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9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197篇
农学   27篇
基础科学   8篇
  91篇
综合类   493篇
农作物   49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2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江西苎麻业的发展现状和机遇,指出了江西苎麻业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并提出了相关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实地调研江西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对江西省目前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特点与运行模式进行分析,针对当地在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新时期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吉安市两系杂交早稻株两优175晚春抛栽高产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合理安排生产进程与选好播差期、抓好各个生育时期的技术措施2个方面总结了吉安市两系杂交早稻株两优175晚春抛栽高产制种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农业生产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厘清区域农业碳排放现状并分析其时空变化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江西省是农业大省,近几十年来农业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农业碳排放量的升高。因此基于本区域水稻种植、农资投入、土壤利用及畜禽养殖4类主要碳源,构建农业碳排放测算体系,评估2000-2020年农业碳排放量,分析县域农业碳排放空间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江西省农业碳排放量总量范围在1 098.32万~1 471.94万t;种植业碳排放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范围在2.50~3.87 t/万元,畜牧业碳排放强度整体亦呈下降趋势,范围在0.76~2.03 t/万元;各碳源碳排放总量和其占农业碳排放总量的比例大小依次为:水稻种植(806.72万t,61.15%)、畜禽养殖(243.57万t,18.57%)、农资投入(237.39万t,18.02%)、农田土壤利用(29.60万t,2.26%);2)江西省县域农业碳排放量空间特征明显,高碳排放区均集中于鄱阳湖平原地区以及吉泰盆地;农业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布由相对离散到集中在赣北地区;整体上江西省碳排放总量的重心向北移动;3)农业碳排放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开展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主要生态廊道识别研究,为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格局的优化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江西省抚州市为研究区,选取土地利用因子,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以及生态敏感性等多种因子构建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依据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评价、全域水文分析、生态保护红线以及自然保护地识别生态源地,依托MCR模型和ArcGIS中的空间分析工具开展研究。[结果](1)抚州市整体生态环境良好,水土保持功能极重要性区所占比例为49.97%,主要集中在抚州市中部地区,以黎川县、乐安县、宜黄县和南丰县为主;抚州市生态敏感性极重要区所占比例为1.39%;(2)生态源地面积3302.34 km~2,所占比例为17.57%,以抚州市东部和西南部为主;(3)以全域的生态要素和地形地貌等为基底,抚州市呈现出“一轴、两屏、多廊、多节点”的生态安全格局。[结论]结合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形成完整、系统的生态保护格局和开敞空间网络体系,维护抚州市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梯田对赣北第四纪红壤坡地土壤抗蚀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梯田措施对赣北第四纪红壤坡地土壤抗蚀性的影响,通过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9年的定位观测资料,对5种梯田措施下的土壤抗蚀性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坡地相比5,种梯田措施均具有提高土壤稳定性和降低土壤分散性的作用;水平梯田配合前埂后沟和梯壁植草技术,更利于改善土壤团聚状况,提高土壤团聚度,降低土壤分散率和侵蚀率。前埂后沟和梯壁植草式水平梯田适宜在红壤坡地推广。  相似文献   
7.
江西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江西省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两者关系变化较大。利用近20 a城市化率、经济增长及国民生产总值等时间序列资料,对江西省城市化总体发展特征、空间发展特征及与产业结构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化水平与GDP的协整性和因果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城市化水平进程呈现前期发展缓慢,后期加速;城市化水平总体偏低;城市化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处于不平衡状态;城市化与经济结构相关性明显。同时城市化与GDP均是平稳的时间序列,两者之间具有长期协整性并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对其直接回归预测发展走向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江西省水土流失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江西省水土保持情况普查数据,分析了江西省目前水土流失的总体变化状况以及不同区域的水土流失分布特征,并结合历史上水土流失调查及普查数据分析了江西省水土流失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2011年与2000年相比,土壤侵蚀总面积减少了6 975.32 km2,减少幅度为20.84%,中度以上各级土壤侵蚀强度的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该省水土流失总体上在减轻,水土流失的形势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随着全省经济发展和开发建设项目增多,局部人为恶化水土流失的现象仍将长期存在,水土保持工作任务依然艰巨。  相似文献   
9.
在构建生态环境质量物元的特征指标体系基础上,基于可拓物元.马尔科夫模型提出了省域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与预测的方法,并以江西省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研究显示:可拓物元模型揭示2000~2005年间江西省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上转好,但11个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演化状况存在一定差异;而马尔科夫预测表明,按照现有的治理模式,5~10年后江西省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上向"较好"方向演进.基于可拓物元法基础上的马尔科夫预测方法,可一定程度上对省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动态评价和趋势预测,但由于两模型本身假设的限制,在其具体应用中还需改进.  相似文献   
10.
江西近55年秋季降水时空分布及异常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江西近55年秋季(9—11月)降水的时间空分布及其异常环流形势特征,利用1961—2015年共55年86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采用EOF、REOF分析、Morlet小波分析、趋势分析、M-K突变检验和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江西近55年秋季降水的时间变化规律、空间分布特征及旱涝年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近55年来江西秋季降水呈弱增长趋势,在1981年、1984年和1987年发生突变,存在12~14年和2~4年的周期。空间场可分为全省一致型,南—北相反型和南北—中部相反型,其中全省一致型为主要空间分布形式。江西秋季降水可分为5个区域:一区(赣北中西部)、三区(赣中西部)和五区(赣中中东部)秋季降水呈增多趋势,二区(赣南)秋季降水呈减少趋势;四区(赣东北)秋季降水变化趋势较为稳定。5个区域秋季降水都存在2~4年左右的周期变化,还有多个区域都存在4~6年左右的周期变化,最长周期为14年左右。此外,江西秋季旱年,欧洲东部500 h Pa的大槽加强,江西850 h Pa处东北风距平中,降水偏少;反之,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