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6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93篇
林业   69篇
农学   45篇
基础科学   71篇
  219篇
综合类   322篇
农作物   25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61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6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22种限制性内切酶分析了三江白猪线粒体DNA的多态性。结果表明:在60头个体中检出30种限制性态型.归结为7种基因单倍型;其间的差异来自少数限制性位点的突变。单倍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35%,群体遗传多态程度为0.044%。三江白猪遗传多样性非常贫乏,说明三江白猪与地方种猪起源于一个共同祖先,在品种形成早期受到创立者效应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面对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给农业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转换农业技术模式尤为重要.采用理论分析和调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得出河南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农业技术模式转换必须结合本地实际,遵循诱致性轨迹,注重转换过渡模式,即以农民社会资本为纽带进行土地流转,形成土地适度渐进规模经营,以村集体、宗族等为核心发展种子、生物科技、中小型机械设...  相似文献   
3.
针对三江平原井灌区地下水位逐渐下降、急需恢复的现状,结合国内外地下水人工补给实践,对三江平原井灌区地下水人工补给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今后地下水人工补给实践的初步设想,为该区域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干旱区平原水库防蒸发浮板的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干旱区平原水库无效蒸发损失严重这一特点,提出用轻质板覆盖部分库区水面以减少无效蒸发,提高水库的有效利用率。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合理假设的基础上,本文应用波浪理论、材料力学、弹塑性力学等基础理论建立轻质浮板的计算模型,从而确定单块浮板的物理和几何参数,为水库防蒸发节水工程实施提供计算依据。  相似文献   
5.
汾渭平原农户冬小麦氮磷养分投入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汾渭平原农户冬小麦施肥现状,并指导农户合理施肥,在汾渭平原冬小麦种植区选取22个区/县,连续2年进行农户冬小麦产量及氮、磷养分投入调查。结果表明,汾河平原和渭河平原农户冬小麦平均产量分别为6 949和6 442 kg·hm-2,其中中等产量水平(5 500 kg·hm-2)以上的农户超过80%。汾河平原农户冬小麦N和P2O5的平均投入量分别为272.6和139.1 kg·hm-2,施氮不足、适中和过量的农户分别占11.84%、23.68%和64.47%,施磷不足、适中和过量的农户分别占14.03%、7.89%和78.07%。渭河平原农户N和P2O5的平均投入量分别为196.3和147.2 kg·hm-2,施氮不足、适中和过量的农户分别占 28.63%、31.97%和39.40%,施磷不足、适中和过量的农户分别占5.95%、14.50%和79.56%。汾河平原农户冬小麦氮肥基肥和追肥比例分别为60.3%和39.7%,而渭河平原农户冬小麦氮肥基肥和追肥比例分别为 97.3%和2.7%。此外,汾河平原农户冬小麦N、P2O5的平均偏生产力分别为30.4和59.6 kg·kg-1,渭河平原农户冬小麦N、P2O5的平均偏生产力分别为38.4和56.1 kg·kg-1。总之,在汾渭平原农户冬小麦种植过程中,氮、磷肥过量施用依然严重,导致肥料利用率低,因此,未来需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培训,使其科学合理施肥,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适宜江汉平原植棉区监利县旱地作物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开展了春玉米与短季棉套种模式示范试验。结果表明:春玉米与短季棉套种模式达到了玉米和棉花双丰收的高产效果,经济收益为33000元/hm^2左右,明显高于玉米和棉花的单作收益,是旱地作物结构调整的较好模式。  相似文献   
7.
干旱区平原水库的渗漏会抬高坝后农田地下水位,使土壤发生盐渍化,许多土地因此减产甚至弃耕。坝后设置排水沟是一种有效控制农田地下水位的措施。本研究采用排水沟调控坝后农田的地下水位,并利用HYDRUS模拟出在不同地下水位和深度的条件下土壤含水率与含盐量的变化情况,将实测数据与模拟数据相互对比,检验出模拟值的可靠度。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位通过排水沟从1 m降到3 m,表层含盐量相差1.49~33.19 g·L~(-1),因此排水沟遏制地下水位越深,水盐运移越不明显,次生盐渍化越不容易发生,反之,则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地下水位相同时,土体种植植物可以降低含水率和含盐量,其中含水率最大变化为6.33%,含盐量仅相差0.08~4.56 g·L~(-1)左右,而且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其影响的程度也逐渐减小。设置排水沟是解决坝后农田土壤盐渍化的较好方式。  相似文献   
8.
