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3篇
林业   2篇
农学   4篇
  3篇
综合类   61篇
水产渔业   68篇
畜牧兽医   1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华鳖对温和气单胞菌口服微球缓释疫苗的免疫应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华鳖温和气单胞菌 (Aeromonas sobria,As) Z- 1株灭活全菌液 ,采用生物降解性高分子材料制成缓释微球疫苗 ,口服免疫中华鳖 ,测定血清中凝集抗体、血液中白细胞杀菌率以及对活菌攻击的免疫保护率。结果表明 ,中华鳖口服微球疫苗 ,其血清中凝集抗体效价和血液中白细胞杀菌百分率均可达到灭活菌液注射组相当的水平 (P>0 .0 5 ) ,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1) ;微球疫苗口服组和灭活菌液注射组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 94 .7%和 89.5 % ,两者差异不显著 (P>0 .0 5 ) ,而对照组小鼠 95 %死亡。采用可生物降解微球作为中华鳖气单胞菌口服疫苗的载体系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应用透射电镜技术,对15只正常中华鳖小肠和大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华鳖小肠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以高柱状吸收细胞为主,具有发达的微绒毛、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膜包小囊泡,其结构的发达程度已接近高等哺乳动物和鸟类。吸收细胞之间可见少量低电子密度的亮细胞,其种类需进一步确定。杯状细胞明显可见,胞质内含大量黏液性颗粒,细胞游离面形成明显的微绒毛。内分泌细胞很少。大肠黏膜上皮细胞排列松散,全部由上下粗细不均的柱状细胞组成。大肠上皮内未见专门的杯状细胞,但上皮细胞顶部胞质内含大量黏液颗粒,细胞器分布于黏液颗粒团之下的胞质中。细胞间隙宽大明显,有利于黏膜免疫细胞出入上皮。小肠和大肠均未见腺体分布。  相似文献   
3.
将健康的活体牛蛙、中华鳖的肾上腺、甲状腺取出,用Bouin氏液固定,包埋,切片,H-E染色法染色。比较观察后发现:牛蛙的肾上腺由成堆的细胞小体和管状体构成,中华鳖则由皮质和髓质构成,两者有明显的区别。但甲状腺牛蛙和中华鳖都是由滤泡组成,滤泡周围由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网状纤维构成,其间充满均质状的胶体物质。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中华鳖红底板病的流行病学,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菌体DNAGC mol%的测定以及毒性试验等,确定了致病菌为气单胞菌属;通过药敏试验及生产实践,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孵卵温度与中华鳖性别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的孵化温度孵化同一批中华鳖受精鳖卵,于相同条件下饲养150天后鉴定它们的性别。结果表明在32℃条件下孵化的中华鳖雄性比例达到72.1%,而在27℃条件下孵化的中华鳖雄性比例则只有42.3%。由此证明:通过人为控制孵化温度可以决定中华鳖的性别比例,其结论是孵化温度较高,则雄性比例较大。该结论为有目的地人为决定中华鳖性别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江苏南京和浙江绿兴中华鳖的染色体组型。结果表明,两者核型完全一致,均为2n=66(4M+8SM+165+38m),NF=78,核型模式为6+8+19,通过对两者比较发现,两者绝对长度与相对长度均有差异,南京中华鳖第5对SM染色体为大型染色体中最小的,而绍尖中华鳖第5对SM染色体第1对T染色体等大;另外,两者臂比指数也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中华鳖脾脏的显微与亚显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对中华鳖脾脏的显微结构、某些组织化学特性和亚微结构进行了研究,脾脏被膜较薄,小梁少而细,实质由白髓和红髓相间排列组成,前者包括椭球周围淋巴鞘(PELS)和动脉罱淋巴鞘(PALS),未见淋巴小结。  相似文献   
8.
诺氟沙星对中华鳖消化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口灌3种剂量的诺氟沙星(0.2mg/kg,2.0mg/kg,20.0mg/kg)后中华鳖消化道内好氧和兼性厌氧细菌的数量及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每千克鳖体重口灌剂量为0.20mg时,细菌数量的变化幅度不大,口灌2.0mg和20.0mg时,消化道中细菌数量明显减少,但灌服不同剂量时,细菌数量下降的幅度及恢复用药前水平所需的时间是不同的。用药后,消化道中的优势菌群构成并没有改变,但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大,各优势菌群的比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中肠杆菌(Enterobaoteriaceae)的比例升高,气单胞菌(Aeromonas)和弧菌(Vibrio)则相应下降。  相似文献   
9.
中华鳖脾脏白髓的组织结构与组织化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光镜、透射电镜和组织化学反应对中华鳖脾脏白髓的结构和组化特性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结果表明:白髓不规则地散布于脾脏红髓之间,由椭球周围淋巴鞘(PELS)和动脉周围淋巴鞘(PALS)两部分组成,小淋巴细胞为主要细胞成分,PELS约占90%,且其横切面较大,淋巴细胞排列密集,ANAE阳性淋巴细胞占优势,以椭球为中心,有一圈辐射状排列的长椭圆形特殊细胞和有小分支的网状纤维束,该特殊细胞嗜伊红,ANAE强阳性,AKP阴性,椭球壁上或内皮细胞之间可见淋巴细胞穿越,椭球壁AKP阳性。PALS较薄,淋巴细胞的排列亦松散,其中嗜派若宁细胞含量较多。动脉管壁AKP阴性。PELS周围有边缘区环绕,而PALS周围缺乏边缘区。未见淋巴小结.白髓的浆细胞有两种:一种细胞为粗面内质网呈板层状相迭排列,另一种细胞为大小不一的囊泡状。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