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4篇
畜牧兽医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试验采用了酸、碱、有机试剂、植物激素、热水浸泡、超声波以及擦破种皮等11种方法对4种野生草种进行处理。结果表明:所有方法处理对马唐的种子萌发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野豌豆种子在擦破种皮处理下,发芽率从1.11%提高到96.67%,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他处理对野豌豆种子发芽率均无明显影响(P0.05);香附子和稗草种子在20%NaOH的方法处理下,发芽率分别从10%和2.22%提高到86.67%和58.33%,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此外,1 000mg/L赤霉素浸种处理也可极显著提高香附子种子的发芽率(P0.01)。其他方法处理对香附子和稗草种子发芽率均无明显影响(P0.05)。不同野生草种的休眠特性不同,试验选用的马唐种子无休眠性;野豌豆种子需物理破皮;20%的NaOH和1 000mg/L赤霉素处理可打破香附子种子休眠;20%的NaOH处理能打破稗草种子休眠。  相似文献   
2.
3种冬青属植物种子解休眠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具有长期休眠特性的3种冬青属Ilex树种铁冬青Ilex rotunda,冬青Ilex chinensis和全缘冬青Ilex integra种子,以无休眠的小果冬青Ilex micrococca种子为对照,开展低温层积过程中种子内含物质量分数、酶活性和内源激素质量分数等生理变化研究,以揭示冬青属种子休眠的可能生理机制。测定结果表明,铁冬青、冬青和全缘冬青种子在低温层积过程中代谢活跃,脂肪质量分数不断下降,淀粉和还原糖质量分数明显增加;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增强,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明显降低;脱落酸(ABA)质量分数大幅降低,赤霉素(GA3),生长素(IAA)和玉米素核苷(ZR)质量分数及与ABA的比值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低温层积前后的比较发现,铁冬青、冬青和全缘冬青种子ABA质量分数由层积前高于到层积后低于小果冬青,而GA3 /ABA比值从层积前低于到层积后高于小果冬青,这可能是解除其种子休眠的原因之一。测定结果还发现铁冬青和冬青种子在解休眠过程中生理变化较为一致,而与全缘冬青则有一定差异,这与铁冬青和冬青两者亲缘关系较近有关。图1表2参13  相似文献   
3.
稗草休眠特性及其解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稗草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休眠特性及其解除方法。结果表明,稗草种子在成熟后都将进入休眠,不同环境条件下其休眠期不一样。2004年7月采集的稗草种子在地下贮存条件下5个月就能打破休眠,且持续6个月一直处于休眠解除状态。室内常温条件下需12个月才能打破休眠,而冰箱中贮存12个月不能解除稗草种子的休眠。1 000.0 mg/L赤霉酸浸泡240 h和硫酸浸泡10-20 min均能解除稗草种子的休眠,但其他处理不能有效解除稗草种子的休眠。  相似文献   
4.
低温引发处理过程中三尖杉种子生理变化及产地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对低温引发处理反应差异显著的贵州黎平、福建明溪和四川盐源3个产地的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种子,设置不同的低温引发处理,研究它们在低温引发处理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及产地差异。结果表明,经低温引发处理后上述3个产地种子发芽率差异巨大,分别为30.86%,9.90%和1.91%,而在不同处理中则以10d冷藏引发处理的种子发芽率较高。三尖杉种子在低温引发处理过程中代谢活跃,脂肪和淀粉质量分数不断下降,氨基酸质量分数大量增加,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增强。低温引发处理效果较好的福建明溪产地种子,其胚乳脱落酸(ABA)质量分数在处理前较高,处理后则显著降低,赤霉酸(GA3)/ABA变化较小或略有提高,这可能是解除该产地种子休眠的原因之一。四川盐源三尖杉种子在低温引发处理前胚乳ABA质量分数很低、GA3/ABA较高,但不能发芽,而在低温引发处理后种子胚乳ABA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或有较大幅度的升高,说明另有原因控制其种子的休眠。四川盐源三尖杉种子对低温引发处理反应较小,应与它长期适应冬暖气候有关。此外,福建明溪三尖杉种子直接沙藏种子发芽率较低似与种子胚乳ABA水平较高有关。表5参8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探讨H2O2代谢与果树芽自然休眠解除的关系,检测了人工破眠过程中‘曙光’油桃芽内H2O2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选用的人工破眠处理分别为50℃高温(HT)处理、单氰胺(HC)处理和TDZ(TDZ)处理。结果表明,50℃高温和单氰胺效果相似,都能显著打破芽深休眠,并且抑制芽内CAT活性,引起H2O2含量增加,但2个处理对POD活性的影响都不大。TDZ打破深休眠的效果较差,对芽内H2O2含量、CAT活性、POD活性均未表现出显著影响。CAT活性抑制和H2O2积累可能是50℃高温和单氰胺打破自然休眠作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在日光温室油桃栽培的生产中,升温前后的1—2d或升温当天,应用含50%单氰胺的果树破眠剂2号喷布早红2号油桃枝条,结果表明,喷布60倍液果树破眠剂催芽,可提前萌芽10—12d,果实成熟提早9-10d,并且使油桃开花整齐,花期集中,使果实成熟均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