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篇
林业   9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14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8篇
园艺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5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叶作为我国传统饮品,深受各族人民喜爱,由于各地民俗不同,饮茶方法各异,逐渐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地方茶文化。在我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茶叶与文学、诗词、音乐等人文元素有着密切联系,组合呈现出不同艺术形态,其中最为著名的茶道、茶歌与茶舞,广泛流传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民歌与茶文化结合是劳动人民日常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不同历史背景下风俗民情。民歌与茶文化结合产生的茶歌是我国饮茶文化的重要传承,音乐作品具有很高历史内涵和艺术价值。鉴于此,本文首先简要阐述茶叶与民歌结合的起源及艺术特点;其次分析茶歌中优秀音乐作品的种类与研究价值,以期对茶歌研究和相关文化的传承保留有所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先概述了意大利民歌--重归苏莲托的创造背景与歌词大意,并探讨了这首歌曲的艺术意境和各种风格歌唱家的不同演绎。  相似文献   
3.
王月明 《福建茶叶》2016,(5):314-315
荆楚采茶民歌是荆楚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反映了荆楚地区的文化发展历程。荆楚地区采茶民歌艺术形式多样,宜昌及周边地区各有各的采茶民歌形式。采茶民歌是以茶事为内容的民歌,其在荆楚地区的源起和发展也与荆楚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有关。荆楚地区人口众多风俗习惯不尽相同,采茶民歌的体裁形式以及音调风味也不相同。本文对荆楚地区的自然以及人文环境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探寻了该地区采茶民歌的源起和发展情况,并对这种采茶民歌艺术进行了探讨,最后重点对宜昌及周边地区的采茶民歌的艺术形式进行了举例分析。  相似文献   
4.
学习民族唱法的歌手们大都习惯把宋祖英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澹台君凤也不例外。但是当我第一次听君凤在演播室唱起那首《小背篓》的时候,深深地被她那高亢嘹亮、委婉妩媚的嗓音给吸引住了。因为光听声音,那分明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小宋祖英”。  相似文献   
5.
民歌因其先天的普适性和群众性,为诗歌拓展了一条常变常新的道路。本文试图通过对民歌在现代白话新诗生发道路上所起重要作用的粗略梳理,提醒当今诗坛不要忽略对民歌的学习、借鉴,并以此为媒介关注民众生活、民众审美情感,让诗歌真正走入人心,重获重要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提到宋祖英,大家都会联想到她那清亮曼妙的声线和动人的嗓音,简直就是民歌界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唱民歌的女孩子模仿宋祖英的不胜枚举,但是像陈丽媛这样从外形到音质,从神似到形似,一个眼神一个转身,都像足宋祖英的,着实不多。而陈丽媛真正让大家眼前一亮的,却是在2001年的选秀节目《超级大赢家》中。  相似文献   
7.
科尔沁走笔     
苏莉 《草原》2009,(2):71-72
在我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憧憬的年龄,大概绝没有想过会在通辽市生活十几年!我从小生活在达斡尔族聚居区——莫力达瓦。蒙古人总是少见的,当然对蒙古族文化也就不甚了了。所以,当科尔沁蒙古人一面  相似文献   
8.
广西田阳民歌古籍《欢木岸》展现了田阳壮族原住民认识植物、利用植物和保护植物的悠久历史,用民族植物学的研究方法对《欢木岸》进行研究,对保护当地民族文化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呀好风光呀,哥哥呀,你上畈下畈勤插秧,妹妹呀,东山西山采茶忙,插秧插得喜洋洋,采茶采得心花放……"这是1958年由周大风词曲采茶民歌,原为越剧《雨前曲》主题歌及舞蹈配乐,后根据歌曲改编成舞蹈《采茶舞曲》。《采茶舞曲》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中小学音乐教材。比周大风《采茶舞曲》更早的茶歌,在临安昌化,具体地说是昌化昌西。这个地区西面紧邻安徽,南面紧挨淳安,昌化人嫁到安徽、淳安,安徽、淳安人嫁到昌化是经常的事,形  相似文献   
10.
当涂民歌是流传于皖江两岸的民间歌曲,历史悠久、底蕴深厚,2006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对当涂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在政府、团体、个人等多个层面以多种方式呈现,并充分体现出各层面之间的相互关联与密切合作。特别是当涂民歌艺术馆在发展企业自身的同时,借助行政部门提供的平台、渠道,开展当涂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形成了一种可持续的良性发展模式。这种行政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互助互利成功经验值得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