通过播期试验,对三江平原5个主栽水稻品种的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播期对整精米率、垩白米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食味值均有影响,对糙米率、精米率影响较小。随着播期的推迟,整精米率明显降低,外观品质变劣,且二者呈极显著负相关;直链淀粉含量呈升高趋势,蛋白质含量则呈降低趋势;食味值变化因品种而异。对品质各性状的变异系数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垩白粒率、垩白度受播期影响最大,属于敏感性状;糙米率、精米率、食味值、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受播期影响较小,属于迟钝性状;整精米率受播期影响变异幅度在二者之间。综合而言,早播对5个水稻品种整体品质提升具有正向作用;但从食味值角度出发,早熟品种龙粳31和龙粳46适当晚播可能更有利于口感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为加强对高山杜鹃的引种栽培,筛选出适合成都平原栽植的高山杜鹃品种,对引进的11个品种高山杜鹃的整株生长指标(冠幅、株高、地径、分蘖能力)、枝条生长指标(分枝数、最长分枝长度、单枝粗度、最长枝叶片数)、叶片生长指标(叶长、叶宽、叶片厚度)、夏稍长度以及热害指数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引进的11个品种高山杜鹃均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成都平原越夏生长,其中‘王妃’的综合表现最好,尤其是其冠幅、株高、地径、最长分枝长度、单枝粗度、叶长、叶宽,在引种2个月后的增幅分别达到了131.43%、155.07%、53.79%、103.65%、26.66%、21.51%、27.34%;‘喜悦’的热害指数最低,几乎不受害。此外,‘粉蜜’、‘红溢’也表现不俗。因此,引进高山杜鹃品种‘王妃’、‘粉蜜’、‘红溢’、‘喜悦’适应成都平原的越夏生长,可进一步推广栽植。  相似文献   
10.
辽河平原玉米田不同施肥下的土壤氨挥发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不同施肥措施对氨气排放贡献的研究,获得辽河平原化肥施用本地化的氨排放因子,为大气环境和生态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借鉴。【方法】于2018年5—10月在沈阳农业大学试验基地开展不同施肥措施下的氨气排放的大田试验,以基肥施树脂包衣缓释化肥、拔节期追施尿素为常规施肥方式,设置无氮处理(T0)、常规施肥减半(T1)、常规施肥+生物炭(T2)、常规施肥一次性施入(T3)、常规施肥(T4)5个处理。采用通气法在玉米全生育期内定时收集氨气,利用流动分析仪检测计算氨排放通量,同时测定土壤铵态氮含量。【结果】施基肥后氨挥发速率呈现双峰趋势,各处理分别于施基肥后第1—2天或第5—7天达到氨挥发速率最大值,施基肥后各处理氨挥发速率最大值表现为:常规施肥减半(T1)>常规施肥+生物炭(T2)>常规施肥一次性施入(T3)>常规施肥(T4)>无氮处理(T0);施追肥后各处理均于第1—2天达到氨挥发速率最大值,追肥后各处理氨挥发速率最大值表现为:常规施肥(T4)>常规施肥+生物炭(T2)>常规施肥减半(T1)>常规施肥一次性施入(T3)>无氮处理(T0)。氨挥发损失累积量表现为常规施肥+生物炭(T2)>常规施肥(T4)>常规施肥一次性施入(T3)>常规施肥减半(T1)>无氮处理(T0)。各时期各处理间的土壤铵态氮含量差异并不显著,但土壤铵态氮含量和同时期土壤氨挥发速率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施追肥后两者的变化趋势比施基肥后更加相似。由于T1、T2、T4追肥期施尿素,尿素释放铵态氮比缓释化肥更加迅速,同时氨挥发也相对较快。整体来看,减少50%施氮量,氨挥发损失累积量只减少20%。各处理间生长季内氨挥发损失累积量差异显著,常规施肥+生物炭(T2)的氨挥发损失累积量最多,在施氮量相同的情况下,加施生物炭氨挥发损失累积量增加22%。全生长季施氮量相同的情况下,一次性施入缓释化肥而不采取尿素追肥的措施比以尿素作为追肥的措施的氨挥发累积量减少12%。【结论】氨挥发随着施氮量增加呈现边际递减效应。生物炭促进了农田氨挥发,玉米秸秆生物炭呈碱性,导致了氨挥发累积量的增加,但其具有孔隙度和比表面积大、吸附效果强的特点,可改良土壤和减少其他温室气体。一次性施入缓释化肥而不采取尿素追肥显著降低了氨挥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