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6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251篇
林业   31篇
农学   51篇
基础科学   296篇
  466篇
综合类   163篇
农作物   12篇
畜牧兽医   27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13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冬小麦农田蒸散估算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田间试验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影响冬小麦农田蒸散的气象、生物学特性和土壤水分等因素,选用蒸发力、冬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和相对有效土壤湿度建立了新疆冬小麦农田蒸散估算模型,并且检验了该模型的计算效果。  相似文献   
2.
Plants are often subjected to periods of water stress. There are little data examining the effect of water stress on the forage species Plantago lanceolata and Cichorium intybus. In two pot experiments with P. lanceolata and C. intybus, morphological responses under optimum, dry, and very‐dry water treatments with weekly, fortnightly and 3‐weekly defoliation intervals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under optimum and very‐dry water treatments were measured. A third experiment compared the rooting depths of P. lanceolata and C. intybus under field condition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both P. lanceolata and C. intybus can survive and continue to grow under water stress conditions with the main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pecies being attributable to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root mass, taproot diameter and shoot mass fraction) rather than differences at a physiological level. Overall, the results suggest plantain may be more productive under moderate drought due to its greater shoot mass fraction, whereas chicory may be more productive and persistent under severe drought due to its greater root mass, taproot diameter and root depth under field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3.
利用东北农作区58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基于Simulation of Evapotranspiration of Applied Water(SIMETAW)模型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农作区春小麦生育期内作物需水量(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c)和灌溉需要量(Evapotranspiration of applied water,ETaw),以及典型站点春小麦的灌溉需求指数(Irrigation demand index,IDI)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东北农作区日平均温度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降水量下降趋势不明显,平均太阳辐射及作物蒸散量呈显著下降趋势。春小麦生育期作物需水量和灌溉需要量呈下降趋势,其分布均表现为西多东少。50年来春小麦作物生育期需水量下降主要集中于松辽及兴安岭南部地区,东部地区变化趋势不明显;生育期灌溉需要量下降集中于松辽及兴安岭地区,三江平原地区略有增加,长白山地区多年保持平稳。  相似文献   
4.
刘佳茹  赵军  王建邦 《草业科学》2021,38(3):419-431
祁连山地区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降水量少,区域内部生态环境脆弱。全球气候变暖及经济发展,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影响。本研究通过研究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以及对干旱的响应,为生态环境改善和减轻干旱影响提供依据。本研究基于MOD13Q1遥感数据以及气象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Thornthwaite方法、趋势分析法、Hurst指数和相关分析法,计算得到2001?2016年祁连山地区FVC和表示干旱的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rtranspiration index,SPEI),分析FVC和SPEI时空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趋势,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1)2001?2016年祁连山地区FVC整体呈增长趋势,2001年FVC最低,2011年FVC最大,季节变化明显,夏季FVC最高;空间上,祁连山地区FVC整体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年均值为0.4522,区域差异明显,绝大部分区域FVC呈增加趋势;2)近16年,祁连山地区FVC改善的区域占77.13%,退化的区域占22.87%;FVC未来变化趋势负向特征强于正向特征,持续改善的面积为28.10%,由改善到退化的面积最大为49.23%,需要加大力度对这些区域进行关注和保护;3)祁连山地区绝大多数地区处于湿润状态,中段和东段部分地区处于轻度干旱;不同时间尺度上,年际SPEI均呈现干旱化加强趋势,总体上2001?2016年祁连山地区干旱化程度呈降低趋势,气候向好的方向发展;4)年尺度上祁连山地区SPEI与FVC呈正相关关系,季节尺度上夏季FVC对SPEI干旱程度响应最明显,春季和秋季次之,说明FVC与SPEI间相关显著性越高,响应也就越明显。  相似文献   
5.
为准确估算气象资料短缺地区参考作物腾发量,构建了一种基于HHT变换的PSO-LSSVM耦合模型,并利用新疆和田气象站2000—2009年单日数据做训练、双日数据做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估算ET0方法明显优于常规的PSO-LSSVM和GRNN,预测精度较二者分别提高了15.7%~85.6%和15.8%~93.7%;该方法预测ET0的气象要素重要性为RsTmaxTminRHWn,利用该方法对气象要素组合为Tmax/Tmin/RH/Wn、Tmax/RH/Wn、Tmin/Wn、Wn条件下的ET0预测,MSE分别为0.407、0.185、0.149、0.135,说明该方法可以很好地估算资料缺失地区ET0。  相似文献   
6.
