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0篇
农学   24篇
基础科学   2篇
  4篇
综合类   45篇
农作物   32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分析不同抗寒性小麦品种在低温胁迫下细胞超微结构的差异,以抗寒品种东农冬麦1号和对照济麦22为材料,分别在低温驯化期和封冻期用透射电镜观察两个品种分蘖节和叶片的细胞超微结构。结果表明,低温驯化期(11月2日)两个品种分蘖节的细胞超微结构均没有受损。抗寒品种东农冬麦1号分蘖节细胞内有少量质体,且分蘖节的液泡占整个细胞的比例较济麦22小;封冻后10 d,济麦22分蘖节发生严重的质壁分离,线粒体外膜不再清晰,而东农冬麦1号分蘖节内除有的线粒体内外脊不再清晰外,其他细胞器官没有明显变化。封冻后30 d东农冬麦1号发生轻微的质壁分离,细胞核完整,线粒体膜不清晰;济麦22分蘖节细胞内含物基本没有,细胞空泡化。调查期内,济麦22叶片的叶绿体紧贴细胞壁排列,细胞内有较大的中央大液泡,11月2日叶绿体内出现拟脂颗粒,封冻后30 d叶片细胞基本空泡化;东农冬麦1号有一部分叶片细胞的叶绿体在细胞中部聚集,调查期内未见叶绿体内出现拟脂颗粒,封冻后30 d线粒体出现破损,叶绿体排列不再规则,但细胞核仍然清晰。  相似文献   
2.
研究不同种类外源激素对糜子成穗及产量的影响。用5种外源激素在糜子3~4叶期喷施,连续处理2次,喷清水为对照。记录糜子苗期基本苗数、拔节期总茎数、成熟期穗数等性状,用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施用脱落酸(ABA)能够显著降低糜子的分蘖数,施用赤霉素(GA3)、吲哚乙酸(IAA)、矮壮素(CCC)也能减少糜子分蘖数,但是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施用多效唑(PP333)对糜子分蘖数没有明显影响;施用GA3、IAA、CCC能够增加分蘖穗数,而ABA、PP333降低分蘖穗数;各处理分蘖成穗率都较对照高,ABA处理分蘖成穗率为最高达到25.20%;ABA处理主茎穗占比较对照增加,分蘖穗占比降低;GA3、IAA、CCC处理主茎穗占比相对于对照降低,分蘖穗占比增加,PP333处理与对照相近;5种外源激素对糜子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施用ABA产量最高,可能与主茎穗占比高和分蘖成穗率高有关系。在糜子3~4叶期喷施5种外源激素,对糜子有显著作用的是ABA,主要表现在ABA能够降低糜子分蘖数,保证了主茎的成穗数量,增加了分蘖成穗率,从而提高了糜子产量。  相似文献   
3.
杂交晚稻机插不同播量条件下育插秧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杂交晚稻“江四优992”为供试材料,进行了不同播量软盘育秧机插与常规水育秧手插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机插软盘育秧随播种量增加,漏插率降低,以90~100g芽谷/盘为最佳播量;机插秧虽然前期分蘖稍慢,但后期具有分蘖稳健、无效分蘖少、成穗率高的特点;机插稻的全生育期比手插稻延长2~3d;与手插稻相比,机插稻的穗粒结构合理,穗粒数多,产量高,平均增产10.2%。  相似文献   
4.
Following NC Ⅱ design, the developmental genetic behavior of tiller number (TN) in three-line indica hybrid rice was studied using additive-dominance developmental genetic models and the corresponding statistical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ominance effects were predominant for TN. The expression of those additive effects were affected by environment and genotype interaction, but the expression of dominance effects were not affected. Heterosis was the strongest in the middle developmental periods of TN. Additive effects and dominance effects were selectively expressed throughout in the entire tillering developmental stage.Analysis of genetic correlation between TN at different stages and the productive panicles indicated that a close correlation appeared earlier in the populations with higher heterosis than in those with less heterosis. Utilization of heterosis at the middle tillering stage might enhance the final biomass but reduce the percentage of productive panicles.  相似文献   
5.
系统论述了淮北地区稻棵套播麦播期提前,利于早发壮苗;群体大,高峰苗提前,利于足穗形成;幼苗发育进程提前,利于大穗形成的生育特点,及限制穗、粒、重三因素协调发展相关影响机理,提出了选用抗病品种、适期适量播种、“少食多餐”的平衡施肥方式、冬前保持地表土壤良好环境等配套轻型简化栽培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呼伦贝尔沙地米氏冰草种群构件年龄结构动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米氏冰草(Agropyron michnoi)是根茎型无性系植物。为了解米氏冰草在沙地生境中的繁殖适应机制,采取单位面积挖掘取样,对呼伦贝尔沙地不同演替阶段的米氏冰草分蘖株和根茎年龄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生长季末期与前期比较,米氏冰草分蘖株数量在流动和半固定沙地均增长了1.5倍,固定沙地无变化;而根茎长度在流动、半固定和固定沙地分别增加5.0,2.1和2.0倍。米氏冰草无性系分蘖株由4个龄级组成,分蘖株数量的年龄结构,在流动沙地均为明显增长型;半固定沙地由增长型转变成稳定型;固定沙地为稳定型。根茎在流动沙地由3个龄级组成,在半固定和固定沙地由4个龄级组成。随着生长季的进程,根茎长度的年龄结构,在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均由稳定型变成增长型,增长趋势从大到小排序为: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随着植物群落的次生演替进程,米氏冰草无性系构件的年龄结构呈由增长型向稳定型过渡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种群水平分析2种生境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构件的生产力特征,为牧草的管理和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典型生境样地,采用单位面积法进行取样。[结果]无芒雀麦种群在2个生境均为营养分蘖株生物量>生殖分蘖株生物量。分蘖株总生物量和营养分蘖株生物量为生境1>生境2,而生殖分蘖株生物量为生境1<生境2。各龄营养分蘖株和生殖分蘖株生物量为1龄>2龄>3龄,以1龄分蘖株占绝对优势。2种生境无芒雀麦种群根茎总生物量大体相等,各龄根茎生物量也为1龄>2龄>3龄。[结论]2种生境无芒雀麦种群均呈增长型年龄结构。  相似文献   
8.
作物株型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作物株型的概念及决定作物株型的主要性状如株高、分蘖数、分蘖角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矮化基因的研究是当前株型育种的主要方向,并对基因工程在改进株型中的广阔应用前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大麦主茎穗与分蘖穗出穗差异及其对穗型的影响,以1个二棱大麦和1个六棱大麦品种为材料,考察大麦主茎穗和不同分蘖穗的出穗顺序及其穗部性状。结果表明:供试品种主茎和分蘖的出穗期不一致,随出穗期延迟,穗长、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呈下降趋势,主茎穗与分蘖穗1和分蘖穗2之间的差异较小。因此,大麦高产栽培应控制合理的基本苗和2个左右的分蘖穗。  相似文献   
10.
茶园的除草、碎土是茶园管理的重要环节,传统的除草碎土方式都是人工操作,作业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为了提高茶园的除草碎土效率,设计制造一种自走式茶园微耕机,使用ansys软件对刀片和刀轴进行静力学分析,得出刀片刀轴的最大应力与最大应变的位置。最后对微耕机进行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微耕机耕作幅宽365 mm,耕作深度118 mm,稳定性系数达91.6%,能够有效满足茶园耕作的需求并保证工作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