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1篇
农学   2篇
  1篇
综合类   17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3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凝胶电泳法研究小麦叶片衰老期间的内肽酶同工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梯度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小麦旗叶暗诱导衰老过程中内肽酶同工酶的变化。发现用SDS-PAGE法几科检测不到新的内肽酶同工酶;用梯度凝胶电泳法则能检测到6种新的同工酶,而且在第一叶自然衰老过程中也能检测到。表明在这两种衰老过程中内肽酶酶谱变化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2.
以切花月季品种'Sunny leonidas'和'Sun stone'为试材,探讨失水胁迫加快不同品种衰老进程与失水胁迫耐性差异、抗氧化酶和内肽酶的诱导种类以及活性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24 h失水胁迫处理分别缩短‘Sunny leonidas'和'Sun stone'瓶插寿命16.4%和36.9%,增加2者花瓣和叶片MDA含量,提高了SOD、CAT和POD酶活性,诱导并提高金属蛋白酶、巯基蛋白酶和丝氨酸蛋白酶3种内肽酶活性,叶片耐失水胁迫能力强于花朵.失水处理后的瓶插期间,'Sunny leonidas'恢复能力强于'Sun stone',表现为前者花瓣和叶片的MDA含量低于后者,'Sunny leonidas'花瓣中SOD,CAT和POD活性高峰(瓶插第4天)晚于'Sun stone'(瓶插第3天),内肽酶活性在第5天显著增加,也晚于'Sun stone'(瓶插第4天),2品种在失水胁迫后的瓶插期间诱导的种类主要为丝氨酸蛋白酶,'Sunny leonidas'增加较为平缓,高峰出现在第5天,晚于'Sun stone'.结果表明:'Sunny leonidas'较'Sun stone'有较强的失水胁迫耐性可能与花瓣中SOD,CAT和POD活性高峰以及内肽酶活性的迅速增加相关联,2品种失水胁迫的差异与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相关联,SOD等抗氧化酶活性高峰和内肽酶活性显著升高与切花衰老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3.
探讨花生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子叶内肽酶的活性及其同工酶数量的变化,研究金属型蛋白酶抑制剂EDTA与不同温度对内肽酶的活性的影响。采用直立玻板法萌发花生种子,运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内肽酶的活力,结果发现内肽酶活力在种子萌发6 d达到最大值;运用SDS-PAGE凝胶电泳法发现在种子萌发6 d出现5条内肽酶同工酶(其中2条是金属型内肽酶);在种子萌发8 d和10 d均出现7条内肽酶同工酶(其中4条是金属型内肽酶),这些内肽酶同工酶的最适温度约为40℃,EGTA对萌发6 d时存在的2种金属型内肽酶同工酶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并不能完全抑制其活性。  相似文献   
4.
对传统发酵蔬菜汁中筛选出的酵母菌SCY1进行了豆乳凝固条件与机理的研究,经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株为酿酒酵母属,将其接种于豆乳中可在发酵7h后发生凝固,最佳凝固温度为35℃,最佳初始pH值为6.2。采用HPLC对微生物凝乳的测定表明,凝固的豆乳中乳酸和醋酸含量分别为0.099%和0.098%,而采用合成底物测得菌株的内肽酶活力不高。研究表明酵母菌SCY1凝固豆乳的机理主要为产酸凝乳,内肽酶对凝固豆乳的风味形成可能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 (free air CO2 enrichment,FACE) 系统,CO2浓度设正常CO2 (ambient, AMB) 和高CO2 (FACE,AMB + 200 μmol/mol) 2个水平,施N量设低氮 (LN,15 g/m2,以纯氮计)、中氮 (NN,25 g/m2)和高氮 (HN,35 g / m2) 3个水平,对水稻品种武香粳14结实期剑叶和倒2叶的内肽酶活力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 同AMB相比,FACE处理使剑叶抽穗后10 d、20 d以及倒2叶抽穗到抽穗后20 d内肽酶活力明显提高,但使剑叶成熟期内肽酶活力明显下降;使剑叶抽穗后10 d、20 d和成熟期以及倒2叶抽穗到成熟期内肽酶比活力明显提高;FACE对抽穗后10 d、20 d叶片内肽酶活力和比活力影响较大,而对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影响较小。同LN相比,HN使灌浆前期叶片内肽酶活力明显降低,灌浆中后期则呈增加趋势;HN降低了叶片各期内肽酶比活力,灌浆前期降幅大于后期。 2) 同AMB相比,FACE使叶片抽穗后10 d至成熟期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降低;同LN相比,HN明显减缓FACE处理对抽穗后10 d至成熟期功能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除成熟期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内肽酶活力呈正相关外,结实期剑叶及倒2叶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对应时期内肽酶活力呈显著负相关。上述结果说明,FACE处理下水稻剑叶及倒2叶结实中后期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下降与结实期叶片内肽酶活力的变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蛋白水解酶(Protease)可分为内肽酶(Endopeptidase)和外肽酶(Exopeptidase)两大类。内肽酶根据其活性基团类型一般可分为5类,即:丝氨酸蛋白酶(EC3.4.21)、半胱氨酸蛋白酶(EC3.4.22)、天门冬氨酸蛋白酶(EC3.4.23)、苏氨酸蛋白酶(EC3.4.25)和金属蛋白酶(EC3.4.24)。  相似文献   
7.
