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林业   1篇
  1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4篇
植物保护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室内饲养和田间调查,较系统地研究了油菜蚤跳甲的生活史,各虫态发育历期,成,幼虫习性及发生与油菜播期,种植方式,油菜品种,类型,土壤质地等条件的关系,首次报道了油菜蚤跳甲成虫秋季交配产卵习性及在室内部分孵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寿国良 《蚕业科学》1993,19(2):65-69
采用大田调查和室内尼龙纱笼、玻璃缸饲养等方法,对桑蓝萤叶甲的形态、生物学特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诸暨地区桑蓝萤叶甲一年发生一代,2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蛹期,3月—5月下旬为成虫期,4月—6月下旬为卵期,5月—9月下旬为幼虫生长活动期,10月以后为越冬幼虫休眠期。各虫态发生不整齐。幼虫经3个龄期老熟,钻入深土层筑土室越冬,并化蛹其中。成虫喜食嫩叶,具有假死习性;在原桑地分散产卵,完成生活史。在稀植、管理粗放的桑园中,一般虫口密度较高。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核桃扁叶甲Gastrolina depressa(Baly)的生活史及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虫在山东省泰安市徂徕山林场1年发生5代,以成虫越冬,主要危害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C.DC),叶片受害率可达30%~90%,严重时可导致树木死亡。通过对该虫防治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菊酯毒绳围环、1:3和1:5的氧乐果和久效磷树干刮皮涂环和树干打孔注药防治均可取得理想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Baly)是一种重要的十字花科蔬菜害虫,以成虫在土壤中越夏和越冬。在恒定条件下,将滞育持续期不同的滞育后成虫配对饲养,部分滞育个体能够在产卵后再次进入滞育;在自然条件下,非滞育成虫经过一段时间的产卵后,部分个体被诱导进入滞育。结果表明,较低的温度是大猿叶虫二次滞育和非滞育成虫产卵后滞育的诱导因子。最后,讨论了大猿叶虫二次滞育和非滞育成虫产卵后滞育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大猿叶虫成虫的过冷却点、低温生存能力和越冬情况。结果表明:大猿叶虫成虫的过冷却点在越冬前期降低,后期升高,1月份降至最低值-22.3℃。Lt50和Lt95均随温度的降低而缩短。越冬后期,成虫的死亡率达24.6%。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葡萄沟顶叶甲在南宁市的发生规律,并进行药剂防治试验,为有效防治葡萄沟顶叶甲危害,提高葡萄品质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东盟(南宁)现代农业园区内的葡萄树为观察对象,记录2009~2011年葡萄沟顶叶甲的发生时间、发生特点及为害部位等,并选用80%敌敌畏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5%氰戊菊酯乳油、50%辛硫磷乳油、48%毒死蜱乳油、90%晶体敌百虫和2.5%功夫乳油进行葡萄沟顶叶甲药剂防治试验,统计防治效果.[结果]葡萄沟顶叶甲在南宁市1年发生1代,为害时间为3~6月,主要为害展叶期葡萄的嫩叶、嫩梢和花梗,越冬成虫主要分布在葡萄根际半径15 cm、深5 cm土层内.在成虫出土前采取根际覆土、盖膜等措施,可减少葡萄沟顶叶甲对葡萄的危害.50%辛硫磷乳油、48%毒死蜱乳油对葡萄沟顶叶甲成虫的防效达100.0%,2.5%功夫乳油、5%氰戊菊酯乳油的防效达90.0%以上,80%敌敌畏乳油、90%晶体敌百虫、2.5%溴氰菊脂乳油对葡萄沟顶叶甲的防效为79.3%~87.1%.