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1篇
农学   44篇
基础科学   1篇
  8篇
综合类   192篇
农作物   33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23篇
植物保护   1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决马铃薯致病疫霉侵染马铃薯导致其死亡,进而造成马铃薯单位种植产量低的问题。本文从拮抗菌入手,归纳分析细菌类拮抗菌中的主要拮抗菌中芽孢杆菌、假单胞菌和粘细菌对马铃薯致病疫霉的抑制作用。同时,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在拮抗菌应用方面,可以采用多对一的新型平板对峙筛菌模式来模拟复杂条件下拮抗菌的拮抗作用,以期得到稳定的拮抗菌;并指出应从定植能力和根际微生物影响方面对拮抗菌实际应用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此外,提出未来对拮抗菌抑制马铃薯致病疫霉的探究应从表型层面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层面,以期能成功从源头找寻抑制马铃薯致病疫霉的答案。  相似文献   
2.
Genotypic variation among 32 single-zoospore isolates (SZI) of Phytophthora infestans , derived asexually from two hyphal-tip parental isolates (PI-105 and PI-1) of the US-8 genotype, was assessed with 80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primers and 18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c DNA (AFLP) primer pairs. In previous investigations, the SZIs from parental isolate PI-105 showed high levels of virulence variability and were differentiated into 14 races, whereas the SZIs from PI-1 showed identical virulence to the parent. The purpose of this investigation was to determine if phenotypic variation observed among SZIs of P. infestans could be detected at the DNA level in these isolates. Polymorphism was detected with 51 RAPD primers and with all 18 AFLP primer pairs in PI-105 SZIs. In SZIs from PI-1, polymorphism was also detected with 25 RAPD primers and 17 AFLP primer pairs. Cluster analysis using the 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averages (UPGMA) separated the SZIs from parent PI-105 into six virulence groups, 11 RAPD groups and three AFLP groups. Cluster analysis of PI-1 SZIs, which all belong to the same virulence group, differentiated them into four RAPD groups and six AFLP groups. No close correlation among RAPD, AFLP and virulence groups could be established within the two progenies of SZIs.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there is a considerable level of inherent genetic variability among SZIs derived asexually from the same parental isolate.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and implications of this genetic variati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3.
 从云南省陆良县、建水县和南涧县采集2000年秋播的马铃薯晚疫病标本,分离获得124个致病疫霉菌株,连同1999~2000年分离自昆明、曲靖等地的春播马铃薯晚疫病的10个菌株共134个,采用常规技术对这些菌株进行了交配型、抗药性及生理小种的研究。交配型测定结果为:陆良县的18个菌株中有3个为A2交配型,其余15个菌株为A1交配型,建水县和南涧县的106个菌株及昆明、曲靖1999~2000年的10个菌株都是A1交配型。测定了83个菌株对瑞毒霉(metalaxyl)和烯酰吗啉(dimethomorph)的抗药性,结果有12.0%的菌株对瑞毒霉表现抗性,16.9%表现中抗,71.1%表现敏感,其中陆良、昆明和曲靖的抗瑞毒霉菌株的比例大于建水和南涧的抗药性菌株的比例;所测定的83个菌株都对烯酰吗啉表现敏感。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云南晚疫病菌为3.4、0、3和4生理小种,分别占鉴定菌株总数的48.0%、32.5%、15.6%和3.9%。但南涧仅发现3.4和0小种,而昆明有0、3、3.4和4小种,陆良有0、3和3.4小种,可见昆明和陆良地区的晚疫病菌生理小种比南涧地区的生理小种的组成更趋多样。  相似文献   
4.
大豆疫病的种子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用不同浓度的瑞毒锰锌、杀毒矾和克露进行大豆种子处理试验,结果表明,500ppm瑞毒锰锌对大豆疫病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而用杀毒矾以种子重量0.4—0.5%的剂量闷种,能显著地抑制大豆疫霉菌的侵入  相似文献   
5.
