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1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70篇
林业   12篇
农学   154篇
  7篇
综合类   273篇
农作物   111篇
水产渔业   27篇
畜牧兽医   42篇
园艺   33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
从土耳其野生大麦(Hordeum vulgare ssp.spontaneum)中衍生的第三代回交系(Bq)即BC系240的F2后代在某种意义上分离出了对褐斑病(Rhynchosporium secalis)的抗性。这说明存在有单一的显性抗性基因。用AFIP标记开发出了与该抗性基因连锁的两个SCAR标记。用SCAR标记对二体和双端体小麦-大麦添加系的筛选证实。褐斑病抗性基因位于大麦染色体3H的着丝点区域;  相似文献   
3.
回交改良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将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与优良常规品种杂交后 ,F1代自交 ,再与平衡致死系回交 ,然后利用标记基因选择 ,可以把常规品种的血缘导入平衡致死系 ,改良其经济性状。本文对这一方法进行了研究 ,并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作物育种信息》2005,(8):10-11
本试验研究了304个来源于中156/谷梅2号的重组自交系(RIL)和80个来源于Vandana/Moroberekan的高世代回交群体(BC3B和BC3F4)。在RIL中,利用RFLP,RAPD,SSLP,RGA和候选基因标记定位了一个对菲律宾稻瘟病菌株Ca89(谱系4)的抗性主基因,该基因来源于谷梅2号,暂定名为Pi-26(t),位于第6染色体上的两个RGA标记之间,距离标记RGA24a为4.9cM,距离RGA6a为8.4cM。同时,定位了对浙江稻瘟病菌株92-183的两个抗性基因,其中一个基因来自于中156,  相似文献   
5.
以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引进的叶用芥菜胞质雄性不育系叶用4-4为母本,以泰国清迈大学选育出的8个优良叶用芥菜品种为转育父本,杂交后连续回交4代(BC4),再将BC4与优良叶用芥菜品种40R2-3-4配制8个杂交组合,其中2个组合(4-4 × 19-H-12)×40R2-3-4和(4-4 × 2R2)×40R2-3-4结球率为100%,产量比商用品种分别高34%和13%,比其亲本分别高25%和5%。  相似文献   
6.
对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杂种F1与BC1F1代的生物学及农艺特性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亲本野大麦生长发育节律较快,较早地开花结实,果后营养期较长,生育期74d,生长天数达206d,具有很强的分蘖能力;披碱草生长发育节律较慢,生育期124d,生长天数193d;杂种F1的生长天数介于双亲之间,生长动态偏向亲本披碱草,分蘖能力介于双亲之间;BC1F1代生长发育节律较F1代提早,不同株系生长天数不同,生长动态偏向轮回亲本野大麦,分蘖能力有较大的变异。杂种F1代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BC1F1代产草量较F1代有所降低,不同株系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总体上,BC1F1代的生产性能倾向于轮回亲本野大麦。  相似文献   
7.
1品种来源 晋葵8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于1995年用雄性不育系93-3A作母本,以F51-1S为父本回交转育,1995—1996年冬季南繁加代,1999年选育出新不育系F51-01-2A。1996年通过测交筛选及加代,1999年选育出新的稳定的分枝型恢复系99-261。  相似文献   
8.
凉蔗2号亲系广泛应用高贵化杂交育种方法,引入异质血缘多次回交,打破连锁遗传,重组有利基因,促进血缘多样化,实现超亲。进行凉蔗2号亲系遗传高贵化杂交技术研究,有利于为凉蔗2号用作广亲和力亲本,实施远缘杂交制种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化肥使用大国.过低的肥料利用率与过量的化肥投入,导致了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同时也导致了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典型代表之一,在"大胆研究,慎重推广"的基础原则上,利用转基因技术研究中、低养分投入水平下仍保持较高产量的作物品种,对降低化肥施用量,提升养分利用效率有积极意义.本研究...  相似文献   
10.
广亲和基因的发现,克服了籼粳交杂种不育的矛盾,但杂种后代株高过高、抽穗期延迟等问题仍然限制着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本试验利用一个籼粳交(珍汕97/武育粳2号)双单倍体群体(doublehaploidpopulation,DH系)及其分别与两亲本回交构建的两个回交群体,考查了株高和抽穗期的遗传,将三个群体的表型值和两个回交群体的中亲优势值进行了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traitlocus,QTL)检测及效应分析,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2个性状在3个相关群体中一共检测到了21个主效QTL和10个上位性QTL,主效QTL的数目和贡献率都比上位性QTL大,而且,在10个上位性QTL中,发生在2个主效QTL间的互作有3个,主效QTL与背景位点间的互作有6个,2个互补位点间的互作仅有1个,进一步说明了主效QTL在株高和抽穗期遗传中的重要作用。比较加性和非加性QTL的作用,发现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是籼粳亚种间杂种株高和生育期变化的共同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