似性可以划分为H+/Pi共转运家族(Pht1家族)和Na+/Pi共转运家族(Pht2家族)。按照吸收动力学的标准可以分为高亲和力磷转运蛋白和低亲和力磷转运蛋白两种。磷饥饿时植物对磷吸收能力的增强的原因之一是增加了磷转运蛋白分子的合成数目。目前尽管人们对植物吸收磷的理解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植物对磷的具体调控机制、磷的跨液泡膜运输等重要方面仍然没有明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诱导细胞凋亡的DFF45样效应因子c(cell death-inducing DFFA-like effector c,CIDEC)与脂肪分化密切相关,具有促进脂肪沉积的作用.本研究利用PCR技术克隆了绵羊(Ovis aries) CIDEC基因,并对其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了该基因在绵羊主要组织中的表达;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持续饥饿与充足采食状态下阿勒泰羊尾脂CIDEC的差异表达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获得了绵羊CIDEC基因的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KM199684),其中编码区(coding sequences,CDS)全长714 bp,编码237个氨基酸.经预测CIDEC蛋白存在多个磷酸化位点和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CIDEC仅在阿勒泰羊脂肪组织中表达,其中在尾脂中高丰度表达,而在肠系膜脂肪中表达丰度较低.经过持续4周的完全禁食后,CIDEC在阿勒泰羊尾脂组织中表达急剧下降,表达量极显著低于正常充足采食状态(P<0.01).表明该基因在阿勒泰羊尾脂沉积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CIDEC基因在绵羊尾脂组织中的功能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饥饿对鲫鱼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流变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饥饿对鲫鱼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流变学性质的影响.于21±1℃条件下,在室内水族箱内对鲫鱼进行了为期28d的饥饿实验,分别在饥饿开始后的0、7、14、21、28d取样并测定了其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全血粘度.结果表明血液中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分别在饥饿后7d和14d内显著下降,而白细胞数和红细胞沉降率分别在饥饿后7d和21d内显著上升;鲫鱼血清中的血糖对饥饿特别敏感,在饥饿后7d内明显下降(P<0.05),此后几周变化不明显(P>0.05);总蛋白和白蛋白在饥饿后7d内均有所增加,然后下降;谷丙转氨酶活性在饥饿后14d内明显下降,甘油三脂和总胆固醇在饥饿后21d内明显下降;饥饿对鲫鱼血清钙离子浓度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没有显著性影响.全血粘度值在饥饿后14d内下降,随后全血粘度值逐渐增加,到饥饿后28d时仍低于正常值.结果提示,饥饿对鲫鱼大部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性质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体重为(13.08±2.40)g、体长为(10.37±0.73)cm的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在饥饿和再投喂状态下蛋白质代谢的变化。对照组C连续饱食投喂10 d,试验组S10、S15、S25分别饥饿10、15、25 d后再恢复饱食投喂10 d。结果表明:在饥饿状态下,日本囊对虾肌肉中蛋白质的含量在饥饿前15 d迅速上升,饥饿第15~25 d趋于平稳,肝胰脏中蛋白质的含量则一直较稳定;恢复投喂后,肌肉中蛋白质的含量下降,而肝胰脏中蛋白质的含量上升。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在饥饿前期(0~5 d)保持平稳,但在之后的第5~15 d则迅速下降,最后又恢复至最初水平;恢复投喂后,除S25组外其余各组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都呈上升趋势,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肌肉中RNA/DNA的值在饥饿初期(0~5 d)略有下降,之后保持稳定,肝胰脏中RNA/DNA的值则在短期下降后有所上升;恢复投喂后,肌肉中RNA/DNA的值除S25组外其余各组均呈上升趋势,而肝胰脏中RNA/DNA的值除C组外其余各组均显著上升(P<0.05)。  相似文献   
6.
