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23篇
农学   42篇
基础科学   11篇
  35篇
综合类   135篇
农作物   12篇
水产渔业   18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The Less Favoured Area (LFA) scheme is a major element of the EU Rural Development Policy, aimed at supporting farming in areas with natural handicaps or low soil productivity. It has been in place since 1975 and accounts for 14% of total Community funding. In 2003, the European Court of Auditors recommended that the socio‐economic criteria on which the current scheme is based be replaced by biophysical criteria. Reviews of the proposals suggest that in Atlantic climates of Northwest Europe, the new criteria do not delineate adequately areas wher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s constrained by the bio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that such areas are instead demarcated by the occurrence of excess soil moisture conditions.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the impact of excess soil moisture conditions on the sustainability of farming systems and their role in constraining strategic and tactical farm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particular, we review the scientific evidence on the impact of excess soil moisture conditions on herbage growth, herbage utilization, farm operations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On the basis of this, we propose an additional biophysical criterion for the new delineation of LFAs, namely the length of time that soil water is in excess of field capacity (‘field capacity days’). While there is no clear threshold for field capacity days above which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is acutely constrained, the evidenc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sustainability of intensive livestock farming and tillage systems is particularly challenging in scenarios where the 80 percentile of field capacity days exceeds 220–230 days.  相似文献   
2.
以浙江省仙居县为实验区,基于4种不同空间分辨率DEM提取相关地形因子,结合可照时数分布式模型,利用数字地形分析和空间数据叠置分析等方法,模拟1月和7月4种空间分辨率下的可照时数,并定量分析DEM尺度效应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模拟结果的空间异质性随分辨率减小而减小,其平均值逐渐增加,且1月增幅大于7月,最大值随分辨率的变化不大,而最小值差异较大,标准差逐渐减小。(2)受海拔和地形遮蔽影响,平地和山脊处可照时数最多,海拔200-400m区间最少,400-1100m区域可照时数随海拔增加而增加。以10m分辨率结果为参照,30m、90m和900m分辨率下的差值随分辨率减小而增加,海拔<100m处差值最小,700-900m区域差值最大,1月日均多算0.7、1.4和2.9h,7月日均多算0.5、0.9和2.3h。(3)坡度0-55°范围内,可照时数随坡度增加而减少,30m、90m和900m分辨率与10m分辨率的差值随分辨率降低而增加,且最小差值均在<5°区域,最大差值在不同坡度等级,1月日均多算2.1、1.8和1.7h,而7月日均多算0.3、0.6和1.2h。(4)受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影响,可照时数在南坡-北坡间的差异较大,东南-西南坡、东坡-西坡以及东北-西北坡之间差异较小,30m、90m和900m分辨率与10m分辨率的差值随分辨率降低而增加,在偏北坡,1月差值大于7月,最大差值在1月的北坡上,日均多算1.4、2.5和4.8h,在偏南坡上,1月差值小于7月,最大差值在7月的南坡或西南坡上,日均多算0.5、0.9和2.1h。  相似文献   
3.
研究通辽市气象因子对红薯种植产量的影响,旨在为通辽市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以红薯推广种植基地的种植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数据,对气象因子与红薯产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积温、日照时数与红薯产量相关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741和0.837,日平均气温和降水量与红薯产量未达到显著水平。除发根返青期外,其他发育期与全生育期的积温变化特征近似,相关系数均在0.788以上;日照时数年际变化与全生育期变化特征一致;仅薯块膨大期与全生育期降水量和日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相关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933和0.936。热量和光照条件对产量影响相对较大,是红薯种植的限制因素,降水对产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上海水稻精量机械穴直播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上海地区主推水稻品种为材料,在精量机械穴直播条件下,开展了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小区试验和示范,明确了精量机械穴直播水稻的生育特性、抗倒伏性、群体建成和产量表现,并分析了采用水稻精量机械穴直播后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和水稻生产经济效益。试验示范结果表明,精量机械穴直播水稻生育期明显缩短,单株分蘖力强,群体结构合理,穗粒结构协调,干物质积累多,抗倒能力较强,增产优势明显,节本低耗,生产效率显著提高,是目前极具生产潜力的一种新型高效低耗种植模式,适合上海都市农业发展的需求,也顺应了水稻低碳种植发展趋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安徽省春季日照时数变化特征,为合理安排农事提供依据,使用近55a(1961—2015年)安徽省春季78个气象台站逐日日照时数资料,利用相关分析、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以及Morlet小波变换分析等方法对安徽省春季日照时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春季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在381.55—626.75h之间,呈北多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春季日照时数年际变化明显,日照时数最多年为最少年的1.7倍。在近55a中,日照时数整体上呈现出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在各个年代中日照时数周期存在差异;在21世纪初日照时数由减少转为增加,属于突变现象;安徽省春季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淮北主要以减少趋势为主,江淮之间增减参半,沿江江南则主要表现为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6.