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影响马铃薯生产的第一大真菌病害.通过致病疫霉基因组开发微卫星标记,旨为致病疫霉群体遗传结构研究提供更系统、有效的标记.利用软件SciRoKo和ClustalX对致病疫霉基因组中微卫星序列长度≥25 bp的适合标记开发的位点及两端序列进行筛选.然后在这些位点的两端序列上设计专一性PCR扩增引物,选择9株致病疫霉菌对引物的专一性和微卫星的多态性进行检测.最后利用40株不同年份和地理来源的致病疫霉菌株对可行性微卫星标记进行等位基因数的确定及其多态性评估,然后选取部分标记对40株致病疫霉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获得了33个具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占开发总数的28.7%,其多态信息含量(PIC)值都在0.164~0.614之间,其中PIC≥0.5的标记有7个,0.25 <PIC<0.5的标记有25个,PIC≤0.25的有1个.发现致病疫霉微卫星基因型与其交配型及地理来源有一定相关性,与甲霜灵敏感性不相关.本研究开发出一批具有多态性微卫星标记,为致病疫霉群体遗传学研究机理提供更多多态性高,稳定性强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北方一季作区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对氟吡菌胺抗性发生动态,2012~2016年自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区采集分离到马铃薯晚疫病菌520个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供试菌株对氟吡菌胺的敏感性,并以茎叶喷雾法评价9种生产上常用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是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该病原菌在侵染马铃薯过程中分泌大量RxLR型效应子,但目前绝大多数RxLR效应子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成功克隆了致病疫霉菌的一个RxLR效应子PITG_16427.2,在本氏烟中瞬时表达PITG_16427.2,发现该效应子能够抑制6种激发子(INF1、PsojNIP、BAX、SIF2、Avh238、Avh241)激发的植物免疫反应。进一步研究发现,效应子PITG_16427.2在晚疫病菌侵染马铃薯早期上调表达。在15个致病疫霉菌株和3个同属菌株中克隆该基因,克隆到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超过93%的同源基因,这些同源基因均能在本氏烟中抑制INF1和Avh241引起的HR,揭示了该效应子在病原卵菌中序列和功能的高度保守性。在本氏烟和马铃薯感病品种Désirée中瞬时表达PITG_16427.2,发现该效应子能够显著促进晚疫病菌的侵染。通过qRT-PCR方法检测发现,乙烯信号的相关基因ERF1显著上调,而水杨酸信号相关基因PR1b显著下调,表明PITG_16427.2在晚疫病菌侵染过程中可抑制寄主的SA信号途径,促进晚疫病菌侵染。因此,RxLR型效应子PITG_16427.2是致病疫霉菌中一个重要的侵染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8.
SSSSSS 【 】 选用了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等6种药剂开展马铃薯晚疫病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500g/hm2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为77.4%;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375g/hm2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效次之,防效为73.6%。  相似文献   
9.
在大田辣椒上接种两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和(Glomus etunicatum)。两种处理的单株产量比对照都有显著提高,其中G.etunicatum的单株产量增加了116.4%,疫霉病发病率降低了41%。  相似文献   
10.
致病疫霉拮抗菌筛选及复合发酵液的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为了利用微生物源活性物质控制马铃薯晚疫病,对显著抑制致病疫霉菌丝生长的拮抗微生物进行了筛选,并研究其单一发酵液和复合发酵液对致病疫霉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从36种微生物中筛选出了16种对致病疫霉菌丝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的微生物,其中B3282(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A32810(放线菌)这3种微生物的抑菌率均在70%以上;A4228、A32912、A5253和A32914等4种放线菌的抑菌率均在60%以上。对36种微生物单一发酵液的抑菌试验表明:仅白菜黑斑病菌、梨黑斑病菌和A32914的发酵液对致病疫霉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抑菌率分别为80.51%、70.20%和48.91%;进一步将36种单一发酵液两两复合后发现,部分复合发酵液表现出了明显的增效作用,其中抑菌率最高及增效作用最强的是梨黑斑病菌和白菜黑斑病菌浓度为10 mg/ mL的复合发酵液,抑菌率达90.3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