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5篇
  13篇
综合类   46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室内恒温(25℃)避光培养试验,研究了黑土环境中乙草胺的微生物降解特征。在适宜水分条件下,将土壤样品分别进行常规、灭菌、选择性抑菌剂加入等处理后培养并测定土壤乙草胺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量。结果显示:在灭菌土壤中乙草胺的残留量较未灭菌土壤显著增加,未灭菌土壤中乙草胺残留数量与微生物量变化密切相关,表明微生物活性是影响乙草胺降解的主要因素。适当的水分有益于土壤中微生物生长,从而促进了土壤中乙草胺的降解。加入青链霉素后乙草胺残留量远大于放线菌酮和常规培养,表明细菌比真菌具有更强的降解乙草胺的能力。随着乙草胺的施药量增加,初期微生物量显著降低,是导致乙草胺总降解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陈军  柏连阳  李广领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2):2267-2268
采用室内盆栽法,将3种酰胺类除草剂丁草胺、乙草胺、异丙甲草胺与尿素混用后,对抑制稗草的生物活性和1叶1心期水稻的安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尿素与这3种酰胺类除草剂混用可显著提高除草剂的抑稗活性,混用后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46.1、116.7、132.6,其抑稗活性随除草剂剂量的增加趋于明显,混用后对1叶1心期水稻的安全性也显著提高,混用对水稻生长抑制共毒系数分别为79.1、87.5、67.2。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采用乙草胺与吡嘧磺隆混用防除稻田杂草,经过1994~1995年小区试验,筛选出防除稗草、野慈菇和萤蔺等一年生及多年生杂草的最佳配比;1996年进行了大区药效试验,防除效果达90%~95%。成本低于丁草胺与吡嘧磺隆混剂。  相似文献   
4.
乙草胺对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除草剂乙草胺对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室模拟方法,研究乙草胺对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大型土壤动物的毒性效应。[结果]随着乙草胺溶液浓度的增加,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表现出一定的递减趋势。染毒试验中,土壤动物类群数的减少主要由于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的减少,土壤动物的数量变化则主要由于优势类群原生动物门、线虫动物和蜱螨类的数量消长。大型土壤动物蚯蚓的染毒试验表明,乙草胺有明显的致死作用,蚯蚓的生活安全浓度为0.099 6 ml/L。[结论]该研究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3种不同光源下(高压汞灯、氙灯和自然光),4种三嗪类除草剂对乙草胺在玻片表面和水溶液中的光解的影响。结果显示,莠去津、西草净、扑草净和莠灭净对乙草胺的光解表现出很强的光猝灭效应,且猝灭效应与4种除草剂添加浓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乙草胺对马铃薯田杂草防除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田马铃薯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播后立即喷施乙草胺(A处理)和播后14天喷施(B处理)对马铃薯田中多种杂草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乙草胺在2.25~3.75L.hm-2剂量范围内,A处理和B处理均可有效地防除单子叶和双子叶杂草。待马铃薯出苗后15天调查结果如下:A处理株防效在93.08%~95.28%之间,总鲜重防效在94.6%~99.37%之间;B处理株防效在93.0%~97.16%之间,总鲜重防效在97.38%~98.22%之间,而不同处理下不同剂量乙草胺杂草防效差异不明显,且对马铃薯生长无不良影响。从不同施药时间对后茬作物影响角度出发,建议播后立即喷施3.00L.hm-2防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农田黑土中不同浓度乙草胺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黑土盆栽试验研究了施用化肥条件下不同浓度乙草胺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在整个取样期间,植株体内无乙草胺残留检出,但是乙草胺施用对玉米苗期的形态和生理指标均具有一定影响。植株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地下部分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株高、根长等形态指标在玉米生长前期发生明显变化,其变化趋势受到乙草胺施用量的显著影响。在施有等量化肥的条件下,低浓度和高浓度乙草胺的施用抑制了玉米的生长,但中等浓度乙草胺对苗期玉米的生长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乙草胺活性降低,植物体的各项抗性指标和生理指标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8.
改变传统的将乙嗪合剂加工成乳油或可湿性粉剂的惯例,研制出一种新型的水基性除草剂—28%乙嗪悬乳剂。温室盆栽试验表明,乙草胺与嗪草酮混用对防除某些杂草有互补作用。采用孙云沛法测定表明,两者混用对牛筋草和苘麻有增效作用,对马唐和反枝苋有相加作用。对杂草马唐、藜和反枝苋使用后测定,28%乙嗪悬乳剂对玉米、大豆、花生的选择性指数分别为2.57,2.28和2.14,2.17。经1996~1998年田间试验表  相似文献   
9.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乙草胺在油菜植株、籽、籽壳及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油菜植株、籽、籽壳样品用二氯甲烷提取,土壤用甲醇提取,经弗罗里硅土净化,GC.ECD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乙草胺的添加量在0.005~1.0mg/kg水平下,乙草胺在土壤、油菜植株、籽、籽壳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5-3%~96.5%、86.9%~90.3%、83.3%~89.7%、87.9%~90.4%,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9%~5.0%、3.9%一9.5%、6.6%~14.3%、6.4%~11.1%,乙草胺的最小检出量(LOD)为5×10-7g,油菜植株、籽及籽壳中的最低检测浓度(LOQ)为O.01mg/kg,土壤中的LOQ为0.005mg/kg。乙草胺在福建莆田和湖南长沙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3.5、5.2天,在油菜植株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7、2.3天,油菜收获时(距施药60天),油菜田土壤、植株和油菜籽及壳中均未检测出乙草胺残留。  相似文献   
10.
晋南夏播花生田2种除草剂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明确88%乙草胺EC和15%精喹禾灵EC两种除草剂在晋南夏播花生田对杂草的防除效果,进行了除草剂在花生播后苗前土壤处理和苗后茎叶喷施试验。结果表明:15%精喹禾灵EC药剂选用450 g/hm2剂量,88%乙草胺EC选用1500 g/hm2可达到理想的防除效果。结果为合理利用除草剂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