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1篇
农学   14篇
  4篇
综合类   37篇
农作物   14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国外种质资源创造的20 份高世代马铃薯无性系为试材,以尤金为感病对照,克新18 号为抗病对照,采用自然 病圃和人工接种的鉴定方式进行疮痂病抗性评价,利用SSR 分子标记分析试材之间的亲缘关系,并对比SSR 遗传相似性系 数聚类结果和试材抗病性分类结果,探究利用SSR 分子标记辅助筛选疮痂病抗病资源的可行性。从试验地土壤和感病块茎 共分离纯化具有链霉菌特征的菌株278 份,其中240 份来自于块茎,38 份来自于土壤。具有致病力的菌株127 株,经鉴定 全部属于Streptomyces scabies 菌种。试材间的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可分为高抗、中抗、中感和高感4 个类型。人工接种与 自然病圃抗性鉴定结果存在极显著相关(R2=0.946 7)。抗病类型与感病类型通过SSR 遗传相似性系数聚类大致可以区分。  相似文献   
2.
甘薯抗疮痂病多胺与吲哚乙酸代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不同抗性甘薯品种受疮痂病菌侵染前后多胺和吲哚乙酸代谢变化结果表明 ,感染疮痂病菌后抗病与感病品种甘薯叶片中吲哚乙酸含量和多胺氧化酶活性降低 ,多胺总量及腐胺含量增加 ,腐胺 / (精胺 亚精胺 )比值升高 ,感病品种变化幅度高于抗病品种。疮痂病菌侵入后感病品种甘薯叶片中绿原酸含量下降 ,吲哚乙酸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 ,而抗病品种则相反。  相似文献   
3.
采用分生孢子悬浮液花期喷雾接种法,在大田研究了12个小麦品种对赤霉病菌的抗病性,系统记载了小麦赤霉病病穗率和发病严重度,计算病情指数并进行曲线拟合,结果表明,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发展过程符合Logistic模型。计算AUDPC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2个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病性可分为抗病性、慢病性和感病性3种类型。其中陕229、陕213、小偃135和88(1)16-9等品种具有群体慢发抗病性。  相似文献   
4.
抗赤霉病小麦地方品种的贮藏蛋白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A-PAGE和SDS-PAGE方法,对来自不同地方的23个抗赤霉病小麦地方品种的醇溶蛋白和谷蛋白亚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A-PAGE电泳分析中,23个供试品种具有23种不同的醇溶蛋白带型,共分离出39条相对迁移率不同的谱带,其中31条具有多态性,占86.8%,每份材料可电泳出14~23条带,存在着广泛的等位基因变异。在SDS-PAGE电泳分析中,出现了9种不同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及6种亚基组合类型,优质亚基及亚基组合所占的比例较少,品质评分较低,其变幅为5~9分,平均为6.8分。  相似文献   
5.
杨赞林  甘斌杰 《安徽农业科学》1999,27(6):572-574,577
论述了小麦抗( 耐) 赤霉病新品种选育的研究进展、育种策略及成果推广。  相似文献   
6.
余毓君 《作物学报》1991,17(4):248-254
本试验将抗性组分分析法与单体分析法相结合,进行了小麦抗性基因染色体定位和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平湖剑子麦是抗性较稳定的中抗至抗病品种,其抗性基因涉及6D、7A、3B、5B和6B 等染色体。洪湖大太宝抗性基因和感病基因并存,是一个中抗偏感或中感品种。崇阳红麦属感病品种。延岗坊主的抗性基因位于染色体3A 上,感病基因位于5D 上,是一个中抗品种.万年2号麦穗前期抗病基因位于4D 和5A 上,是中抗品种。两种方法结合研究多基因控制的赤霉病抗性,能获得比较准确的结果和较多的遗传信息。  相似文献   
7.
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扩展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雅平  王进先 《作物学报》1992,18(5):373-379
本研究采用单花针注法接种,以病小穗数为统计单位,对1个感病品种和6个抗病品种杂交取得的F_1、F_2、B_1、B_2及其P_1和P_2进行了抗性调查,研究了这6个小麦品种抗赤霉病性的遗传,结果表明:6个抗性亲本抗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繁60096、苏麦3号、宁7840、翻山小麦、龙79B-1165、克80F_(3-119),抗病性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不可忽  相似文献   
8.
 应用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相结合的统计方法,研究了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扩展组分。结果表明,病害引起的产量损失由病粒数和病穗中的无病籽粒重降低率构成,这二个组分主要取决于病小穗数的多少,穗轴病节片数及穗轴发病时间这二个组分主要通过影响病小穗数而对产量损失起作用。接种至显症天数对产量损失无显著作用,与其他抗扩展组分也没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连续3年用单花注滴法接种,考察了穗轴发病时间、病小穗数和穗轴病节片数3个抗性指标。结果表明,病小穗数这一指标能较明确地划分出高抗、中抗、感病3种类型,且稳定性最好。以病小穗数作为主要的抗病性鉴定指标,再参考穗轴病节片数,对小麦品种抗病性的评价及育种材料抗病性的鉴定较为准确、实用。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抗赤霉病类型品种的病理解剖学;发现抗病品种穗轴线管束数量比感病品种的多;穗轴节上部的节间组织排列较下部节间组织致密;菌丝体只存在于穗轴维管束的导管内.并且抗病品种内的菌丝体数量比感病品种数量少、且发育不良;感病品种穗轴组织的坏死速率为抗病品种的7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