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5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73篇
林业   20篇
农学   224篇
基础科学   5篇
  51篇
综合类   497篇
农作物   241篇
水产渔业   19篇
畜牧兽医   40篇
园艺   10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分析植物遗传,能进一步优化育种工作,确保植物的产量和质量。在当前林木育种工作中,单倍体育种技术非常有效,其优点是能精确控制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缩短整体培育周期的基础上改善林业的整体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分析单倍体植物的产生途径,以单倍体育种的最常见方法——花药离体培养为依托,探讨林木育种中应用的有效策略,并阐述花药离体培养获取单倍体的方式方法,最终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3.
4.
将分化出的冬小麦花粉植株的苗龄分为绿芽,1cm绿苗、3cm绿苗,经3-8℃的冷库内生长66天,这些不同苗龄的绿苗均生长3cm左右,越夏后生根培养一个月,其生根率分别为96.4%、72.9%、70.6%,以绿芽越夏后生根率最高,移载成活后处于分蘖盛期的单倍体花粉植株,用0.04%的秋水仙碱与1.5%的二甲基亚砜混合液在18℃条件下浸泡分蘖节6-8h,加倍率可达82.9-87.7%。  相似文献   
5.
6.
小麦加倍单倍体(DH)品系有助于育种者鉴定控制重要品质性状的分子标记。此外,由于所生产的DH植株在单一步骤就产生出完全纯合性,因此DH品系能促进理想基因型的选择,加速品种的释放。培育DH品系必不可少的步骤是单倍体的生产。采用许多不同的技术都能生产出小麦单倍体;然而,采用玉米授粉的远缘杂交和单倍体生产  相似文献   
7.
8.
本试验所用的两个亲本均具有春性,一个是合成的B.napus(P1),另一个是双低品种Jaguar(P2)。前—个亲本是用二倍体物种B.alboglabra(B.deracea的一种类型,CC,2n=18)与B.rapa品种黄沙逊(AA,2n=20)杂交后,通过胚培养和染色体加倍而获得的。该品系的染色体记数证实,  相似文献   
9.
芸薹属作物小孢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的发展 被子植物的花药中,细胞按染色体的倍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倍体细胞,即由花药中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小孢子(未成熟花粉);另一类是二倍体细胞,如药隔、药壁及花丝等组织.1950年Tulecke首次成功地培养了数种裸子植物的成熟花粉粒,发现在特定的培养基上,一些花粉可以不按正常的发育途径发育成成熟花粉,而是形成愈伤组织,1964年印度学者Guha和Ma heshuari首次报道从毛蔓陀罗花药培养中获得了单倍体植株.1972年Sharp等用看护培养法培养番茄的离体花粉,获得单倍体无性繁殖系.1973年Nitsch等首先成功应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获得毛蔓陀罗的小孢子胚与再生株.1982年,德国的Lichter等人成功诱导出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小孢子胚及再生植株.自此芸薹属作物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芸薹属作物中,小孢子培养已在埃塞俄比亚芥、黑芥、大白菜、结球甘蓝、小白菜和芜菁等蔬菜上获得成功.1989年日本学者Sato首次报道成功地诱导出大白菜游离小孢子胚和再生植株.1992年国内学者曹鸣庆等报道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获得成功.目前,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已经涉及芸薹属的6个主要栽培种.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产业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并已在医药、农牧业和食品业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我国,特别是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如应用花药培养和小孢子培养技术已育成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早熟、抗病的小麦、水稻、烟草、甜椒和大白菜等新品种.到1997年底,小麦、水稻等双单倍体新品种推广面积达153.3万hm2(公顷),增产粮食7亿kg(公斤)以上;利用茎尖脱毒和离体快繁技术建立了马铃薯、香蕉、蔬菜、花卉和林木等快繁生产线;我国建立的果树病原鉴定方法,已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口岸检测;另外,在动物细胞工程产品、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及转基因动植物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