试验温度25℃条件下,室内测定我国农作物害虫的常用生物防治剂—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 Hughes和尼氏真绥螨Euseius nicholsi Ehara et Lee的耐饥能力,以及定量分析不同饥饿程度对两种捕食螨捕食朱砂叶螨的功能反应和捕食速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捕食螨各螨态的耐饥时间与发育历期呈显著正相关(P﹤0.05)。各螨态的阶段存活率与存活时间之间的关系均可用二次抛物线拟合。根据饥饿半致死和致死时间(T50和T95),巴氏新小绥螨的耐饥能力明显强于尼氏真绥螨。除巴氏新小绥螨雌成螨的耐饥性存活曲线呈拱形外,两种捕食螨其它螨态的耐饥性存活曲线均呈凹形。不同饥饿程度的两种捕食螨雌成螨捕食朱砂叶螨若螨的功能反应均为HollingⅡ型,饥饿程度不能改变它们的捕食功能反应类型,但可使功能反应模型的各参数值发生较大改变。饥饿24 h的巴氏新小绥螨和尼氏真绥螨雌成螨对朱砂叶螨若螨的捕食作用主要集中在取食的前8 h阶段,而未经饥饿处理的两种捕食螨雌成螨在开始捕食的24 h内各阶段的捕食速度变化不大。因此,饥饿处理对两种捕食螨雌成螨的捕食作用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饥饿情况下蠋蝽种内互残行为发生时期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明确饥饿情况下蠋蝽种内残杀行为的发生时期和影响因素,指导蠋蝽规模化繁育和释放,本文研究了不同发育时期和密度下的蠋蝽种内残杀行为。研究发现:蠋蝽对卵粒的种内互残行为主要发生在饥饿24 h以内,雌性蠋蝽对卵粒的取食行为显著强于雄性蠋蝽,取食比例是雄性的2.80~3.25倍、取食量是雄性的18.75~21.20倍,雌性取食下的卵粒羽化率为70.66%,显著低于雄性和对照的86.59%和87.88%。发育时期和饲养密度均显著影响蠋蝽的种内残杀行为,主要发生在饥饿后的19.63~36.00 h,并且1、2、3龄若虫没有表现出种内残杀行为,4龄以后种内残杀行为显著;低密度下蠋蝽种内互残行为不显著,但高密度会增强种内互残行为,且随密度的增加,种内互残行为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温、湿度和饥饿胁迫对白僵菌防治甜菜夜蛾幼虫的影响,进行了室内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白僵菌的致病力有显著影响,24~27℃下有利于白僵菌感染甜菜夜蛾幼虫;湿度对白僵菌的致病力也有显著影响,高湿环境有利于白僵菌感染甜菜夜蛾幼虫;饥饿胁迫能显著缩短甜菜夜蛾幼虫被白僵菌杀死的时间。因此,在利用白僵菌防治甜菜夜蛾幼虫时,只有充分考虑温、湿度等天气因素,害虫的食物摄取,幼虫虫龄等基本情况,才能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水温为(22±2)℃条件下,研究了周期性饥饿对早繁鮸Miichthys miiuy幼鱼肌肉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分为6组:一直投喂(S0组)、隔日投喂(S1组)、饥饿3 d投喂3 d(S3组)、饥饿6 d投喂6 d(S6组)、饥饿9 d投喂9 d(S9组)和饥饿12 d投喂12 d(S12组)。结果表明:随着周期性饥饿时间的延长,鮸幼鱼肌肉水分的含量明显上升,各饥饿组鱼的水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S1、S3组与S0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S6、S9、S12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且这3组与S0组之间蛋白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脂肪和糖类含量明显下降,除S1、S3、S6组外,其余各组间脂肪含量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各组间糖类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鮸幼鱼肌肉中天冬氨酸、谷氨酸、亮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均较高。经过不同时间周期性饥饿后,各试验组鱼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和氨基酸总量与S0组均差异显著(P〈0.05),必需氨基酸总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饱和脂肪酸(SFA)显著下降(P〈0.05),按下降的百分比计,下降趋势为C21:0〉C17:0〉C18:0〉C15:0〉C14:0〉C22:0〉C24:0〉C16:0〉C23:0;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按上升的百分比计,上升趋势为C18:3n-3〉C20:4n-6〉C20:5n-3〉C18:3n-6〉C22:6n-3〉C18:2n-6。说明鮸幼鱼在周期性饥饿过程中,首先利用饱和脂肪酸,然后利用低不饱和脂肪酸,最后才动用高不饱和脂肪酸。双键位置不同的脂肪酸在饥饿过程中的损失速度也有差异,具体为∑n-9 PUFA〉∑n-6 PUFA〉∑n-3 PUFA。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饥饿胁迫对鲤形体、鱼体生化成分及血液生理的影响,在18~22℃条件下对鲤进行了0 d、10 d、20 d、30d的饥饿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鲤饥饿时间的延长,肥满度、肠体比、肝体比呈现下降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鲤肌肉中水分和粗灰分呈现升高的趋势,粗脂肪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粗蛋白呈现下降的趋势,差异显著(P<0.05);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值显著下降(P<0.05),白细胞数量呈现上升的趋势,血糖含量先下降后稳定下来。说明短期饥饿胁迫使鲤形体发生一定改变、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鲤首先动用肌肉中的脂肪,再动用蛋白质来维持体内的正常代谢,同时血液生理指标也发生与饥饿相适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