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9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1.
根据严重段塞流4个阶段的特点,针对L形立管系统不稳定流建立了一维准平衡态简化计算模型,其忽略摩阻和加速度的影响,立管中气相穿透过程应用漂移流模型。气相穿透、气液喷发阶段采用特征线方法求解,并引入气相密度偏移修正过程,能够对典型严重段塞流和液塞长度小于立管高度的过渡严重段塞流进行模拟。将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室结果以及其他文献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对L形立管系统中的两相不稳定流动进行较准确的模拟。(图2,表3,参16)。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海底油气混输管道内水合物的形成过程及管道堵塞问题,结合凝析气生成水合物的相平衡曲线和CSMHyK v2.0水合物动力学模型,使用OLGA软件对海底立管和水平输送管道内水合物生成情况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某海底管道工艺参数下,无论是立管还是水平输送管内都有大量水合物生成,其水合物浆黏度分别增加了10倍、18倍。在立管中从海底到海平面管段水合物生成速率由大到小,最后趋于0;在水平输送管道中,水合物生成速率保持不变。管道出口压力降低,水合物生成区域减小,且水合物浆的黏度大幅下降。当立管和水平输送管道出口压力分别控制在3 MPa、2 MPa时,可以避免水合物生成,保障管道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3.
程兵  李彦辉  李清平  陈绍凯 《油气储运》2013,(12):1285-1288
基于对国外严重段塞流控制方法的调研,评述了国内采用的3种严重段塞控制方法:GLCC小型分离器法、自动节流法及气举法。将GLCC与原段塞流捕集器结合使用,解决了QK17—2油田的段塞问题,节省了大量空间和资金;在文昌油田成功安装了一套在线监测和自动节流系统,使生产更为稳定,产量更高;在中海油联合开发的西非某深水油田,设计安装了气举环空和注气系统,用于段塞控制和增产油气。这些实际工程经验可为油气田严重段塞流控制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表1,图4,参6)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植物篱桑和地埂桑的年片叶量(Y)、桑树的有效条数(NB)、平均有效条长(LB)、条粗(DB)、平均每m条着叶数(NL)等数据,研究了年片叶量与其它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植物篱桑的年片叶量与平均有效条长和条粗极显著相关;地埂桑的Y与有效条长、条粗极显著相关,与每m条着叶数显著相关;将两种种植模式下的桑树作为一个整体,则Y与NB、LB、DB、NL等因子相关极显著。建立了植物篱桑、地埂桑和整体的Y与显著相关DB、NL等因子相关极显著。建立了植物篱桑、地埂桑和整体的Y与显著相关因子之间的最优数学回归模型。文章同时指出,植物篱桑和地埂桑的树势间存在的极显著差异导致了桑叶产量之间的差异,对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也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基于κ-ε湍流模型,建立了海底管道立管与海洋平台桩腿相连接、海流流经海洋平台桩腿发生绕流现象的三维流场模型,模拟了冲刷过程中不同条件下立管附近流场及压力的变化,研究了海底管道立管局部冲刷机理.模拟结果表明:随着与立管连接的横管悬空量增大,立轴漩涡越来越密集,海底管道局部冲刷速度加快;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桩腿与立管间距的增大,冲刷速度加快,但是当该间距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冲刷速度逐渐减慢;增大桩腿的直径,可以减少海流携带泥沙量,冲刷作用得以减缓.  相似文献   
6.
为了掌握海洋立管系统的涡激振动规律,发展了广义α法求解圆柱振动方程,增强了解法的稳定性,在改进特征线算子分裂(Characteristic Based Split,CBS)求解流场方程的基础上,提出了流-固耦合有限元解法计算涡激振动问题,并通过基准算例验证了解法的精度和稳定性。运用该解法数值模拟了低雷诺数下多种工况条件时两错列圆柱的涡激振动过程,结果表明:当攻角较小时,上游圆柱脱落的涡直接与下游圆柱相互作用,增加了下游圆柱上、下表面的压差,导致大尺度涡激振动现象,而此时下游圆柱的振动频率由上游圆柱的涡脱落过程决定;当攻角较大时,下游圆柱将脱离上游圆柱的尾迹区,其绕流流场、受力情况及振动频率均趋近于单圆柱情况。研究结果可为海洋立管系统布置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利用ANSYS-CFD软件模拟导流板形横剖面立管对涡激振动的抑制效果,在雷诺数为200与1 250的情况下对5种不同剖面形状进行仿真模拟,将软件仿真结果进行对比表明,导流板两侧角度选取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涡激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深水油气田塔式立管系统气液两相流压力波动特性,通过室内试验分析了不同流型下的压力变化特征、压力波动幅值等。室内试验得到了6种流型,每种流型对应特定的压力波动形式,且最大波动幅度出现在严重段塞流向稳定流转变过程中的过渡流型Ⅱ上。通过分析立管底部的最大、最小压力,得出如下规律:压力波动幅值随折算气速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流型的转变对气速的敏感性高于液速。通过概率密度函数(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PDF)和累计分布函数(Cumulative Distribution Function,CDF)的统计学分析,得出系统压力的PDF和CDF曲线在各种流型下的分布形态:下倾管底部压力PDF曲线在严重段塞流下高压区单峰特征显著;过渡流型下左右两峰相当,呈两端高、中间低的形态;稳定流型下峰值数量增加、压力范围集中;CDF曲线在高压区的拐点与PDF曲线的峰值对应。跨接管底部压力PDF曲线峰值均处于低压区,且中间高、两端低。在严重段塞流下,曲线呈现双峰和三峰分布,稳定流表现为单峰对称分布。结合压力PDF和CDF曲线可辅助分析和判别流型,并直观获得塔式立管系统压力概率分布特征,以此作为其疲劳损坏和安全评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薛旭艳  田奕丰 《油气储运》2019,(10):1182-1185,1194
目前中国对放空立管与天然气站场的间距按照GB 50183—2004《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来确定,但该规范未对放空量大于4×10^4 m^3/h的立管与站场的间距做出相应规定。在考虑了放空立管与站场间距的主要影响因素风速与允许辐射热强度的情况下,利用挪威船级社过程危害分析软件工具PHAST分别计算了冷放空天然气的扩散、点火放空天然气燃烧辐射热影响强度与范围,并给出了50%的爆炸下限(Lower Flammable Limit,LFL)浓度边界空间分布以及允许热辐射强度为4.73 kW/m^2的辐射热影响范围。研究结果确定了放空立管与天然气站场的间距,并为站内设备操作区、人员住宿区、控制室、值班室等建构筑物的平面布置、站场征地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陈世兴 《油气储运》1994,13(2):59-61
浮动式泄入装置是石油储罐新型的收发油作业附件。它克服了传统的升降管结构笨重、收发油作业劳动强度大的缺点。该装置由90°弯管接头、旋转接头、升降管、固定浮漂及上悬浮漂等部件组成。其作用原理是靠浮漂的浮力绕旋转接头在铅垂面上从0到75°范围上下起落,并停留在某一固定位置。设计要点主要是考虑零部件外轮廓尺寸的约束条件;防止金属零件之间摩擦产生静电,应选用不同的材质;延长设备寿命应采用相应的防腐措施;浮漂的个数应按升降管自身的质量确定,一般推荐三个;浮漂在升降管上的位置确定,应先通过计算,然后在现场试验,不断调整。使用时注意控制好升降管管口至液面的高度及紧固上悬浮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