[防治措施]采取人工振落捕杀葡萄沟顶叶甲成虫及幼虫,在成虫出土前于葡萄根际覆土、盖膜,在葡萄叶片伸展期喷洒50%辛硫磷乳油、48%毒死蜱乳油、2.5%功夫乳油和5%氰戊菊酯乳油等,均可有效轻减和控制葡萄沟顶叶甲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寄主和非寄主植物对桑皱鞘叶甲取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深入了解桑皱鞘叶甲Abirus fortunei (Baly)取食行为机制,探索安全有效的行为调控技术,通过观察其在寄主和非寄主植物上取食行为的差异,应用“Y”型嗅觉仪测试其对寄主和非寄主植物叶片气味的嗅觉行为反应,分析了寄主植物主要养分与其取食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桑皱鞘叶甲雌雄成虫在24 h内的取食选择率分别为70%和35%,其中70%以上叶甲偏向寄主植物桑树取食,对桑树嫩叶和老叶的平均取食量分别为0.21 g和0.19 g,二者无显著差异。桑皱鞘叶甲对寄主和非寄主植物叶片气味的嗅觉行为反应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其取食量与寄主植物叶片含水量、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表明桑皱鞘叶甲的取食行为不受植物气味和主要营养物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黄足黑守瓜是普通丝瓜生长过程中危害叶片的主要害虫。本文对普通丝瓜不同部位叶片挥发性成分、营养成分和物理结构对黄足黑守瓜取食和定位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本实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了普通丝瓜不同部位叶片挥发性成分,研究结果表明,嫩叶主要挥发性成分有(Z)-3-己烯-1-醇(27.65%)和植醇(45.77%),成熟叶挥发性成分主要有(Z)-3-己烯-1-醇(49.34%),老叶挥发性成分主要有植醇(63.25%),且挥发性成分对黄足黑守瓜远距离定位起到了引导作用。同时,本研究还采用5点取样法、3,5-二硝基水杨酸法和考马斯亮蓝法分别研究了普通丝瓜不同部位叶片营养成分含量与黄足黑守瓜取食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黄足黑守瓜喜食植物叶片嫩叶部位,喜食部位叶片的总糖与还原糖含量、蛋白质含量都最高,且总糖含量与蛋白质含量比值最高。叶片物理结构调查采用石蜡切片法,发现叶片的物理结构对于黄足黑守瓜取食很少造成影响。通过研究,使我们充分地了解影响黄足黑守瓜取食不同部位叶片的因素,便于今后的育种和栽培过程中加强不利于黄足黑守瓜取食的因素,以达到安全、环保地进行农业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滞育持续时间对大猿叶虫山东种群成虫产卵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山东泰安大猿叶虫是十字花科蔬菜上的重要害虫。在田间,该虫的繁殖期出现在春季和秋季,以成虫在土中越夏和越冬。本试验在20℃LD12:12条件下,详细比较了大猿叶虫山东种群滞育持续时间9个月和3个月成虫产卵量。结果显示:滞育3个月雌虫每雌平均产卵量和平均日产卵量均略高于滞育9个月的雌虫,但两者间均无显著差异,而早期产卵量却低于滞育9个月雌虫。  相似文献   
10.
海枣异胸潜甲是一种新入侵并爆发成灾的棕榈科植物害虫,筛选出具有较高毒力水平的化学药剂防治该虫迫在眉睫。本研究采用浸渍法测定了11种杀虫剂对海枣异胸潜甲幼虫的毒力。试验结果表明,较低浓度的阿维菌素(10 mg/L,24 h)、氟虫腈(10 mg/L,24 h)、甲氨基阿维菌素(10 mg/L,72 h)和啶虫脒(10 mg/L,48 h)对海枣异胸潜甲幼虫的触杀致死率达100%,其24 h的LC50分别为0.7、2.28、4.02、5.61 mg/L;较高浓度的高效氯氰菊酯(200 mg/L,48 h)、氯虫苯甲酰胺(400 mg/L,48 h)和氯氟氰菊酯(400 mg/L,72 h)对海枣异胸潜甲幼虫的触杀致死率达100%;敌百虫、多杀菌素、虫酰肼和氟啶脲的触杀致死率相对较低。因此,可选用阿维菌素、啶虫脒、甲氨基阿维菌素和氟虫腈作为当前防治海枣异胸潜甲主要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