撕扯振动式嫩板栗脱蒲机脱蒲的剥净率和损伤率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为了得到较高的剥净率和较低的损伤率,需要根据不同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以撕扯振动式嫩板栗脱蒲机为研究对象,研究锯齿式辊子与沟槽式辊子之间间距、柔性振动辊子转速及倒入嫩板栗个数对脱蒲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方法安排撕扯振动式嫩板栗脱蒲机脱蒲试验。结果表明:单因素试验中锯齿形辊子与沟槽式辊子间间距为50mm时脱蒲效果最好;在正交试验中,锯齿形辊子与沟槽式辊子间间距为50mm、柔性振动辊子转速为560r/min、脱蒲时倒入嫩板栗个数为40个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提高土壤抗蚀性措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抗蚀性是影响土壤侵蚀最基本的因素之一。提高土壤抗蚀性的措施主要有:提高土壤胶体的含量和质量 ;改良土壤结构;采用少耕法 和免耕法耕作;采用秸秆、砂石、作物残茬、 地膜、青草等覆盖耕作法;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种植根系发达的植物。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气候变暖对黄土高原城市典型木本植物物候的影响,以临汾合欢为研究对象,采用线性回归、小波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探讨气温、积温等气候因子对临汾合欢各物候期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气候变暖,临汾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1983—2021年上升了2.9℃;年降水量存在6年和15年2个周期。临汾合欢春季物候期提前,秋季物候期变化趋势不明显,生长季延长。气温和积温对合欢展叶始期和开花始期表现为极显著相关,对果实成熟期表现为显著相关。叶变色始期、落叶末期对气象条件反应不敏感,主要受果实成熟期的出现日期影响。  相似文献   
9.
无公害蔬菜无土栽培基质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以煤渣、珍珠岩和菌渣为供试材料,将其配制成复合基质,以莴笋为供试蔬菜,研究了各复配基质的理化特性、重金属含量、营养元素的变化及其对莴笋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基质 J3(煤渣珍珠岩菌渣=114)的各项指标都优于其它几种基质,栽培出的蔬菜 NO-3,重金属含量低,栽培后基质营养元素含量仍很高,可作为多茬栽培的基质,是较为理想的无土栽培基质。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不同强度降水日数年际变化及趋势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苑文华  郭铌  张立文  张艳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249-11253
采用山东省82个地面气象站1961~2005年日降水量资料,分析了降水量和不同强度降水日数的长期变化、突变特征及各地的气候趋势特征。结果表明,年降水量及中等强度以上雨日数的转折年大都出现在1976年前后,微量降水日数、0.1~4.9mm/d降水日数的转折年出现在1986年全球气候显著变暖背景下,其中暴雨、大暴雨日数在1989年也出现转折,增加趋势明显。在全球气候显著变暖背景下,中雨以上降水日数与1976~1986年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强度越强的降水日数增加幅度越大,降水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强降水日数的增多引起的;年降水量、微量雨日数及小雨日数的线性负趋势区主要集中在山东高纬度地区,微量雨日数及小雨日数的负趋势区范围广,而中雨以上雨日数变化趋势大部分地区为正趋势,且趋势中心不固定。除鲁西南、鲁东南的气候变得更加湿润、暴雨洪涝灾害减少外,全省大部分地区干旱化趋势及洪涝灾害都有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