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6篇
水产渔业   56篇
畜牧兽医   1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病症:发病初期,病鱼体表出现许多白色小点,上面覆盖一层白色块状粘液。随着病情的发展,白色斑点的数量不断增加,同时斑点的区域不断扩大,致使病灶部位的表皮逐渐加厚,形成石蜡状的增生物,形成好似痘疮,因此成为“痘疮病”。痘疮增长到一定程度会自然脱落,接着又会在原患处再次出现新的痘疮,最终使鱼消瘦而死。  相似文献   
2.
春秋两季鱼类极易感染竖鳞病和水霉病,如果防治不及时,易引起大面积死亡,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我们根据近几年的工作经验,向大家介绍一下竖鳞病和水霉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供参考。1竖鳞病1.1发病原因竖鳞病又称鳞立病、松球病、松鳞病,该病是水质污浊、鱼体受伤后被细菌感染,引起鳞囊内积聚液体导致鳞片竖立的一种疾病。主要危害鲤、鲫、草鱼、团头  相似文献   
3.
六、竖鳞病 症状:病鱼体表粗糙,部分鳞片向外张开呈球状,鳞基部水肿,其内部积聚半透明或含血的渗出液,以至鳞片竖起。用手摸在鳞片上稍加用力,渗出液就喷射出来,鳞片也随之脱落。并常伴有鳍基部充血,皮肤充血,眼球外突,腹部肿胀等症状。  相似文献   
4.
渔工 《海鲜世界》2002,(3):40-41
近几年来,我国观赏鱼养殖业迅速发展,由于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养殖密度不断提高,带来了养殖生态环境恶化及防治病害措施不利等因素,造成鱼病流行严重,细菌性疾病更为突出,如烂鳃病、竖鳞病、皮肤发炎充血病、蛀鳍烂尾病、白头白嘴病、赤皮病、腐皮病等:本文主要介绍对观赏鱼危害严重的细菌性烂鳃病、竖鳞病、蛀鳍烂尾病及赤皮病.  相似文献   
5.
饲养草鱼常见有“四病”(出血、赤皮、烂鳃、肠炎),给生产造成重大危害,而因草鱼患竖鳞病引起大量死亡在国内尚未见到报道。1989年4月在沙溪口库区网箱养鱼点暴发了竖鳞病,发病仅10余天就使2万多尾草鱼种濒临灭绝,损失惨重。现将此况报道如下: 一、概况: 位于南平市近郊的沙溪口水电站于87年蓄水发电。该库为季调节水库,上游水源由沙溪和富屯溪两支流汇集而成,整个库区呈“丫“形,库区总水面为1.5万亩。养鱼网  相似文献   
6.
《山东饲料》2005,(4):29-29
一、水霉病水霉病俗称白毛病、肤霉病。水霉菌最初寄生时,一般看不出病鱼有何异常,当看到病症时,菌丝体已侵入鱼体伤口,向外生长,或因寄生虫、细菌等感染造成原发病灶时,霉菌的孢子便从鱼体伤口侵入,吸取皮肤里的养料,在受伤病灶处迅速繁殖、蔓延、扩展、长成棉毛状的菌丝。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结粘附,使皮肤发生溃烂、组织坏死,同时随着病灶面积的扩大,鱼体负担过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最终病弱死亡。  相似文献   
7.
柳富荣 《内陆水产》2003,28(8):34-36
病原为粘球菌属一新种,与鱼害粘球菌的形态相似,草、青、鲢、鳙等鱼苗和夏花均能发生,对夏花草鱼危害最大。病鱼自吻端至眼球的皮肤变成乳白色,唇似肿胀,张闭失灵,呼吸困难,口周围皮肤糜烂,有絮状物粘附其上,在池边水中观察可见病鱼呈“白头白嘴”状。  相似文献   
8.
竖鳞病的组织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溶血,水肿,变性坏死和炎症,病鱼的皮肤,鳞囊,鳍、鳃、肾、肝、脾和肠都显出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尤其是肾,锶和皮肤更严重。  相似文献   
9.
孙广策 《科学养鱼》2002,(12):47-47
鲤鱼越冬管理工作比较简单,翌春销售往往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但有的养殖户由于粗心大意,春天出塘时发现鲤鱼鳞片向外张开,鳞囊内积聚有半透明或含有血的渗出液,用手轻压鳞片,渗出液从鳞片下喷射而出,鳞片也随之脱落,这就是竖鳞病。鲤鱼肌肉发炎变性,失去弹性,有一股腥臭味,不能食用。治疗效果不理想,对养鱼户而言,几乎没有治疗的意义,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竖鳞病是一种细菌性疾病,致病菌是水型点状假单胞菌,属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是水中常见菌。发病内因是鲤鱼经过较长的越冬期,消耗体内大量营养物质,体重比秋冬停食…  相似文献   
10.
冬春鱼类竖鳞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竖鳞病也叫鳞立病,是鱼类在冬春季节极易流行的一种疾病。该病主要为害鲤、鲫、金鱼、罗非鱼、草鱼、白鲢等鱼类,鱼体受伤及水质污浊是引起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本病使鱼的死亡率极高,一般在50%以上,严重者可达100%。因此,对鱼类竖鳞病必须及时进行诊断,认真加以防治。 1 症状 病鱼离群独游,活动缓慢,反应迟钝,浮于水面。鱼体发黑,体表粗糙,鳞片竖立,鳞下有渗出液,用手按压渗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