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8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44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6篇
  4篇
综合类   400篇
农作物   19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1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3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謇与袁世凯的交往长达三十余年,他从最初的相识荐袁、拥袁合作、相互借重到后来的分离,张謇曾幻想依靠袁世凯实现自己“实业救国”的抱负,却以失败而告终。二人分分合合,充满波折的交往过程反映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与坎坷。  相似文献   
2.
从明中晚期到鸦片战争前后的本体论学说主要表现为对宋明道学本体论的批评和对新的本体论形态的探求。犹如西方哲学史中本体论的现当代转化一样 ,思想家们在扬弃“道”、“理”、“心”等僵化的本体过程中 ,力图对相当于海德格尔的“此在”的“主体”进行界定。他们不把本体当作圆满的先验预设 ,认为道德学首先应该使自身成为知识学。这种本体论思想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本体思想的近代转化  相似文献   
3.
孙启忠  柳茜  李峰  徐丽君  陶雅 《草业学报》2018,27(10):204-214
苜蓿被《救荒本草》《本草纲目》《群芳谱》和《农政全书》以及明皇帝实录与方志等经典要籍所记载,充分体现了苜蓿在明代的重要性、研究的普遍性和种植的广泛性。本研究以记载明代苜蓿的相关典籍为基础,应用植物考据学原理和方法,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对明代苜蓿种植分布与状况、植物生态生物学特性、栽培管理和利用方式等进行尝试性研究考查。结果表明,明代在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北京、甘肃和宁夏等省均有苜蓿种植,其中以“三晋为盛,秦、鲁次之,燕、赵又次之”。在苜蓿植物学、生态生物学研究方面成绩显著,对苜蓿植株形态、花色及其着生部位、荚果种子形状的精准描述已达到现代植物学的水准。同时,对苜蓿的轴根性也有一定的认识,记载其根的形态与黄芪的根相类似。在明代出现了紫花和黄花2种苜蓿的记载;主张苜蓿与荞麦混作,并利用苜蓿的肥田能力,将苜蓿纳入了轮作制度中;提倡7、8月种苜蓿,一年三刈,种子田一刈;苜蓿3年后生长进入旺盛期,7、8年后衰退垦去。在苜蓿饲用方面明代王象晋提出了最佳利用时期,即“苜蓿花时,刈取喂马牛,易肥健食”。同时,在苜蓿的食用、药用等方面人们利用得更加具体有效。此外,苜蓿还可做贡品。  相似文献   
4.
敦煌佛爷庙湾西晋早期墓出土的白象画像砖,是佛教在当时被视为一种神秘性方术而存在的现实表现。本文对敦煌西晋画像所绘“白象”形象进行溯源,认为画像砖上的六牙白象应该是中国早期佛教朝着神秘主义方向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5.
武威汉代医简是一批中医药方的出土文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汉末年的中医方剂情况。文章分析了这批医简中的四则药方的药理,并与时代稍后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作对比,以此说明该药方对后世中医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浅释《园冶》的古典园林设计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辉 《广东园林》2007,29(2):5-6
本文试从构园总格、择址立意、造景之法、哲学取向等四个方面,对《园冶》进行阐释,指出《园冶》的设计理念对当前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国时期临汾地区旱灾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临汾地区清末民国时期洪涝灾害变化规律及与气候变化关系等问题,恢复历史时期气候特征,通过对临汾地区历史资料的统计整理,利用数理方法对其旱灾频次、等级序列特点、时间变化以及成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840—1949年临汾地区的旱灾共计54次,平均每2年就发生一次。其中Ⅱ级以上旱灾比重高达66.7%,表明这110年间受灾程度严重。清末旱灾频率比民国时高出约19%,尤以Ⅲ级旱灾最为明显。这两个时期都属旱灾多发期,且Ⅳ级旱灾较多。全年或跨年大旱与特大旱灾指示当时年降水量多低于332.7mm。气候冷干、暖干化以及厄尔尼诺等极端气候事件是影响旱灾频发的气候大背景;当年降水大幅减少是引发(特)大旱灾的主要原因。人地矛盾突出、毁林围湖开荒等对大自然无节制的开发也加剧了旱灾频发、灾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原美草莓重茬病防治剂对草莓矿质元素利用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试验研究了原美无公害草莓重茬病防治剂和溴甲烷两种药剂对重茬草莓矿质元素吸收利用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药剂使土壤中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Fe2+、Mn2+、Cu2+、Zn2+、Ca2+、Mg2+矿质元素含量发生变化;溴甲烷处理土壤使草莓根系中全氮、Fe2+、Mn2+、Cu2+、Zn2+、Ca2+、Mg2+,叶片中全磷、全钾、Fe2+、Mg2+和果实中全磷、Fe2+、Mn2+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原美防治剂处理土壤使草莓根系中全磷、Mn2+,叶片中全钾、Mg2+和果实中Ca2+的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对其他元素的影响规律不明显。草莓重茬病的发生可能与土壤中Fe2+、K+、Cu2+等矿质元素含量过低有关。用原美防治剂A3(150 g/m2)处理防治重茬病效果最好,完全可以取代用溴甲烷防治草莓重茬病。  相似文献   
9.
以秦陵铜车马及秦俑坑出土的实战兵器为典型,结合先秦时期重要的科技著作《考工记》,分析探讨了秦代机械设计中的科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也是自然环境相对较好的一个时期。唐代森林保护与植树造林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政府既设有林业职官又颁布护林法规典章,还积极组织造林活动。这些都值得当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