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41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5篇
  78篇
综合类   115篇
水产渔业   45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体重200~300 g的三倍体全雌性滇池高背鲫进行人工催产试验,雄鱼选择体重180 g左右的云南光唇鱼和100 g左右的短须裂腹鱼,利用雄鱼精液刺激滇池高背鲫卵子,观察受精卵雌核发育情况。结果表明,雌鱼注射500 IU/kg鱼体重的HCG(水温14℃左右),15~18 h后可进行人工催产,平均催产率93%。受精卵胚体呈青绿色,比重大于水,黏性强,平均卵径1.8 mm;受精卵经历胚盘隆起期、细胞分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胚孔封闭期、肌节出现期、眼囊期、尾牙期、尾泡期等16个阶段、23个时序。水温12.5~14.2℃条件下历时10 493 min出膜,初孵仔鱼全长6.1 mm。滇池高背鲫受精率81%,孵化率77%。  相似文献   
2.
在对滇池流域各区域结构功能特征分析、林草生态问题诊断和保护修复空间适宜性评价基础上,提出构建“三区一带多点”林草生态保护修复格局,实施滇池西面山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重要水源地水源涵养林建设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牛栏江石漠化区域植被恢复、环滇池湖滨生态带建设、森林乡村建设和支撑体系建设等6项重点工程共16个重点项目,可为系统开展滇池流域林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科学划定和合理安排绿化用地,逐步恢复滇池流域生态系统完整性,完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是反映森林植被变化的重要参数,分析滇池流域NDVI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对准确评估该流域近年来植被覆盖及变化情况,分析气候驱动力因素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两种数据集: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2000—2015年的全国合成产品;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2020—2021年的MOD13A2产品。使用趋势分析法分析滇池流域NDVI的年际和年内变化。在中国气象数据网下载1999—2015年滇池流域降水和平均气温的数据,结合NDVI数据,分别分析NDVI与降水、温度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间滇池流域年际和年内的春季、秋季及冬季NDVI均呈增长趋势,而年内夏季NDVI呈下降趋势。但2020年滇池流域NDVI较小,且在年内呈季节性变化趋势。滇池流域不同区域植被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整体上呈现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NDVI较高的地区集中在流域上游,而水体及其周围地区植被覆盖较低,且水体及其周围的NDVI呈减小的趋势。滇池流域的降水量和平均温度均呈波动性变化,且2000—2015年的降水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通过相应的偏相关分析发现,降水量和平均气温对NDVI均表现出正相关关系,并且相关性最强的是前期(气象因素相比于NDVI提前一个季度的时间)情况的平均气温和NDVI。总体上,2000—2015年滇池流域的NDVI在时空上呈增长趋势,但2020年滇池流域的NDVI较小;在气候响应方面,3个月前的平均气温变化对NDVI的变化起主要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4.
土壤侵蚀是滇池流域重要的生态问题之一,掌握滇池流域土壤侵蚀敏感性的时空变化特征有助于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和改进。以降雨量、DEM、土壤类型和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选择降雨、土壤、坡度坡长、植被覆盖4个因子建立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体系,对滇池流域进行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滇池流域土壤侵蚀敏感性以轻度敏感和中度敏感为主。空间分布上,轻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滇池周边。中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滇池流域山地区域,地形陡峭。时间变化上,1999—2014年滇池流域土壤侵蚀敏感程度呈下降趋势。轻度敏感区域面积增加20.18%,中度敏感区域面积减少20.31%,轻度敏感区的增加来源于中度敏感区的转变,转变区域分布于滇池流域西北部和东南部。在土壤侵蚀敏感性影响因子中,降雨是影响滇池流域土壤侵蚀敏感性的关键因子。研究滇池流域土壤敏感性时空变化,识别滇池流域易发生土壤侵蚀的区域,有助于该区域水土保持措施实施、生态治理和土地利用优化。  相似文献   
5.
针对滇池水富营养化现状及对其治理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水面种植高等植物净化和修复的思路.即利用水上种植技术,在以富营养化为主体的滇池污染水域水面种植粮食、蔬菜、花卉或绿色植物等各种适宜的陆生或湿生植物,在收获农产品、美化绿化水域景观的同时,通过根系的吸收和吸附作用,富集N、p等元素,降解、富集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当植物被运输出水生生态系统时,被吸收的营养物质随之从水体中输出,达到化害为利、净化滇池水质的目的,使滇池水域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相似文献   
6.
从以下两方面科学评估滇池蓝藻水华“十三五”治理效果:(1)基于GEE(Google Earth Engine)对2016—2020年Landsat8-OLI卫星数据进行S-G滤波处理,反映滇池蓝藻水华浓度的时空分布;(2)针对滇池沿岸蓝藻水华浓度较高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多环缓冲区的方法研究2016—2020年滇池沿岸0~4 km区域内蓝藻水华浓度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年间合成水体显示外海高浓度蓝藻水华占比减少,“北重南轻”的格局并未改变;季节合成水体显示滇池“十三五”治理初见成效,但春季水质变差,滇池治理仍不能松懈。(2)缓冲区分析发现人类活动对外海沿岸1~3 km内蓝藻水华浓度有显著影响,同时降雨量增加会导致沿岸蓝藻水华浓度升高。研究提出的方法可为滇池蓝藻水华的预警、监测、治理、评估和驱动因素分析提供新型、高效的技术手段,推动滇池水质治理更科学、更便捷、更高效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滇池水生植被调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滇池水生植被的调查结果表明:现有水生植物15种,分布面积约为滇池总面积的6.8%;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分布情况相比较,可从水生植物的变化滥测滇池水体的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8.
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工程的原理,对水土保持型速生高效乔灌草配置模式及其土壤侵蚀控制效能作了初步研究。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结合水土保持、速生、高效等功能,选择乔灌草品种,设计了5种植被配置模式,在每种模式中,用标准径流小区、米级小区和钉子法测定土壤侵蚀量;用溅蚀杯法测定土壤溅蚀量;用In-situ技术监测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通过研究,结合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各个模式的土壤侵蚀控制效能进行定量化综合评价,选出最佳模式,利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不同配比的蔬菜与玉米间套作削减农田径流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11年7月到9月采用田间试验,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对滇池流域不同比例蔬菜与玉米间套作蔬菜种植模式下农田地表径流产生量与地表径流、TN、TP、COD、SS的流失量进行分析,寻求控制农田径流污染的蔬菜与玉米适宜比例种植模式.结果表明:蔬菜单作地表径流流失量为73.78 m3·hm-2,TN、TP、COD和SS流失量分别为0.79、0.195、2.86、44.46 kg·hm-2.1∶2玉米//青花-西葫芦间套作地表径流流失量为41.06 m3·hm-2,TN、Tp、COD和SS流失量分别为0.41、0.112、1.08、13.06 kg·hm-2.1∶3和1∶4玉米//青花-西葫芦间套作地表径流和TN、TP、COD、SS流失量均高于1:2模式.与蔬菜单作相比,1:2玉米∥青花-西葫芦间套作能削减44.35%的地表径流量、48.46%的TN、42.38%的TP、62.13%的COD、72.92%的SS.因此,1∶2玉米//青花-西葫芦间套作种植模式削减农田地表径流和径流污染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云南滇池马村湾、海东湾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和结构特点及其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应用Shannon、Simpson、Margalef生物指数对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马村湾、海东湾水域受到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