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2篇
综合类   9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金平  郑芳圆 《植物保护》2011,37(6):172-176
草莓褐色轮斑病近年越来越严重,尤其在草莓育苗阶段。从草莓发病叶片、匍匐茎上分离得到病原菌,对病原菌进行形态特征观察、生物学特性研究、ITS序列分析以及室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Sphaeronaemella fragariae。该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范围是25~28 ℃;适宜pH为6;在供试的几种碳、氮源中,最适的碳源是蔗糖,最适的氮源是酵母浸出液。在供试的9种药剂中,以咪鲜胺1 000倍液对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2.
草莓炭疽菌初期侵染过程显微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草莓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agariae)在侵染草莓叶片过程中病原菌的侵染致病过程,为防控草莓炭疽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草莓炭疽菌绿色荧光蛋白标记菌株LC0220-7GFP的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离体健康草莓叶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病原菌的侵染过程及侵染结构.[结果]接种6~9 h为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高峰期,接种9 h约90.00%的分生孢子已萌发;接种12~24 h为侵染结构形成高峰期,接种24 h约70.00%的芽管顶端产生附着胞并形成侵染钉开始侵染草莓叶片表皮细胞,有少量的菌丝开始直接侵染叶片表皮细胞,同时在寄主上表皮上有少量的附着枝形成;接种48 h为菌丝形成高峰期,菌丝大量形成并沿着表皮细胞延伸成网络状,叶片开始出现零星病斑;接种7296 h为分生孢子盘形成高峰期;接种96~120 h为产孢高峰期,接种96 h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大部分病原菌完成一个侵染循环;接种144 h形成典型的炭疽病斑.[结论]草莓炭疽菌通过产生附着胞侵入或直接侵入草莓叶片表皮细胞,使草莓叶片发病,形成典型的炭疽病斑.  相似文献   
3.
齐永志  苏媛  王宁  甄文超 《园艺学报》2015,42(10):1909-1918
以‘丰香’(Toyonoka)和‘土特拉’(Tutela)草莓品种为试材,利用石蜡切片技术研究了在自毒物质对羟基苯甲酸胁迫下,尖孢镰刀菌草莓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fragariae)侵染根系引起的组织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对羟基苯甲酸胁迫下,尖孢镰刀菌菌丝在‘丰香’和‘土特拉’根系中的侵染速率明显加快,对根系表皮、皮层、中柱薄壁细胞及导管壁结构的破坏程度也明显加重,且对‘丰香’的破坏程度明显重于‘土特拉’。对羟基苯甲酸胁迫显著提高了‘丰香’和‘土特拉’根系组织含菌丝导管的比例,分别为22.5%和15.8%;但‘土特拉’根系含胶状物导管的比例为26.3%,明显高于‘丰香’(16.3%)。在对羟基苯甲酸胁迫下,‘土特拉’根系组织产生胶状物比‘丰香’早。‘土特拉’单独接菌处理根系内含有侵填体导管的比例为1.6%,明显高于‘丰香’单独接菌处理和对羟基苯甲酸胁迫下‘土特拉’接菌处理(1.0%和1.2%)。对羟基苯甲酸胁迫下接种尖孢镰刀菌可明显加重草莓根系组织受损程度,且‘丰香’枯萎病发生较重。  相似文献   
4.
采用菌丝生长抑制和分生孢子萌发抑制的试验方法,以草莓枯萎病菌为靶标病原菌,研究了江苏省内运行稳定的21个大型沼气工程的沼液及其无菌滤液对草莓枯萎病菌的生长抑制特性。结果表明,所有沼气工程的沼液对草莓枯萎病菌的菌丝生长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不同运行年限的沼气池沼液以及不同发酵原料的沼液对草莓枯萎病菌的抑制效果均无显著差异,但不同贮液阶段的沼液对其抑菌效果影响显著。沼液的无菌滤液对草莓枯萎病菌菌丝的生长没有抑制作用;沼液及其无菌滤液对草莓枯萎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猪粪沼液及其无菌滤液对草莓枯萎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好于牛粪沼液。沼液对生产上常见的5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有显著差别。沼液中的拮抗微生物是沼液抑菌防病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5.