月季切花采后花瓣内肽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以切花月季耐失水胁迫品种‘萨蔓莎’和中度耐失水胁迫品种‘贝拉米’为试材,研究了采后开花衰老进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及内肽酶活性和种类的变化。结果表明,两品种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及内肽酶活性在开花衰老进程中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是在量上差异非常明显。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萨蔓莎’低于‘贝拉米’;pH6时,内肽酶活性‘萨蔓莎’低于‘贝拉米’,pH10时相反。两品种花瓣中都存在巯基蛋白酶和丝氨酸蛋白酶。切花月季的失水胁迫耐性可能与其内肽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与紫萍半叶状体衰老相关的内肽酶及其性质。[方法]采用明胶-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与衰老相关的内肽酶同工酶。通过改变电泳分离胶中底物蛋白浓度,可以使正染的蛋白质标准条带和负染的内肽酶条带同时显现出来,从而了解内肽酶的表征分子量。将进行电泳、复性后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切成相同大小的条带,分别置于含有同等浓度蛋白酶抑制剂[2mmol/L丝氨酸型内肽酶抑制剂(PMSF)、2mmol/L金属型内肽酶抑制剂(EDTA)、25μmol/L半胱氨酸型内肽酶抑制剂(E-64)]的酶反应缓冲液中进行反应,同时以不加抑制剂的胶条处理5d的样品作为对照,以分析内肽酶类型。[结果]衰老紫萍半叶状体的内肽酶同工酶谱上共出现6种内肽酶。其中,内肽酶HEP1、HEP2、HEP4和HEP6在衰老过程中出现,且活性受细胞分裂素的调控,可能是衰老相关的内肽酶。经过蛋白酶抑制剂的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E-64未能对内肽酶条带HEP1产生抑制作用,而EDTA和PMSF都能抑制内肽酶活性,且EDTA作用较明显,因此,初步鉴定分子量为120kD的HEP1为金属型内肽酶,其他3种内肽酶均为半胱氨酸型内肽酶。[结论]在紫萍半叶状体衰老早期金属型内肽酶活性较强,而在衰老后期半胱氨酸型内肽酶大量出现并具有较高的活性。  相似文献   
9.
内肽酶与端肽酶水解扇贝边蛋白质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扇贝加工废弃物——扇贝边为原料,研究了几种内肽酶、混合内肽酶内肽酶与端肽酶分段酶解的水解工艺。其中,采用混合内肽酶(胰蛋白酶:枯草杆菌蛋白酶=3:1,酶活力比)和F1avourzyme分段水解扇贝边蛋白质,水解效果最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Flavourzyme二阶段酶水解的最适工艺条件为酶添加量250U/g(原料)、时间5.5h、温度55℃、pH6.5。蛋白质水解度达68.2%。所得水解液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为78.40g/L,其中必需氨基酸总量为31.57g/L。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黄瓜自然生长期间叶片可溶性蛋白质降解、内肽酶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变化,并对叶片衰老后期粗提液内肽酶的基本生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瓜叶片内肽酶活性在叶片伸出5 d时较低,叶片衰老后期(叶片伸出35 d)显著升高,Rubisco蛋白发生明显降解;叶片全展以后叶片蛋白质含量与内肽酶活性显著负相关.黄瓜叶片粗提液总内肽酶的最适pH为7.0,最适温度为40 ℃,内肽酶活性可被Ca2+、Zn2+、半胱氨酸等激活.内肽酶抑制剂试验显示,丝氨酸类型的内肽酶活性占内肽酶总活性的57%左右.采用以明胶为底物的内肽酶梯度凝胶电泳活性染色方法,检测到叶片中至少有4种内肽酶同工酶,各同工酶在叶片生长过程中出现的时间和活性大小不同,丝氨酸型内肽酶同工酶活性随叶片生长明显增强,暗示该类内肽酶在黄瓜叶片衰老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