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27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2篇
  4篇
综合类   53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Laboratory and greenhous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aqueous extract and the debris of Mile-a-Minute ( Mikania micrantha H.B.K.) on the germination and growth of four test species, viz. tomato ( 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 Chinese cabbage ( Brassica chinensis L.), corn ( Zea mays L.) and long bean ( Vigna sesquipedalis L.). Germination percentage, radicle length and fresh weight of two crops, Chinese cabbage and tomato, decreased progressively when plants were exposed to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s (12.5, 25, 37.5 and 50 g L−1) of aqueous extract of Mikania , but did not affect those of corn and long bean seedlings. The emergence of tomato and Chinese cabbage was greatly reduced when Mikania debris was incorporated into the soil, irrespective of the amount of debris and the decomposition period. In contrast, the emergence of corn and long bean seedlings was not affected. The application of fertilizer (NPK 15 : 15 : 15) enhanced the fresh weight of all seedlings tested as compared with those not supplied with the fertilizer. Four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leaf extract of Mikania , viz. caffeic acid, p -hydroxybenzaldehyde, resorcinol and vanillic acid.  相似文献   
2.
菟丝子致死薇甘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是入侵的害草,已经由珠江三角洲扩散到粤东、粤西沿海地区,以及部分山区。在薇甘菊的天敌调查中看到菟丝子寄生于薇甘菊,严重时可以把薇甘菊致死。我们在本所的实验园中栽种薇甘菊,并让其被菟丝子Cusuta chinensis Lam.寄生,结果证实菟丝子在两个月左右,完全可以抑制薇甘菊的生长,最终把薇甘菊致死。这可能是以草治草的一种新途径,但是菟丝子也是我国农作物的一种重要昌,如何利用菟丝子控制薇甘菊的为害,而又不使菟丝子对薇甘菊的伴生植物和鞭它农作物造成为害,是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菟丝子致死薇甘菊的机理更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以矾根(Heuchera micrantha)植株不同器官为外植体材料,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探索了矾根组织培养与快繁技术体系。结果表明,选取幼芽作为外植体时快繁效率最高,最适芽诱导培养基配方为MS+2.0 mg/L 6-BA+0.5 mg/L NAA,采用4/5MS+0.2 mg/LNAA的生根培养方案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4.
小花忍冬是观赏性和抗逆性兼具的优良树种之一。为了解决其种子繁殖子代分化变异大的问题,结合小花忍冬特性,通过不同基质、激素及不同浓度的处理,对其进行了硬枝扦插试验。结果表明:基质种类、激素种类、激素浓度都直接影响其扦插成活率,激素种类直接影响地下根系的生长量。其中,使用珍珠岩︰沙子=1︰2、NAA、100 mg/L组合,...  相似文献   
5.
薇甘菊柄锈菌生物学及其寄主专一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检疫温室条件下对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的寄生菌——薇甘菊柄锈菌的生物学及其寄主专化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薇甘菊柄锈菌可以侵染植物叶片和叶柄等营养器官。受侵染部位起始出现褪绿斑,12~15d,自叶背产生黄色冬孢子堆,并逐步坏死和脱落,最终致寄主死亡。冬孢子黄至暗褐色,包埋在寄主组织中,无明显休眠期。高湿条件下,冬孢子易萌发产生担孢子进行再侵染。采用悬挂法对29个科、62个属的72种植物进行了寄主专化性测定,结果表明,薇甘菊柄锈菌在菊科植物天门冬、紫茎泽兰、向日葵、地胆草上形成褪绿斑,但未发现菌丝和吸器。薇甘菊柄锈菌可成功侵染薇甘菊和同属植物假泽兰。  相似文献   
6.
紫红短须螨生物学特性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紫红短须螨(Brevipalpus phoenicis)控制薇甘菊,是生物控制杂草的一种新方法,文章着重介绍了紫红短须螨的生物学特性及形态特征。卵椭圆形。卵椭圆形,长约0.10mm,宽约0.07mm。红色,多单产在植物茎叶的裂缝或凹陷处,或叶片背面的主脉两边,成块成串堆聚在一起,幼螨桔红色,长约0.17mm,宽约0.11mm。若螨2龄,背上有黑色斑纹,雌成螨长约0.30mm,宽约0.16mm,身体椭圆形,扁平,多桔红色。背上有一个“H”形标记,紫红短须螨1年6-8代,世代重迭,从孵发育到成虫,恒温30℃为18.6d,20℃为48.8d。当湿度低于30%,平均温度高于30℃或者低于20℃时,紫红短须螨不能完成生活史,室内11.0-28.5℃的自然变温,湿度58%-97%条件下,紫红短须螨发育完成一个世代为28-55d。  相似文献   
7.
薇甘菊作为唯一一种全国林业检疫有害植物,由于其较强的攀援、繁殖扩散能力,以及极强的化感作用,对入侵地区的林农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危害;作为一种菊科植物薇甘菊有极强的资源化利用价值,在生物农药,药物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利用前景。此文对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分布、适生区及危害进行介绍,对国内外薇甘菊生物防治及资源化利用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研究和生产实践总结,初步系统提出薇甘菊的科学预防和治理的基本思路、技术线路、控制体系、防治措施及其森林培育技术。  相似文献   
9.
薇甘菊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酶解去壁法对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根尖细胞的染色体计数,并对其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薇甘菊的染色体数目为2n=38,属二倍体植物.染色体基数为19,核型公式为2n=38=26m+10sm+2st, 属于不对称核型(2B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As.K% =61.4%.  相似文献   
10.
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预测云南薇甘菊适生区分布,结果显示,ROC曲线的AUC值均在0.9以上,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影响薇甘菊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最湿季降雨量(贡献率28.8%)、海拔(贡献率22.1%)、土地覆盖现状(贡献率15.3%)、最湿季平均温、年均降水量、年平均温.从因子的响应曲线分析得出,云南薇甘菊最适环境参数为海拔1 100m,最湿季平均温为22℃,最湿季降雨量为760 mm,土地覆盖为未郁闭林地、灌木林地和荒地等.从样本点数量、环境因子选择及人为影响3个方面对MaxEnt模型预测的云南薇甘菊分布结果进行比较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