探究棘孢木霉GYSW-6m1对草莓炭疽病的生防机制、盆栽防治效果及其促生作用,为筛选用于草莓炭疽病绿色防控的高效生防菌提供资源及应用技术。采用平皿培养法、显微镜观察法和盆栽灌根法测定了棘孢木霉GYSW-6m1对草莓炭疽病的生防机制、盆栽防效及其对草莓幼苗的促生效果。结果显示,棘孢木霉GYSW-6m1对草莓炭疽菌LC0220具有较强的竞争、抗生和重寄生作用,菌株GYSW-6m1能迅速占领营养空间,对峙培养3、5和7 d对病菌LC0220抑制率分别为68.06%、71.03%和79.03%,病菌LC0220在含有菌株GYSW-6m1发酵代谢产物平板上培养3、5和7 d抑菌率分别为79.18%、75.81%和76.13%,菌株GYSW-6m1挥发代谢物对病菌LC0220菌丝生长几乎没有抑制作用,菌株GYSW-6m1菌丝可通过接触、缠绕和穿透病菌LC0220的菌丝并引起菌丝消解断裂。菌株GYSW-6m1对草莓炭疽病具有较好的盆栽防治效果,处理LC0220+GYSW-6m1防效最显著,防效高达87.23%,处理GYSW-6m1(3 d)+LC0220和LC0220(3 d)+GYSW-6m1防效分别为52.72%和44.76%。棘孢木霉GYSW-6m1对草莓幼苗具有明显的促生效果,株高、根长、植株总鲜重和植株总干重均显著增加,促生率分别为7.96%、10.42%、22.54%和34.21%。棘孢木霉GYSW-6m1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生防资源用于草莓炭疽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实用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6.
河北草莓上发现春矮线虫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 ̄1994年对河北省草莓线虫病进行了普查。多次从保定市东郊草莓田内的丽红、九能早生品种上分离得到同一种滑刃线虫。经研究发现这种线虫与Christie(1942年)原始报道的Aphelenchoides fragariae在形态上相同或相似。故将其鉴定为草莓芽线虫。本文报道该线虫病害的症状及病原线虫的形态测计特征。  相似文献   
7.
采用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试等传统的细菌鉴定方法和16srDNA碱基序列测定等现代的细菌鉴定方法鉴定草莓细菌叶斑病菌株。结果表明:该菌株可利用的碳源有葡萄糖、乳糖、麦芽糖、蔗糖、D-海藻糖、淀粉、甘露醇、肌醇、L-缬氨酸、L-精氨酸。硝酸盐还原试验为阳性,淀粉水解阴性,明胶水解阴性,油脂水解阴性,精氨酸双水解酶阳性,接触酶阳性;鉴定该菌株为草莓黄单孢菌(Xanthomonas fragariae)。  相似文献   
8.
9.
抗戊唑醇草莓枯萎病菌ZY-W的诱导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诱导获得草莓枯萎病菌对戊唑醇的抗性菌株,并比较敏、抗菌株在生物学特性方面的差异。【方法】在含戊唑醇PDA平板培养基上,对草莓枯萎病菌进行逐代处理,以诱导其抗性菌株;利用菌落直径测定法测定抗性菌株对其它一些杀菌剂的交互抗性,及其与敏感菌株之间生物学特性差异。【结果】敏感菌株选育至36代,对戊唑醇的抗性达34.22倍,抗性能够稳定遗传;抗戊唑醇菌株对三唑酮等7种药剂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交互抗性;抗性菌株与敏感菌株的适宜生长温度均为25℃,适宜pH值为9;敏、抗菌株在不同碳、氮源中,菌丝生长与产孢趋势有所不同。【结论】草莓枯萎病菌在环境中容易形成戊唑醇抗性群体,抗性风险较高,生产中需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0.
草莓滑刃线虫是一种重要的叶和芽寄生线虫,可侵染多种重要花卉、经济作物,被列入我国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目前,草莓滑刃线虫的鉴定以形态学鉴定为主,但一线口岸常分离不到雌虫,鉴定困难。本研究采用形态特征和分子特征相结合的方法对草莓滑刃线虫进行鉴定:对鸢尾种苗中截获的滑刃属线虫群体雌虫、雄虫进行形态观察和形态测计并与已报道文献进行比较;PCR扩增该群体的rDNA-ITS区并测序,构建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进化树;采用草莓滑刃线虫特异引物对该群体DNA样本进行扩增。结果表明:该群体与草莓滑刃线虫俄罗斯种群的测量值相接近;系统进化关系分析显示,该群体与NCBI公布的草莓滑刃线虫均处于同一进化支;采用草莓滑刃线虫特异引物PCR扩增可产生片段大小为169 bp的目的条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