王艳阳  魏永霞 《节水灌溉》2015,(3):52-54,58
参考作物腾发量(ET0)是计算作物需水量的关键,是进行农田水分管理和灌溉预报的主要参数。但不同ET0计算方法的结果存在明显差异。用能力统计量Z比分数,对FAO56Penman-Monteith、Hargreaves-Samani、Irmark-Allen拟合和Priestley-Taylor四种常用ET0计算方法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计算结果精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Priestley-Taylor与FAO56Penman-Monteith方法的计算结果在精度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与有关文献结果相吻合,其中前者精度略佳。且Z比分数参数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小,计算简便、适用性强,克服了常规方法公式繁杂、编程实现困难的缺点,说明Z比分数法能够更好地适用于ET0计算方法的优选。研究结果可为农业水土工程领域有关参数计算与测定方法的优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华北冬小麦-夏玉米农田水分动态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冬小麦-夏玉米连作是华北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模式。根据华北季节性冻土区的特点,将全年划分为作物生长期与越冬期,分别建立了作物生长条件下农田水分运移模型、冻融条件下土壤水热运移模型。前一模型主要包括参照腾发量计算、腾发量分配、作物根系吸水、土壤表面蒸发、土壤水分特征参数和土壤水分运动等子模型;后一模型主要包括冻土水热耦舍迁移、地气水热交换等子模型。应用以上模型对冬小麦-夏玉米连作条件下的土壤水分过程进行模拟,根据北京永乐店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模拟了不同降水水平年、不同灌溉处理下的农田灌溉制度及土壤水分过程,分析了降水、灌溉对农田蒸散、土壤水利用、深层渗漏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基于气温预报和神经网络的参考作物腾发量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ANN)逼近气象因子-参考作物腾发量ET0函数关系,以天气预报中的最高和最低气温为输入进行短期ET0预报。收集了南京站实测的2010年7月1日至2013年7月7日逐日气象数据和2012年7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逐日对未来7d的气象预报数据,以最高、最低气温及相应的日序数为3个输入因子,ET0为输出建立一个包含一个隐含层的3层BP网络,以2010年7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实测气象数据及通过FAO-56PM公式计算的ET0进行网络,以2012年7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实测气象数据及通过FAO-56PM公式计算的ET0进行网络验证。将2012年7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逐日对未来7d的气象预报中的最高、最低气温输入训练及验证后的网络,得到2012年7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逐日对未来7d的ET0预报值,并与FAO-56PM公式计算的ET0值进行比较以验证预报精度。结果表明,预见期1~7d内,预报的ET0和计算的ET0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预报精度随着预见期的增加而降低;平均准确率(±1.5mm/d以内)达88.08%,相关系数为0.77,均方根误差为1.28mm/d,显示出了较高的预报精度。在局部时间段内出现的ET0,PM和预报ET0的较大差别的原因是该时段内的ET0更多地受到除了日最高和最低气温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提出的方法 ET0预报,随着气象预报准确度的提高,可实现较为精确的ET0预报。  相似文献   
9.
日光温室作物蒸发蒸腾量的计算方法研究及其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FAO推荐计算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的Penman-Monteith(缩写为P-M)公式,在日光温室微气候的条件应用作了详细的分析。将P-M公式分为2个部分,即辐射项(ETrad)和空气动力学项(ETaero),推导出了计算温室内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的P-M修正公式,解决了P-M公式假定温室内风速为“0”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并根据2004年和2005年温室内实测气象数据和水面蒸发对其进行了验证,通过相关分析得出用修正后的P-M公式计算作物蒸发蒸腾量比FAO推荐的P-M公式计算值误差小、精度高。建议在日光温室里使用修正后的P-M公式计算参考作物的蒸发蒸腾量。  相似文献   
10.
The applicability of commercially available remote sensing instrumentation was evaluated for site-specific management of abiotic and biotic stress on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grown under a center pivot low energy precision application (LEPA) irrigation system.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in a field where three irrigation regimes (100%, 75%, and 50% ETc) were imposed on areas of Phymatotrichum (root rot) with the specific objectives to (1) examine commercial remote sensing instrumentation for locating areas showing biotic and abiotic stress symptomology in a cotton field, (2) compare data obtained from commercial aerial infrared photography to that collected by infrared transducers (IRTs) mounted on a center pivot, (3) evaluate canopy temperature changes between irrigation regim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lint yield with IRTs and/or IR photography, and (4) explore the use of deficit irrigation and the use of crop coefficients for irrigation scheduling. Pivot-mounted IRTs and an IR camera were able to differentiate water stress among irrigation regimes. The IR camera distinguished between biotic (root rot) and abiotic (drought) stress with the assistance of groundtruthing. The 50% ETc regime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canopy temperatures than the other two regimes, which was reflected in significantly lower lint yields when compared to the 75% and 100% ETc regimes. Deficit irrigation down to 75% ETc had no impact on lint yield, indicating that water savings were possible without reducing yie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